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
蓝氏贾第鞭毛虫病

蓝氏贾第鞭毛虫简称贾第虫。1681年由荷兰学者vanLeeuwenhoek首先在自己腹泻的粪便内发现,贾第虫是一种呈全球性分布的寄生性肠道原虫。主要寄生于人和某些哺乳动物的小肠,引起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蓝氏贾第鞭毛虫病(简称贾第虫病)。本病曾在国际旅游者中流行,故一度有“旅游者腹泻”之称。如今,贾第虫病已被列为全世界危害人类健康的十种主要寄生虫病之一。本虫发育为滋养体和包囊两个阶段。
1、滋养体
呈纵切为半个倒置梨形,长约9―21μm,宽5―15μm,厚2―4μm。两侧对称,前端宽钝,后端尖细,腹面扁平,背部隆起一对细胞核位于虫体前端1/2的吸盘部位。过去认为2个细胞核内个有一个核仁。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核内并无核仁结构。有前、后侧、腹侧和尾鞭毛4对。均由位于两核间靠前端的基体发出。1对前鞭毛由此向前伸出体外,其余3对发出后在两核间沿轴柱分别向体两侧、腹侧和尾部伸出体外。鲜活虫体借助鞭毛摆动作活泼的翻滚运动。1对平行的轴柱沿中线由前向后连接尾鞭毛,将虫体分为均等的两半。1对呈爪锤状的中体与轴柱1/2处相交。
2、包囊
呈椭圆形,大小长约8―14μm、宽7―10μm。囊壁较厚,与虫体间有明显的间隙。在碘染的标本内,见为成熟包囊内含2个细胞核。成熟的含4个。胞质内可见中体和鞭毛的早期结构。

病因 症状 预防 治疗

本虫生活史包括滋养体和包囊两个阶段。包囊为传播阶段。人或动物摄入被包囊污染的饮水或示食物而被感染。包囊在十二指肠包囊在十二指肠脱囊形成2个滋养体,后者主要寄生于十二指肠或上段小肠,借助吸盘吸附于小肠绒毛表面,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在外界环境不利时滋养体分泌囊壁形成包囊并随粪便排出体外。包囊在水中和凉爽环境中可存活数天至1月之久。

感染贾第虫表包囊后,部分感染者(成人约13%,儿童约17%)成为无症状带囊者。另一部分则出现临床症状。潜伏期一般平均为1―2周,最长者45天。临床表现可分为如下各期:
(1)急性期:初起症状有恶心、厌食、上腹及全身不适,或伴低烧或寒战,此后,可出现突发性恶臭水泻,胃肠胀气,呃逆和上中腹部痉挛症疼痛。粪内偶见粘液,极少带血。部分病人急性期持续数天即可自行消退,转为无症状带囊者。幼儿患者病程可持续数月,出现吸收不良、脂肪泻、衰弱和体重减轻。急性期需与急性病毒性肠炎、细菌性痢疾,食物中毒、急性肠阿米巴病、毒性大肠杆菌引起的“旅游者腹泻”等进行鉴别。
(2)亚急性或慢性期:部分未得到及时治疗的急性期病人可转为亚急性或慢性期,亚急性期表现为间歇性恶臭味软便(或呈粥样)、伴腹胀、痉挛性腹痛、或有恶心、厌食、嗳气、烧心、头痛、便秘和体重减轻等。慢性期病人比较多见,表现为周期性稀便,味甚臭,病程可达数年而不愈。严重感染且得不到及时治疗的患儿病程可持续很长时间,并常常导致营养吸收不良和身体发育障碍。
治疗常用药物有灭滴灵、丙硫咪唑、氯硝唑等。近年来报告吡喹酮60mg/kg连服2天也有效。彻底治愈病人、带虫者,注意饮食卫生,加强水源保护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旅游者的饮水应煮沸后饮用。
注意饮食卫生,加强水源保护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旅游者的饮水应煮沸后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