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
颅内压增高

是神经外科常见临床病理综合征,是颅脑损伤、脑肿瘤、脑出血、脑积水和颅内炎症等所共有征象,由于上述疾病使颅腔内容物体积增加,导致颅内压持续在2.0kPa以上,从而引起的相应的综合征,称为颅内压增高。尤其是颅内占位性病变的患者,往往会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和体征。颅内压增高会引发脑疝危象,可使病人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因此对颅内压增高及时诊断和正确处理,十分重要。

病因 症状 预防 治疗

颅内压增高的类型根据病因不同,颅内压增高可分为两类:
1.弥漫性颅内压增高由于颅腔狭小或脑实质的体积增大而引起,其特点是颅腔内各部位及各分腔之间压力均匀升高,不存在明显的压力差,因此脑组织无明显移位。临床所见的弥漫性脑膜脑炎、弥漫性脑水肿、交通性脑积水等所引起的颅内压增高均属于这一类型。
2.局灶性颅内压增高因颅内有局限的扩张性病变,病变部位压力首先增高,使附近的脑组织受到挤压而发生移位,并把压力传向远处,造成颅内各腔隙间的压力差,这种压力差导致脑室、脑干及中线结构移位。病人对这种颅内压增高的耐受力较低,压力解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较慢且不完全,这可能与脑移位和脑局部受压引起的脑缺血和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损害有关。由于脑局部受压较久,该部位的血管长期处于张力消失状态,管壁肌层失去了正常的舒缩能力.因此血管管腔被动地随颅内压的降低而扩张,管壁的通遇性增加并有渗出,甚至发生脑实质内出血性水肿。

颅内压增高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如下:
1.头痛这是颅内压增高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程度不同,以早晨或晚间较重,部位多在额部及颞部,可从颈枕部向前方放射至眼眶。头痛程度随颅内压的增高而进行性加重。当用力、咳嗽、弯腰或低头活动时常使头痛加重。头痛性质以胀痛和撕裂痛为多见。
2.呕吐当头痛剧烈时,可伴有恶心和呕吐。呕吐呈喷射性,易发生于饭后,有时可导致水电解质紊乱和体重减轻。
3.视神经乳头水肿这是颅内匝增高的重要客观体征之一。表现为视神经乳头充血,边缘模糊不清,中央凹陷消失,视盘隆起,静脉怒张。若视神经乳头水肿长期存在,则视盘颜色苍白,视力减退,视野向心缩小,称为视神经堪发性萎缩。此时如果颅内压增高得以解除,往往视力的恢复也并不理想,甚至继续恶化和失明。以上三者是颅内压增高1的典型表现,称之为颅内压增高“三主征”。颅内压增高的三主征各自出现的时间并不一致,可以其中一项为首发症状。颅内压增高还可引起一侧或双侧展神经麻痹和复视。
4.意识障碍及生命体征变化疾病初期意识障褥可出现嗜睡,反应迟钝。严重病例.可出现昏睡、昏迷、伴有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发生脑疝,去脑强直。生命体征变化为血压升高、脉搏徐缓、呼吸不规则、体温升高等病危状态甚至呼吸停止,终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5.其他症状和体征头晕、猝倒,张。在小儿患者可有头颅增大、颅缝增宽或分裂、前囟饱满隆起。头颅叩诊时呈破罐声及头皮和额眶部浅静脉扩张。
治疗原则:
1.一般处理凡有颅内压增高的病人,应留院观察。密切观察神志、瞳孔、血压、呼吸、脉搏及体温的变化,以掌握病情发展的动态。有条件时可作颅内压监护,根据监护中所获得压力信息来指导治疗。频繁呕吐者应暂禁食,以防吸入性肺炎。不能进食的病人应予补液,补液量应以维持出入液量的平衡为度,补液过多可促使颅内压增高恶化。注意补充电解质并调整酸碱平衡。用轻泻剂来疏通大便,不能让病人用力排便,不可作高位灌肠,以免颅内压骤然增高。对意识不清的病人及咳痰困难者要考虑作气管切开术,以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因呼吸不畅而使颅内压更加增高。给予氧气吸入有助于降低颅内压。病情稳定者需尽早查明病因,以明确诊断,尽快施行去除病因的治疗。
2.病因治疗颅内占位性病变,首先应考虑作病变切除术。位于大脑非功能区的良性病变,应争取作根治性切除;不能根治的病变可作大部切除、部分切除或减压术;若有脑积水者,可行脑脊液分流术,将脑室内液体通过特制导管分流人蛛网膜下腔、腹腔或心房。颅内压增高已引起急性脑疝时,应分秒必争进行紧急抢救或手术处理。
3.降低颅内压治疗适用于颅内压增高但暂时尚未查明原因或虽已查明原因但仍需要非手术治疗的病例。高渗利尿剂选择应用的原则是:若意识清楚,颅内压增高程度较轻的病例,先选用口服药物。若有意识障碍或颅内压增高症状较重的病例,则宜选用静脉或肌肉注射药物。
常用口服的药物有:
①氢氧噻嗪25~50mg,每日3次;
②乙酰唑胺250mg,每日3次;
③氨苯蝶啶50mg,每日3次;
④呋塞米(速尿)20―40mg,每日3次;
⑤50%甘油盐水溶液60mi,每日2―4次。
常用的可供注射的制剂有:
①20%甘露醇250ml,快速静脉滴注,每日2―4次;
②20%尿素转化糖或尿素山梨醇溶液200ml,静脉滴注,每日2―4次;
③呋塞米20―40mg,肌肉或静脉注射,每日1―2次。此外,也可采用浓缩2倍的血浆100-200ml静脉注射;20%人血清清蛋白20~40ml静脉注射,对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有效。
4.激素应用地塞米松5~10mg静脉或肌肉注射,每日2―3次;氢化可的松100mg静脉注射,每日1―2次;泼尼松5-10mg口服,每日1~3次,可减轻脑水肿,有助于缓解颅内压增高。
5.冬眠低温疗法或亚低温疗法有利于降低脑的新陈代谢率,减少脑组织的氧耗量,防止脑水肿的发生与发展,对降低颅内压亦起一定作用。
6.脑脊液体外引流有颅内压监护装置的病例,可经脑室缓慢放出脑脊液少许,以缓解颅内压增高。
7.巴比妥治疗大剂量异戊巴比妥钠或硫喷妥钠注射可降低脑的代谢,减少氧耗及增加脑对缺氧的耐受力,使颅内压降低。但需在有经验的专家指导下应用。在给药期间,应作血药物浓度监测。
8.辅助过度换气目的是使体内CO2排出。当动脉血的CO2分压每下降lmmHg时,可使脑血流量递减2%,从而使颅内压相应下降。
9.抗生素治疗控制颅内感染或预防感染。可根据致病菌药物敏感试验选用适当的抗生素。预防用药应选择广谱抗生素,术中和术后应用为宜。
10.症状治疗对病人的主要症状进行治疗,疼痛者可给予镇痛剂,但应忌用吗啡和哌替啶等类药物,以防止对呼吸中枢的抑制作用,而导致病人死亡。有抽搐发作的病例,应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烦躁病人给予镇静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