牛带绦虫病(taeniasis saginate)是由牛带绦虫(taenia saginata)成虫寄生人体小肠引起的一种肠绦虫病,又称牛肉绦虫病、肥胖带绦虫病。其囊尾蚴由Wepfer 于1675 年首次发现,1861 年Leuckart 将妊娠节片感染牛获得囊尾蚴,1869 年Oliver 将牛囊尾蚴感染人,从而完成了整个生活史。无论是国内或国外,牛带绦虫病都是被最早记录的寄生虫病。
牛带绦虫病(taeniasis saginate)是由牛带绦虫(taenia saginata)成虫寄生人体小肠引起的一种肠绦虫病,又称牛肉绦虫病、肥胖带绦虫病。其囊尾蚴由Wepfer 于1675 年首次发现,1861 年Leuckart 将妊娠节片感染牛获得囊尾蚴,1869 年Oliver 将牛囊尾蚴感染人,从而完成了整个生活史。无论是国内或国外,牛带绦虫病都是被最早记录的寄生虫病。
牛带绦虫又名牛肉绦虫、肥胖带绦虫、无钩绦虫。成虫乳白色,长4~8m,最长可达25m。虫体前端较细逐渐向后变宽变扁。头节略成方形,直径1.5~2.0mm,无顶突及小钩,顶端略凹入,常因含色素而呈灰色,有四个杯形的吸盘,直径0.7~0.8mm,位于头节的四角。颈部细长,约为头节长度数倍。链体由1000余个节片组成,每一节片均有雌雄生殖器官各一套。妊娠节片约占节片总数10%,其子宫分支数为15~30 个,呈分支状分布于节片两侧,排列整齐,内含大量虫卵。妊娠节片可自动从链体脱落,常单节或数节相连随粪便排出,亦可主动从肛门逸出。由于其伸缩蠕动可将虫卵散播在粪便中以及肛门周围甚至衣裤上。逸出的节片常遗留在衣裤或被褥表面而被患者发现。
每一妊娠节片约含虫卵8 万个,一条牛带绦虫每天可排卵约72 万个,其中约50%在排出时已成熟,约40%须在宿主体外经过2 周后方才发育成熟。粪检发现的虫卵一般卵壳已经脱落,仅为胚膜包被的六钩蚴。圆形或近圆形,直径36~42μm,黄褐色。胚膜3~3.8μm,表面有六角的网状纹理。胚膜内侧为幼胚外膜,薄而透明,紧包六钩蚴。牛带绦虫虫卵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在-4℃可存活168 天,在粪便中亦可存活数十天,通常处理污水的方法也不能完全杀死虫卵。牛带绦虫以人为其惟一终宿主;中间宿主则有牛科动物、野山羊、野猪、驯鹿、美洲驼、角马、狐、绵羊等。牛带绦虫寄生在人体小肠上部,其虫卵与妊娠节片随粪便排出。牛等动物中间宿主吞食被污染的饲料后,六钩蚴在十二指肠内孵出并借其小钩及穿刺腺溶解黏膜而钻入肠壁,随血流到达身体各部肌肉内,尤其多见于头部咀嚼肌、舌肌、心肌及其他骨骼肌内,经过两三个月发育为有感染性的囊尾蚴。成熟的牛囊尾蚴呈卵圆形,乳白色半透明囊状,约(7~10)mm×(4~6)mm,囊内充满液体,隔囊壁肉眼可见白色小点状头节。当人吞食有感染力的囊尾蚴后,在小肠受胆汁刺激,头节翻出并固着在肠黏膜上,长出节片形成链体,约经3 个月发育为成虫。成虫在人体内寿命很长,达30~60 年以上。囊尾蚴在牛肉内也可存活3 年左右。
人是牛带绦虫的终宿主,但不能成为其中间宿主。牛带绦虫卵如被人吞食后一般认为不能发育与产生牛囊尾蚴病(牛囊虫病),故与猪带绦虫既以人为终宿主(猪肉绦虫病),也可以成为其中间宿主(猪囊虫病)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