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
鼻前颅底肿瘤

概述:应用解剖颅前窝与鼻腔、鼻窦和眼眶解剖关系密切,由额骨眶板、筛骨筛板、蝶骨小翼及蝶骨体前部构成。容纳大脑额叶。其前壁及外侧壁为额骨的额鳞,额鳞、鼻部和眶部之间为额窦。额窦后壁骨质较薄或呈自然缺损,并与大脑额叶紧密相邻。后界为蝶骨小翼后缘,前床窦后缘,视神经管内孔及视交叉沟前缘。颅前窝底正中为筛骨筛板,构成骨性鼻腔的上壁、略呈凹陷,嗅丝由此通过分布于鼻腔嗅区。前部中央骨嵴称筛骨鸡冠,为大脑镰附着处,鸡冠两侧有窄裂,筛前神经和筛前动静脉由此进入鼻腔。筛板外侧与额骨眶板相接,形成额筛缝,额筛疑后缘与蝶骨相接形成蝶筛缝。这些缝隙及筛骨筛板为颅前窝底骨最薄弱区,易遭外伤骨折和受肿瘤侵蚀。特别是手术剥离此处硬脑膜时,易撕裂而发生脑脊液鼻眶漏。由于侵及颅底的肿瘤血供丰富,鼻―脑临界解剖关系复杂,要求术者必须熟悉颅底的大体与细微解剖。
解剖分类:按肿瘤发生的部位,可归纳为起源于前颅窝底骨质、鼻腔和额筛蝶窦、颅内组织三大类。

病因 症状 预防 治疗

未明。

临床表现多样,可表现为顽固性头痛、突眼、视力进行性下降和眼肌麻痹等。
侵犯颅底骨质和硬脑的鼻窦癌,采用传统的单纯经鼻窦切除肿瘤方法,难以根治性切除,故远期疗效较差。近年来国内外开展的根治性手术,按其进路有两种:
1、颅面联合进路
优点:①可以确定癌瘤犯颅内的范围。②可以切除包括肿瘤周围正常组织在内的整块肿瘤,而不遗留残缘。③通过开颅,可在直视下分离硬脑膜,使之免受损伤;并可保护脑组织、静脉窦、颅神经及颈内动脉分支等,可避免出血和脑脊液鼻漏。④当需要切除部分硬脑膜时,便于同步进行硬脑膜缺损修补。
缺点:需向后牵拉脑组织,对大脑干扰较大,需要采取降颅压措施,术后易发生脑水肿。
2、经鼻窦进路
优点:①在切除鼻窦癌的术腔内,同样可以清楚观察到肿瘤侵入颅内的范围。②根据肿瘤侵犯范围,可将切口向额上部延长。除能整块切除原发肿瘤外,还可整块或部分切除受累的眶内容、筛板及硬脑膜,也可利用附近皮瓣或额骨骨膜修补硬脑膜的缺损。③对脑组织干扰轻,不需采取降颅压措施,术后不易发生脑水肿。
缺点:手术适应证较窄,术中难以有效地控制颅内动静脉出血,侵犯颅内较大者的肿瘤完整切除。
无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