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
利斯特菌病

病因 症状 预防 治疗

本菌为革兰阳性短杆菌,需氧,营养要求不高,在血琼脂平板上可产生溶血环、在脑脊液标本中成对排列,形如球菌,可误认为肺炎球菌。革兰染色过程中如脱色太重亦可误认为流感杆菌,有时亦可与类白喉杆菌相混淆,亦可误报为标本“污染”,在检测时应特别注意。根据菌体及鞭毛抗原,本菌至少可分11个血清型,90%的临床感染是由Ia、Ib 及Ⅳb 型引起。

多见于新生儿及免疫缺陷病儿。新生儿病例可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早发型出现于出生后数天之内同时可见败血症和肺炎,偶可并发脑膜炎、患者的母亲常在分娩前数周患流感样病症、分娩时母亲可有发热,羊水可染绿色或棕色、新生儿往往早产,皮肤常见广泛性脓疱疹,同时可出现发热、嗜睡、腹泻、呼吸困难,偶见心肌炎、晚发型多见于足月儿出现在生后1~6 周,症状较轻。几项重点症状列举如下:1.脑膜炎 主要见于婴儿及新生儿,但近年来成人患者有所增加。临床表现与其他细菌性脑膜炎相似。一般起病急,发热多在39℃以上、脑膜刺激征明显,常伴有意识障碍,如木僵、谵妄、昏迷等,亦可发生抽搐、展神经及面神经麻痹亦不少见甚至可累及多对脑神经。亦有出现肢体瘫痪和小脑功能障碍者。同时可伴有败血症。患者周围血中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脑脊液白细胞数百至数千,以多核细胞为主、偶亦可以单个核细胞为主。蛋白质增高糖量降低。脑脊液涂片可见小的革兰阳性杆菌,如前所述,本菌单从形态上易误诊。确诊主要根据细菌培养。血及脑脊液可分离到本菌,但需注意,本菌生长缓慢(2~12 天),并应注意与红斑丹毒丝菌鉴别。本病病情较严重,有全身抽搐和昏迷者病死率高、后遗症可有肢体瘫痪、共济失调、失语、眼球运动麻痹、面肌麻痹、括约肌功能紊乱等。2.妊娠感染 可发生于妊娠的任何时期,更多发生于后3 个月。症状常较轻,有畏寒、发热、背痛,往往怀疑为尿路感染,常自愈,不影响胎儿。严重时则可造成流产、死胎、早产或新生儿感染。诊断主要依靠血培养。3.新生儿败血性肉芽肿病 经胎盘感染,患儿常有多脏器的播散性脓肿成肉芽肿,包括肝、脾、肺、肾、脑等。常伴有结合膜炎、咽炎、皮肤红丘疹(多位于躯干及肢端),亦可出现呼吸或循环衰竭,病死率高。母亲有本菌感染有助于诊断。确诊依靠细菌培养阳性、早期大量应用上述抗菌药物可提高存活率。4.败血症 特别是免疫缺陷者及新生儿均可罹患、临床表现与革兰阴性菌败血症相似。诊断主要依靠血培养。5.局部感染 如心内膜炎、关节炎、脊髓炎、骨髓炎、胆囊炎、脑脓肿,实验室人员亦可直接接触感染而出现局部(颈部等)淋巴结炎。
本菌对青霉素G、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氯霉素、庆大霉素、链霉素及红霉素等均敏感、但对磺胺、杆菌肽不敏感、所有头孢菌素都无效。脑膜炎时因病情较重,常用2 种抗菌药物联合治疗。一般为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加庆大霉素或氯霉素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疗程3 周,疗效颇佳,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剂量为150~200mg/(kg・d),分次静注或肌注。其余抗生素用量与治疗其他细菌性脑膜炎相同。
预后:母亲患了利斯特菌病可致流产或死产。自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应用抗生素以来,新生儿利斯特菌病的早发型病例病死率约为30%,晚发型约为10%。利斯特菌性脑膜炎的总病死率约为30%,若伴有恶性肿瘤或原本免疫功能低下者则更高,患中枢神经系统实质性病变和心内膜炎的病死率可达50%。预防:由于利斯特菌病是由食物经口感染的,因此要重视饮食卫生,如不喝生牛奶、不吃生蔬菜及未经煮透的肉类食品等。凡是免疫功能障碍的人群应避免与李利斯特菌病患者接触。应积极治疗孕妇利斯特菌病可预防新生儿或胎儿感染。在新生儿室发现该病时,应进行隔离防止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