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流行情况,病前7~14d内接触史,麻疹疫苗接种史,过去曾否患过本病。
1.典型麻疹
(1)潜伏期:一般为10天±2天(6~21天),感染严重或经输血获得感染者潜伏期可短至6天,接受过免疫制剂(全血、血清、免疫球蛋白等)或曾接种过麻疹疫苗而发病时,则潜伏期可延长至3~4周。在潜伏期末1~2天已可从上呼吸道分泌物中排出麻疹病毒。有些患者于接触麻疹患者数小时后,可出现暂时性轻度上呼吸道症状及低热,甚至有一过性皮疹,但甚罕见。麻疹典型病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前驱期、出疹期和恢复期。
(2)前驱期:一般持续3~5天,体弱及重症可延长至7~8天,而曾接种过麻疹疫苗或有被动免疫力者则可短至1天。此期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包括眼结合膜)炎症的卡他症状。有发热、咳嗽、流鼻涕、流眼泪、畏光等,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不适。发热常日低夜高,逐日升高,可达39~40℃,婴幼儿可发生高热惊厥,年长儿或成人常诉头痛、头昏、乏力、嗜睡。咳嗽渐加重,多半为干咳,因上呼吸道黏膜炎症常下延至喉部、气管、支气管,咳嗽往往带嘶哑声,年幼儿甚至出现呼吸急促和困难。常伴胃纳减退,甚至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体格检查可见口腔及咽部黏膜充血明显,发病后2~3天可在第一磨牙对面的颊黏膜上出现科氏斑,为麻疹前驱期的特征性体征,有麻疹早期诊断价值。此种细小口腔内疹,呈白色,为0.5~1mm针尖大小,散在于鲜红湿润的颊黏膜上。初起时仅几个,很快增多,且可融合,扩散至整个颊黏膜,以及口唇内侧、牙龈等处,也偶见于眼睑结合膜上,极少发生于硬、软腭。斑点数目少时易在日光下见到细小白点,周围红晕,数目众多时可融合成片,仅见充血的颊黏膜上有细盐样突起颗粒。科氏斑一般维持2~3天,迅速消失,有时在出疹后1~2天还可见到。个别患者在前驱期开始时见到颈、胸、腹部出现风疹样或猩红热样或荨麻疹样皮疹,数小时内就消退,称为前驱疹。有时在腭垂(又称悬雍垂)、扁桃体、咽后壁、软腭处可发现棕红色斑点,出疹期初迅速隐去。
(3)出疹期:起病后3~5天当呼吸道卡他症状及发热达高峰时开始出现皮疹,常在见到科氏斑后1~2天。首先从耳后发际出现淡红色斑丘疹,渐及头部前额、脸面、颈部,自上而下扩展至胸、腹、背,最后达四肢,直至手心脚底,2~3天就波及全身。皮疹以斑丘疹为主,开始时颜色鲜红,压之退色,大小不等,平均直径2~5mm,分布稀疏分明,至出疹高峰时皮疹数目增多,聚集融合成片,色泽也渐转暗,但疹间皮肤仍属正常,偶见小疱疹或细小出血性皮疹。病情严重时,尤其伴有心肺衰竭时,皮疹颜色可突然转暗,并快速隐退。随出疹达到高峰全身中毒症状加重,体温进一步升高,可达40oC以上,精神委靡、嗜睡倦怠,或终日烦躁不安,咳嗽加重有痰、唇舌干燥、咽极度充血、眼睑浮肿,分泌物多。颈部淋巴结及肝脾肿大,肺部常闻干、湿
至今尚无特殊抗麻疹病毒药物,因此治疗麻疹重点在加强护理、优化环境、对症处理和预防并发症、祖国医学对治疗麻疹有丰富经验,应中西医结合处理麻疹患者。
1.一般处理及对症治疗患者应在家或送医院隔离治疗至少至出疹后5天,如并发肺炎应再延长隔离5~10天,最好单间隔离,不与有呼吸道感染者接触,专人护理更为恰当。居室应保持空气新鲜、晒到日光、整洁温暖、湿度适宜,但患者不宜直接吹风或过分闷热。应卧床休息至体温正常、皮疹消退。衣着被褥不可过多,以防高热惊厥或出汗过多发生虚脱。口腔、鼻、眼及皮肤应保持清洁,可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每天至少清洗口、鼻、眼2次。多喝温开水或果汁补充水分,饮食宜富营养易消化,清淡为好,但不可忌荤忌油,恢复期食欲增加时可每天加一餐,以促进康复,特别要补充维生素A以提高免疫力,可口服20万U/次,或10万U/d,分2次。已证实患麻疹时给予足量维生素A可大大改善其预后。重视对症治疗,高热时可给小剂量退热剂或头部冷敷,剧咳和烦躁不安者可试用少量镇静剂。为减轻中毒症状,特别对体弱多病者可在早期给予人血丙种球蛋白制剂0.2~0.6ml/kg体重,肌内注射,1次/d,共2次或3次。
