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是300多个青霉品种中的惟一的一种双相菌,即在25℃时为菌丝相,在37℃时为酵母型。前者在培养基中可形成红色素,后者没有。值得一提的是,二相之间转变的时间不一,从酵母相变为菌丝相较容易,只需要1~2天即长出帚状枝并产生红色色素,而后者转变为前者则需要3周以上.经过一个短棒状或畸形的过渡期,故不能过早决定为单相青霉菌。只有酵母型才有致病性。
邓氏等的8例尸检记载完整可资参考,这8例主要是青少年及婴幼儿。实际上各年龄组皆可。以男性青年为多,职业以农民为多,反映与户外活动有关。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可高达40℃,浅表淋巴结及肝脾肿大,可有脓肿形成及溶骨性损害,极少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及肾上腺等内分泌腺。血白细胞增多,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少。成人与婴儿的病型还有诸多不同,具如下:
1.婴幼儿都有胸腺萎缩,缺乏T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虽明显增生,吞噬大量PM但缺乏杀灭能力,PM在吞噬细胞内仍继续繁殖,在骨髓内的表现就更为突出,正常的造血组织为增生的单核巨噬细胞充斥,以致贫血明显;成人的PM繁殖受限制,炎性浸润比较局限,形成肉芽肿性病变,脓肿形成和溶骨性病变远较儿童常见。
2.儿童肝脾肿大较成人显著。成人的肝常发生真菌性亚急性重症肝炎病变,但局部PM的数量并不多,可能是一种变态反应。
3.4例成人的肺部都有多发性脓肿发生,幼儿无肺脓肿形成,主要为间质性肺炎。相同的是淋巴结和肠道的病变。淋巴结肿大主要见于肺门及肠系膜,肠淋巴组织病变常形成表浅溃疡。
体外药敏试验证明两性霉素B等抗真菌药物(还有氟胞嘧啶、咪唑类)对PM是有效的。使用剂量从小剂量始,从10~20mg/d增至50mg/d,3次/周,连用16~22周。加入5%葡萄糖中缓慢滴注。氟胞嘧啶与两性霉素联用以取得协同作用,剂量是50~150mg/kg,分3~4次口服。酮康唑也可与两性霉素B联用,疗效尚可。也有病情重时用两性霉素B。病情缓解后用酮康唑的,口服量为0.2g,次/d,直至痊愈后改为0.2g/d巩固治疗,疗程6个月可避免复发。
预后:病例少,尚无这方面的国内资料。从病情的复杂性及严重性上看,病死率较高,值得高度重视。
预防:由于本病确切传播途径尚不清楚,因此尚待探讨有效预防措施,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者,到东南亚地区旅游时易患本病,因此这些人应避免到流行区旅游。该地区居民,或到过该地区的人,出现机会性感染,应考虑到PM感染可能,以尽早作出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