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
湄公血吸虫病

湄公血吸虫病于1950年在泰国南部首先发现。本病在老挝湄公河的江岛(Khongisland)流行。1978年才正式命名为湄公血吸虫病(schistosomemekongi)。

病因 症状 预防 治疗

湄公血吸虫雌虫长12~23mm。卵巢与卵膜位于中部1/5处。子宫内含虫卵。虫卵正圆形,直径40~45μm。卵壳一侧近末端有一小结。雄虫长15~40mm,有7个睾丸。抱雌沟从头部延伸至末端。体表多刺状突起。湄公血吸虫寄生在肠系膜静脉内。生活史与日本血吸虫相似,但有下列不同:①虫卵较小,正圆形;②螺中间宿主为新拟钉螺属(Neotricula)的开放拟钉螺,为3mm×2mm小螺,在水中生活,不是水陆两栖;③从尾蚴感染至成虫产卵的潜伏期较长,小鼠为35天;狗与仓鼠为43~49天,而日本血吸虫在小鼠体内产卵为20~26天,家兔对湄公血吸虫不易感。新拟钉螺分为α,β与γ三种。传播媒介以γ种为主,螺壳上有3个大黑点,故又名虎纹螺。湄公河雨季水位高时,该螺吸附在河底石块下;在旱季水位低时则大量滋生在河道浅水中,吸附在石块、岩石与树枝上。尾蚴从螺体逸出,尤其早晨为多。

与日本血吸虫相似。在江岛45例患者中,25例肝脾肿大,4例腹壁静脉曲张,2例有腹水,故其致病性不亚于日本血吸虫病。
治疗应用吡喹酮1天疗法,20mg/(kg?次),3次/d,疗效良好。
预后:血吸虫病患者,包括脑型与侏儒症如能早期接受病原学治疗,预后大多良好。晚期血吸虫病有高度顽固性腹水,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黄疸、肝性脑病、原发性腹膜炎以及并发结肠癌患者预后较差。
预防:1984~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在老挝江岛135村对人群进行吡喹酮普治37144人,占总人口数约为1/2,使本病流行得到控制。钉螺滋生在大量流水中,灭螺工作很艰巨,狗也是本病传染源,也应与患者同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