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
慢性肠系膜血管供血不足

慢性肠系膜血管供血不足(chronicmesentericischemia)是由于肠系膜动脉的主干发生严重狭窄或闭塞,或有弥漫性病变,严重阻碍血流,而出现肠缺血表现,主要表现为发作性腹痛,常在餐后发生。

病因 症状 预防 治疗

病因以动脉粥样硬化和糖尿病引起的肠系膜动脉硬化多见。此外有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纤维肌肉分化不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应变性肉芽肿性脉管炎Wegner肉芽肿等。

患者进食后出现弥漫性腹部绞痛,是肠绞痛的主要症状,餐后15~30min出现,2~3h后达到高峰,后逐渐消退,可向背部放射。腹痛的严重程度和持续的时间长短与进食的量有关系。有时仅有饱胀或钝痛,有时则为剧烈绞痛伴恶心呕吐,症状呈进行性加重,发作日益频繁,病人因此而改变食物的种类,减少进食量,甚至出现恐食症不敢进食,尚可有肠胀气,便秘或腹泻,粪便量多呈泡沫状,含有大量气与脂肪。病人体重有明显下降,平均在10kg以上,常被疑有恶性肿瘤。症状持续数月或数年的病人可能发生急性肠系膜血栓形成和肠梗死,有作者认为1/4的急性肠梗死发生在慢性肠动脉闭塞的基础上。但慢性肠血管闭塞的病人将有多少发生闭塞则无法统计。除营养不良外,体检和化验检查并无特殊点,虽在60%~90%的病人上腹部可听到收缩期杂音,但无特异性,有时在正常人也可听到。
症状轻的病人可以试用非手术治疗,给予血管扩张药物,静脉滴注右旋糖酐40(低分子右旋糖酐),防止血液浓缩,采取少量多次进餐,从静脉补充部分营养等。如发现腹腔动脉或肠系膜动脉出口处有明显狭窄变化。病人一般情况较好时,应积极考虑手术治疗,因为手术不仅能解除肠绞痛,而且还可避免以致发生急性肠梗死。虽然现在尚不了解慢性肠血管闭塞病人发生急性肠梗死的比例,但多数学者仍赞成先进行血管重建术,因急性肠梗死的治疗效果不佳。
血管重建手术可分为3类:
1.血管内膜剥脱术。
2.将肠系膜血管狭窄段切除,然后将该动脉植入腹主动脉。
3.应用自体静脉或人造血管跨越狭窄行搭桥手术。三类手术中以第三类应用较多,手术操作较方便,效果亦较好,近年来血管内支架治疗的开展,减少了外科治疗的侵入性和操作复杂性,同时缩短了患者的恢复时间,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预后:病死率在3%~30%,与治疗是否及时有关,手术有效率90%。
预防:治疗原发病(如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引起的肠系膜动脉硬化等),预防肠系膜动脉的主干发生严重狭窄或闭塞而引发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