2.中医中药治疗中医认为麻疹系热毒蕴于肺脾二经所致,治则为初热期应驱邪外出,宜辛凉透表,可用宣毒发表汤或升麻葛根汤加减,外用透疹药以促疹出,用生麻黄、芫荽子、西河柳、紫浮萍各15g,置锅内煮沸,以其热气蒸熏患者,待药汁稍冷后可用其擦洗面颈、四肢等,以助透疹,须注意保暖和防止烫伤。见形期(出疹期)治疗宜清热、解毒透疹,除继续外用透疹药蒸洗外,可内服清热透表汤,热症重者可用三黄石膏汤或犀角地黄汤。体虚、面白、肢冷者宜用人参败毒饮或补中益气汤。收没期(恢复期)热降疹收时宜养阴清热,可服沙参麦冬汤或竹叶石膏汤加减。
3.并发症的治疗
(1)肺炎:治疗同一般肺炎,疑细菌感染时应选用1~2种抗菌药物治疗,中毒症状严重者可短程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症状好转即减量停药。缺氧者供氧,进食少可静脉补液,总量及钠盐不宜过多,速度宜慢,以免增加心脏负担。体弱、病重迁延不愈者可多次少量输血或血浆,中药可用麻杏石甘汤加减。
(2)喉炎:室内湿度宜增高,并蒸气吸入,2次/d或3次/d,呼吸道梗阻缺氧者供氧,可选用抗生素及地塞米松静脉滴注,烦躁者采用针灸及镇静剂有一定帮助,喉梗阻明显者尽早考虑气管插管或切开。
(3)心血管功能不全:应及时应用快速洋地黄类药物如毒毛花苷K等缓慢静脉注射,同时服用呋塞米(速尿)等利尿剂,可缓解病情。有外周循环衰竭者应按感染性休克处理。
(4)脑炎:处理基本同乙型脑炎,重点采用对症治疗,高热者设法降温,惊厥者止惊,昏迷、瘫痪者加强护理,防止褥疮等。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至今尚无特殊治疗方法。
预后:麻疹预后与患者年龄大小、体质强弱、有无接种过麻疹疫苗,原先有无其他疾病和病程中有无并发症等有关。在医疗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麻疹大流行时病死率可高达10%~20%。自广泛接种麻疹疫苗后,不仅麻疹发病率大大下降,病死率也快速降低,达1%以下。死亡者中婴幼儿占80%,尤其是体弱、营养差、多病及免疫力低下者预后差,患重症麻疹或并发肺炎(特别是巨细胞肺炎)、急性喉炎、脑炎和心功能不全者预后更为严重。
预防:接种麻疹疫苗提高易感者的特殊免疫力是预防麻疹的关键性措施,但一旦出现麻疹患者,应立即采取各种综合措施防止麻疹的传播和流行。联合国WHO提出于2005年在世界上大部分地区消除麻疹的目标,尚需国际通力协作方能达到。
1.自动免疫易感人群的计划免疫国际上从20世纪60年代初就开始研究麻疹疫苗用以预防麻疹。灭活疫苗和活疫苗从1963年起已在各国试用,欧洲采用灭活疫苗较多,但自从发现在接种灭活疫苗可发生异型麻疹之后,美国已于1967年起停用灭活疫苗。目前大多数国家都普种麻疹活疫苗以预防麻疹。我国自1958年分离出本地麻疹病毒后,就进行培养传代,并于1965年制成麻疹减毒活疫苗,随即在全国推广应用,使麻疹发病率迅速下降,流行地区缩小,至21世纪初已有不少地区多年未见麻疹流行,甚至已数年未分离到本地麻疹病毒野毒株。麻疹减毒活疫苗系在组织细胞(如鸡胚细胞)中连续传代后获得的高度减毒的麻疹病毒株所制备的,95%以上的接种者可产生对麻疹的自动免疫力。我国所采用的麻疹病毒株有长47、沪191等,一般采用的最小免疫成功剂量为10~15TCID50(半数组织培养感染量)。减毒活疫苗应保存在8~10℃的阴暗处,防止受高温和光照的灭活影响,以免接种遭到失败。
(1)接种对象:目前我国初次免疫接种对象主要为8个月以上未患过麻疹的小儿,凡未患过麻疹的儿童或成人易感者都可接种。由于出生时婴儿带有母传被动免疫抗体,出生后6~8个月逐渐下降而消失,此种被动抗体可将疫苗病毒中和,使免疫失败或成功率降低。国际上一般主张在小儿15个月时接种,因此时免疫成功率较高。据认为在12个月以下接种疫苗者,所产生的免疫力往往不足和不能持久。自普种疫苗后育龄妇女的麻疹抗体大多得自幼年时疫苗接种而非得自患过麻疹。此种疫苗抗体水平较低,传至胎儿的更为不足,故近年来新生儿和小婴儿因被动免疫力差,当接触麻疹病毒时发病不少。故如当地有麻疹流行,疫苗接种年龄可适当提前至5个月之前,但主张15个月时再补种1次,重复接种麻疹疫苗无不良反应,如今国际上已普遍要求1~2岁前初次接种者,必须于入幼儿园、入小学或中学时复种1次,使已降低的免疫力再次上升,以保证不再感染麻疹病毒。由于接种麻疹疫苗后产生免疫力的时间约7天,与自然麻疹的潜伏期相接近,故当易感者接触麻疹患者后2天内如立刻接种麻疹疫苗,仍有可能预防发病,若于接触2天后注射疫苗则防病可能性极少,但可减轻症状和减少并发症。故在麻疹流行时及早为易感者,尤其是体弱、年幼、有病者广泛紧急接种疫苗,可望控制流行。有报告当80%易感者已接种疫苗后,流行可在半个月后终止。
