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
流行性斑疹伤寒

流行性斑疹伤寒(epidemictyphus)又称虱传斑疹伤寒,是普氏立克次体通过人虱为媒介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急性起病,持续高热,特殊皮疹及明显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病程约2~3周。

病因 症状 预防 治疗

本病的病原体为普氏立克次体,寄生于人和动物血管内皮细胞胞质内及人虱肠壁上皮细胞内,在立克次体血症时也附着于红细胞和血小板上,其基本形态为微小球杆状,沿长轴排列成链状。但在虱肠中发育阶段呈多形态,可呈球状,短杆状,杆状或长线状。约0.3~1μm×0.3~0.4μm,革兰染色阴性。病原体的化学组成及代谢产物有蛋白质、糖、脂肪、磷脂、DNA、RNA、多种酶类、维生素及内毒素样物质。其胞壁的脂多糖层有内毒素样作用。普氏立克次体对热、紫外线、一般化学消毒剂均很敏感,56℃30min即可灭活,对低温和干燥耐受力较强,在干虱粪中可存活数月。斑疹伤寒立克次体与变形杆菌OX19抗原成分有交叉,故患者血清能与变形杆菌OX19发生凝集反应,即外斐反应。普氏立克次体既含有本组所共有的可溶性耐热性的组特异性抗原。又含有型特异的不耐热的颗粒性抗原,借后者可通过血清学检查与莫氏立克次体感染相鉴别。
病原体可在组织培养中生长,在鸡胚卵黄囊中生长旺盛。动物接种仅能用豚鼠,接种后引起发热及血管病变。阴囊肿大不明显,这点与莫氏立克次体感染不同,借此可与地方性斑疹伤寒相鉴别。毒素样物质在试管中可使人、猴、兔等温血动物的红细胞溶解,注入大、小鼠静脉后可引起呼吸困难、抽搐、血容量减少等,动物多在6~24h内死亡。

1.潜伏期5~21天,一般为10~14天。少数患者可有头痛、头晕、畏寒、乏力等前驱症状。
2.临床分型
(1)典型斑疹伤寒:
①侵袭期:突然高热、常伴有寒战。体温于1~2天内达39~40℃或更高,多呈稽留热,少数有波动。伴严重的毒血症症状,剧烈头痛、烦躁、失眠、耳鸣、听力减退,周身不适,肌肉酸痛,以腰、腿部尤其是腓肠肌疼痛明显。面赤、颈及上胸部皮肤潮红,眼结膜充血呈酒醉貌。亦可有咳嗽、呼吸和脉搏加快,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休克。
②发疹期:皮疹为本病重要特征,见于90%以上的病例。发病后3~5天开始出现,先见于躯干,很快蔓延至四肢,数小时至1天内遍及全身,重者手掌、足底均可见到,但面部少见。形态不一,边缘不整,大小不等,初起常为充血性斑疹或丘疹,压之退色,直径1~5mm,多为孤立,少有融合,一般在出疹3~4天时皮疹最盛,此时多转为暗红色或出血性,压之不退色。约持续7天左右,消退后常留有色素沉着或有脱屑。随皮疹的出现中毒症状加重,体温继续升高可达40~41℃,多呈稽留热型,亦有弛张热或不规则热型。神经系统症状明显,头痛加剧,表现震颤及无意识动作,甚至昏迷或精神错乱,亦可有脑膜刺激征。循环系统可有脉搏加速、心音低钝、心律不齐甚至出现奔马律,严重者血压下降乃至休克。此外常见咳嗽、胸痛、呼吸急促等及消化系统症状。可有肾功能减退。脾脏多轻度肿大,部分病例有肝大,偶见黄疸。
③恢复期:高热一般持续12~16天,多在病程半月左右开始退热,经2~4天体温降至正常,少数病例体温可骤降至正常,随之症状改善,饮食增加,体力逐渐恢复。整个病程约2~3周。极重者精神症状、耳聋、手颤等常持续较长时间才恢复。
(2)轻型斑疹伤寒:近年来国内散发的流行性斑疹伤寒多属轻型。其特点:
①病程短,一般为7~14天;②热度低,体温多在39℃左右,呈弛张热型;③毒血症症状较轻,但头痛、全身酸痛及腓肠肌痛等症状仍较明显;④皮疹少,以充血性为主,1~2天即消退或不出皮疹;⑤神经系统症状和肝、脾大少见。
(3)复发型斑疹伤寒(recrudescenttyphus):又称Brill-Zinsser病。临床特点为散发,无季节性,大年龄组发病率明显增高。病程短,常为7~11天;病情轻,热度低,多在39℃左右,呈不规则热型;皮疹少而轻或无皮疹。外斐反应OX19。常为阴性或低效价,如复发距首次发病时间10年以上可阳性。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检测早期可见IgG抗体效价升高。
1.一般治疗患者入院后先更衣、灭虱、卧床休息。保持口腔和皮肤清洁。危重患者要勤翻身防止并发症。供给富有营养易消化的饮食,补充大量的维生素B、C及足够的水分和电解质。
2.病原治疗氯霉素、四环素族药物对本病皆有特效。一般于用药后十余小时症状开始减轻,2~3天内完全退热。氯霉素1.5~2g/d,分3~4次口服,退热后用量酌减,继续服3天,或延长至5~7天,以防近期内复发。多西环素0.2~0.3g顿服,必要时2~4天再服1剂。临床实践中氯霉素疗效虽好,因其副作用突出,已不作首选。而多西环素则应用较多,治疗简单,副作用少,效果满意。近来有用红霉素、氟喹酮类药物(如诺氟沙星、依诺沙星、环丙沙星)及米诺环素(Minocycline)等治病本病也取得较好的效果。
3.对症治疗高热以物理降温为主,必要时可给小剂量解热镇痛药。毒血症症状严重者可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有低血容量倾向或休克时按感染性休克处理。对有心功不全者要注意减轻心脏负荷,可用强心药如毛花苷C或毒毛花苷K等。头痛可给止痛药。对有精神症状者可给予地塞米松等治疗。
4.中医治疗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属于瘟期常以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为主;极期则以养阴清热为主,对缓解症状有一定效果。
预后:近年来流行性斑疹伤寒多属轻型,加之广谱抗生素的应用,病死率大幅度下降,只要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效果满意,预后良好。
预防:
1.控制传染源及时发现患者,早隔离,同时灭虱,正确治疗;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14天。
2.切断传播途径防虱、灭虱是关键。物理灭虱用蒸、煮、洗、烫等方法,温度应该保持在85℃以上30min;化学灭虱可用10%DDT粉、0.5%六六六粉或1%马拉硫磷等撒布在内衣里面或床垫上。灭头虱可用中药百布30g,加水500ml,煎煮半小时,取滤液擦发根部,然后用毛巾包头,次日用清水洗净头发。若能将有虱寄生的毛发剃去烧掉更好。加强宣传教育,保持环境清洁,讲究个人卫生。
3.人工自动免疫灭活疫苗有虱肠疫苗、鸡胚或鸭胚疫苗、鼠肺疫苗等3种。国内常用的是鼠肺疫苗,用于流行区居民或新入疫区者。灭活疫苗不能完全防止斑疹伤寒感染发病,却能使病情减轻,病程缩短,病死率降低,但免疫程序较繁琐。减毒E株疫苗已经在某些国家应用,皮下注射1次免疫效果可持续5年。近年国外有Golinevich化学疫苗注射1针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