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虫通常寄生于人体的盲肠、结肠、及回肠下段,重度感染时,也可达胃和食道等处。虫体可游离于肠腔,或借助头有翼、唇瓣和食道球的收缩而附着在肠粘膜上,以肠腔内容物,组织液和血液为食。雌、雄虫交配后,雄虫多很快死亡而被排出。成熟的雌虫子宫内充满虫卵,长脱离宿主肠壁,在肠腔内向下段移行。在肠内的温度和低氧压的环境中,一般不排卵或仅排少量卵。一条雌虫子宫内含卵约5000~17000个,当宿主熟睡时,肛门的括约肌较松驰,部分雌虫可从肛门爬出,因受温度计湿度改变和空气的刺激,便开始大量排卵。雌虫排卵后大多枯干死亡,但有少数雌虫可再进入肛门和阴道、尿道等处,引起异位损害。虫卵在肛门附近,因温度(34℃~36℃)、相对湿度(90%~100%)适宜,氧充足,就可很快发育,约经6小时,卵壳内幼虫发育成熟,并脱皮1次,即为感染期卵。雌虫的产卵系统引起肛周皮肤发痒,当患儿用手搔痒时,虫卵污染手指,再经口食入而形成自身感染。感染期卵也可散落在衣裤、被褥或玩具、食物上,经吞食或随空气吸入等方式使人感染被吞食的虫卵在十二指肠内孵化,幼虫沿小肠下行,途中蜕皮两次,至结肠再蜕皮1次后发育为成虫。自吞入感染期卵至虫体发育成熟,约需2―6周,一般为4周。雌虫寿命约2―4周。一般不超过两个月,最长可达101天。都由于反复感染,可使感染持续多年
蛲虫病出上述症状外,因蛲虫异位寄生可形成以虫体或虫卵为中心的肉芽肿病变,造成严重损害。
1、蛲虫性阑尾炎:蛲虫成虫寄生在人体的盲肠、结肠及回肠的下段。有时可达胃、食管等处。因阑尾与盲肠直接相连,蛲虫很容易钻入阑尾引起蛲虫性蓝为炎。据统计北京市儿童医院外科及北京医学院附属医院外科住院的急性阑尾炎142例,在切除之阑尾内发现蛲虫者9例,占6.3%。其中男性4例,女性5例。年龄为4―13岁。1959―1990年2191例阑尾手术标本作检查,检出蛲虫8例,占0.4%。其中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5―35岁。蛲虫性阑尾炎的症状特点为疼痛部位不定,显示慢性阑尾炎症状者较多。如早期驱虫治疗,可免于阑尾切除。
2.蛲虫性泌尿生殖系统和盆腔炎症:女性多见。雌虫经阴道、子宫颈逆行入子宫和输卵管,可引起阴道炎、子宫颈炎、子宫内膜炎和输卵管脓肿,甚至并发输卵管穿孔等。国内学者采用透明胶纸分别粘拭肛周和尿道口,于晨间对431对女性儿童进行检查,结果发现蛲虫卵阳性率分别为52.5%和35.3%。文献中尚有一例16个月的女婴,经常半夜啼哭,曾反复在其处女膜上找到蛲虫,清除蛲虫后啼哭停止。有人报道28例表现为遗尿的蛲虫病,这可能与蛲虫夜间爬出肛门产卵,刺激会阴部皮肤或爬人尿道口所致。
驱虫常采用阿苯哒唑(100~200mg/次,隔周一次,连续三次)或甲苯咪唑(100mg/次,每天一次,连服2天)治疗,治愈率可达95%以上。婴幼儿可遵医嘱用量酌减。若将几种药物合用效果更好,并能减少副作用。
防治:根据本病的流行特点,在采用驱虫治疗患者的同时防治再戛感染。普及预防蛲虫的知识,讲究公共卫生、个人卫生和家庭卫生,驾驭儿童养成不吸吮手指、勤剪指甲、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定期烫洗被褥和清洗玩具,可用0.05%碘液处理玩具1小时,可杀死蛲虫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