(2)接种方法及注意点:应在一般麻疹流行季节前1个月完成易感者的接种。常在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一次皮下注射0.2ml麻疹疫苗,不同年龄儿童与成人剂量相同,也有采用无针注射或较大儿童集体气雾免疫法,成功率可达90%~100%。有认为数种疫苗联合接种[如麻疹-腮腺炎-风疹(MMR)三联疫苗]效果好。有发热、传染病或感染性疾病时应暂缓接种,如结核菌素试验阳性或有活动性结核病灶,应先治疗后再考虑接种,凡1个月内注射过其他病毒疫苗,或8周内接受过输血、血制品或其他被动免疫制剂均应推迟接种至少1个月,以防影响疫苗成功率。麻疹活疫苗对孕妇、过敏体质(如对鸡蛋过敏者)以及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者(无论先天或继发如肿瘤、白血病,肾功能不全接受肾脏透析或肾移植,HIV感染,应用过免疫抑制剂和放射治疗等)均属禁忌。暂缓接种疫苗者,过后必须抓紧补种。
(3)接种反应:无论全身或局部反应均甚轻微,少数接种者(5%~10%)可在5~14天后有低热,1~2天即退,可伴短暂稀疏色淡皮疹和全身乏力,极少发生并发症。有报告接种30天内发生脑炎、肝脑综合征、吉兰-巴雷(Guillain-Barre)综合征等,估计约100万次疫苗接种中才出现1例,发生率低于未接种者的自然发病率,似与疫苗接种无关。
(4)接种效果:接种麻疹疫苗后抗体都有上升。如血凝抑制抗体的阳转率可达98%。接种后最早于12天血液中出现相应抗体。1个月时达高峰,滴度在1∶16~1∶128,2个月后渐下降,仍维持在一定低水平,部分儿童在接种后4~6年全部消失,故接种1次疫苗不能获得终身免疫,应适时复种,尤其对初种年龄在1岁以下者以及接种过程不完善等都可影响免疫力和持久性,如疫苗保存不妥,接种时有其他感染,曾于不久前用过免疫制剂等。在初种后一定时候再复种1次实属必要。
2.被动免疫在麻疹流行期间、体弱、患病、年幼的易感者接触麻疹患者应即采用被动免疫制剂注射(未患过麻疹或从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的血液制品一般无效),以达到预防麻疹或减轻症状目的。接触麻疹后5天内采用足量被动免疫制剂,可达到不患麻疹的效果,5天后注射则只能起到减轻症状的作用。各种被动免疫制剂的参考剂量见表2,目前大多采用人血丙种球蛋白,极少采用成人血清或全血。免疫作用可维持3~8周,3周后如再次接触麻疹患者应再注射。
3.其他综合性预防措施当地发生麻疹,以往又未严格实行疫苗普种,则应向社区人群大力宣传防治麻疹常识,组织医务人员对易感者,特别是年幼、体弱、有病者进行有计划的应急接种疫苗,并密切注视疫情发展。对麻疹患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早报告,医药送上门,患者不出门,严格防止麻疹散播而引发第二代患者,及早控制疫情。患者应进行呼吸道隔离,住过的房间应开窗通风30min以上。接触过患者的人员应彻底肥皂流水洗手,更换外衣或至少在室外通风处停留20min以上,方能接触易感者。近日有麻疹接触史的易感者应检疫3周,并根据年龄、健康状况及接触时间,进行自动免疫或被动免疫,接受免疫制剂者检疫期应延长到4周。易感者集中的托幼机构和学校必要时进行分区隔离。
4.全世界消除麻疹的前景2001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国际儿童紧急救援基金会(UNICEF)协同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和全球有关专家制订了2001~2005年全球麻疹规划,其目标为:①到2005年全球麻疹每年死亡数减少一半;②在已建立消除麻疹目标的地区内消除本土麻疹,如美洲区为2000年(已接近达到),欧洲区为2007年,东地中海区为2010年;③2005年举办1次全球评议会,评价全球消灭麻疹的可行性。同时还提出了降低麻疹死亡率的四个补充策略:①所有儿童于9月龄或稍后接种第1剂麻疹疫苗;②通过免疫运动或常规免疫,保证所有儿童有第2次麻疹疫苗免疫机会;③建立有效系统,监测疫苗免疫覆盖率和麻疹病例,覆盖率达90%以上,接种应安全和高质量,④改善麻疹患者的管理,包括及早补充维生素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