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患者具有身体其他部位或器官恶性肿瘤的病史。女性患者原发癌多为乳腺癌,其次为肺癌或支气管癌。男性患者原发癌主要为肺癌、支气管癌,其次为肾癌、前列腺癌。其他一些癌瘤,如胃肠道癌瘤、胰腺癌、甲状腺癌、肾细胞癌、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等转移到眼内或葡萄膜内者亦有报道。少数病例眼内转移癌病变先于其他器官原发癌被诊断之前。但有极少数病例原发癌病灶不清,尤其是男性患者。
转移癌最常通过视神经周围的睫状后短动脉进入后极部脉络膜,在此浸润生长形成病灶,故病人主诉有视力下降,可伴闪光感或飞蚊症;如肿瘤生长在后极,也可能出现进行性远视及中心暗点。随着肿瘤增长,中心暗点也不断增大。转移癌常伴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相对脱离区出现视野缺损。视野缺损区往往比视网膜脱离的范围为小,因脉络膜转移癌只沿脉络膜浸润生长,并不破坏视网膜的锥、杆体细胞,故视网膜还保留一定的功能。肿瘤若向前发展或肿瘤增长引起广泛的视网膜脱离,脱离的视网膜可将虹膜晶状体隔推向前方致前房变浅,房角关闭发生继发性青光眼,出现眼痛、眼压增高以及上巩膜血管迂曲扩张等。由于肿瘤的浸润性生长可能浸润睫状神经,有些病人会有眼痛和头痛,这是转移癌区别于脉络膜其他肿瘤如脉络膜黑色素的一个特点。因此,当恶性肿瘤患者出现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眼痛等症状时,要警惕眼部发生转移癌,而需及时做进一步检查。
眼部检查:双目检眼镜或前置镜检查时在眼底后极部,透过视网膜可见其下有1个或多个,圆形或卵圆形,边界不清的扁平实质性肿物。极少数也可呈团球状或蘑菇状,这时与脉络膜无色素性黑色素瘤很难区别。肿物颜色大都为灰白或黄白;少数呈橘红色有如脉络膜血管瘤的色泽,有人认为这是类癌(carcinoid)或甲状腺转移癌的特征;而棕或棕黑色则是来自皮肤或对侧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转移癌。肿瘤表面及周围常有扁平视网膜脱离,脱离视网膜水肿、混浊或有色素斑点。视网膜脱离发展快,数周后成球形甚至全脱离。脱离具有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的特点,即视网膜下液体可随病人头部位置改变而移动。视盘周围的肿瘤常呈弥漫性生长,脉络膜受累范围大,视盘出现水肿,甚至出现棉绒斑。玻璃体一般很少受累,无明显混浊。如虹膜睫状体也有转移,或肿瘤因生长快速发生坏死,可出现虹膜睫状体炎及继发性青光眼等症状。转移癌偶可沿脉络膜大血管层向眼外扩散,或侵犯巩膜血管或后部巩膜向球后蔓延导致眼球突出。
眼内转移癌的治疗可根据病情给予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手术或定期观察。治疗的目的主要是保留部分视力,改善患者生存期的生活质量或减轻痛苦。最常用的为放射治疗,从患眼的颞侧或前中视野投射,总剂量30Gy,分次照射,每次2Gy。局限于局部的肿瘤也可用短距放射治疗如60Co盘。疗效常在数周后出现,肿瘤萎缩,透露出白色的巩膜并有色素出现,脱离的视网膜在数月内复位,视力提高。对极扁平的肿瘤也可考虑冷凝或光凝治疗。如仅有脉络膜而无身体他处的转移灶,原发肿瘤又无复发,全身情况良好,可摘除患眼以求较彻底的治疗。已有继发性青光眼且失明,药物治疗无效、疼痛难忍者也可摘除眼球以减除症状。
预后:转移癌的预后甚差。发现脉络膜转移至死亡的时间,乳腺癌平均为13个月。肺、胃、肾癌有眼转移者,生存期更短。
预防: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