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primarythrombocytosis)是以血小板增多、形态和功能异常为特征的巨核细胞异常增殖的克隆性疾病。主要的临床特点为原因不明的血小板显著、持续增多,并有出血和血栓形成的倾向。半数以上有脾肿大。
1.目前因本病的病因不清,血小板增多的机理不明确,但在临床表现上是一种多发性血栓伴有出血的疾病。血小板的增高对血液黏滞度的影响很大,易发生血栓,虽然表现为血小板数量增多,但因其异常增殖的是病态血小板,黏附、聚集及血小板Ⅲ因子释放等功能很差,故又容易出血。
2.本病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及骨髓纤维化,有互相转化的关系,部分病人可向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转化,有学者认为可能与异常增殖的克隆不稳定有关。

病因 症状 预防 治疗

病因不明。

大多数患者有出血和(或)血栓形成的症状。以出血为常见,尤以胃肠道、齿龈和鼻出血最多见,女性患者常有月经过多。瘀点、瘀斑较少见。大多为自发性的或轻微外伤后容易出血。血栓形成的相应部位有坏死和(或)继发性萎缩性病变,其表现多样化。动脉血栓形成多见于肢体,如下肢血栓形成引起间歇性跛行;四肢的周围动脉血栓形成引起指(趾)疼痛或坏疽;肠系膜和脾栓塞表现为急腹症。肺、肾、脑或肾上腺等一旦有血栓形成,病情突变,甚至死亡。约80%患者有明显的脾脏肿大,也有脾不肿大者,可能是反复栓塞而萎缩。肝脏也可肿大。痛风罕见。更有一部分患者长期无症状。
若无症状,可以不治疗。血小板数显著增多伴有出血和血栓形成时,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选用各种治疗方法。
1.化学治疗可选用下列1种药物。白消安(马利兰),开始剂量4~6mg/d,口服。苯丁酸氮芥(瘤可宁),0.1~0.15mg/(kg/d),口服。环磷酰胺,100~200mg/d,口服。氧芬胂(马法兰),2~4mg/d,口服。羟基脲,15mg/(kg/d),口服。当血小板数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时停止用药。应防止骨髓严重抑制。
2.放射治疗采用32P治疗,首次剂量111~148MBq(3mCi/m2),6~8周后,血小板数达到最低值。必要时,3个月后重复治疗1次。
3.择优方案
(1)对于血小板计数>10×1011/L,需要用骨髓抑制性药物,首选羟基脲,0.5~1.0g,3次/d,口服。动态观察血小板及白细胞计数,如果发生白细胞<2.0×109/L,需及时减量或停药。
(2)干扰素(α-2b干扰素),300万U,每周3次,皮注,治疗时间>3个月。对于控制血小板数量,预防疾病的转化有明显抑制作用,可延长疾病的稳定期。
(3)可持续小量应用阿司匹林,300~700mg/d,1次/d,口服。对治疗及防治血栓有明显作用,但易发生或加重消化性溃疡。
预后:ET患者的预后关键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和栓塞,以及控制各种出血并发症,如无上述并发症发生,患者可长期存活10~15年以上;若发生上述并发症,生存期明显缩短,多在数年内死于脑出血、脑血栓或消化道出血。本病部分患者晚期红细胞计数可上升,并发或转成骨髓纤维化,约10%老年人ET可转化为CML、PV和急性白血病,但本病不向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转化。
预防:对于出血倾向严重者,除控制血小板的数量外,要及时输注新鲜血小板制剂,防止发生颅内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