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病因尚不十分明确。目前认为儿童尿道黏膜脱垂见于体弱的女孩,与骨盆快速增大、盆腔器官发生变化有关,加之尿生殖膈薄弱、尿道黏膜与黏膜下黏合的先天性缺损,易发生黏膜脱垂。老年妇女脱垂可能是由于分娩损伤、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降低,尿道周围组织萎缩、或全身衰弱等所致的尿道壁薄弱、尿道周围组织松弛以致尿道黏膜翻出。另外各种原因如剧烈咳嗽、便秘、腹泻、分娩、尿路感染、负重等使膀胱压力过高,造成膀胱尿道压力不平衡,加之尿道周围支持组织力量不足,也可导致本病的发生。其他如膀胱结石、尿道结石或肿瘤的直接压迫也可诱发。
1.可有尿频、尿急及排尿疼痛等尿路刺激症状。
2.尿道口出血活动后发现尿道口处出血,量或多或少。
3.尿道口肿块可见环形或半环形紫红色肿块脱出,尿道口位于肿块中央,插入导尿管见有尿液流出。也可伴有感染、糜烂、片状坏死或有脓苔黏附、有血性浆液性分泌物及臭味。
1.输尿管囊肿脱出异位输尿管囊肿经膀胱颈部和尿道脱出于尿道口外,成为一大而紫红色的肿块,形似尿道黏膜脱垂。但输尿管囊肿脱出多能自行复位,有时囊肿处可见到输尿管开口。但导尿管不能从囊肿中央插入。
2.尿道肉阜同为较易出血的尿道口肿块,相比之下,尿道肉阜体积较小,基底常附着于尿道口后壁。插入导尿管后,可见鲜红色息肉样肿块位于导管一侧,而非呈现外翻包绕状。
3.尿道癌为易出血的尿道口肿块。尿道触诊时可发现尿道增粗、变硬、肿块亦硬。腹股沟淋巴结及远处淋巴结可扪及增大、变硬的转移征象。活组织检查可明确其性质。
4.膀胱脱垂是指膀胱经尿道膨出的病变,多在腹压增加时发生。脱垂的膀胱黏膜充血水肿呈暗红色,酷似尿道黏膜脱垂。但膀胱脱垂肿物一般可还纳,有时还可见到膀胱三角区和输尿管开口。
1.保守治疗对于行经前女孩、轻度黏膜脱垂者,可先采用保守治疗。应用抗生素,局部涂雌激素油膏及热水坐浴。绝经期妇女可口服雌激素,如替勃龙(利维爱)等,并行脱垂复位。
2.手术治疗适用于保守治疗无效、黏膜脱垂明显者,尤其嵌顿性脱垂者。手术方法一般采用环形切除。切除时勿用力向外牵拉尿道黏膜,以免切除过多。也有用环扎术:尿道内置一导尿管,在脱出黏膜的基底部用4号丝线缚扎于导尿管上,让其坏死脱落。
3.放射式电凝在脱垂的黏膜四周做放射式电凝,每两周1次,数次后因纤维化而回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