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
老年吸收不良综合症

营养物质的吸收必须经过充分的消化作用。老年人容易发生吸收不良综合征,主要原因与老年人消化系统退行性变化有关,变化较显著的是胃、小肠和胰腺。人到老年期后,小肠茸毛变短,吸收面积减小,胰腺逐渐萎缩,间质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这些变化使得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消化道憩室炎和憩室病显著增高,加之退行性变化所引起的热量摄取不足和营养失调,均可促成或加重吸收不良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是指各种原因的小肠营养物质吸收不良所引起的综合征。老年人吸收不良综合征症状往往不典型,以腹胀、腹泻、贫血或骨痛为主要表现。因此,对老年人不明原因的消瘦,伴腹胀、腹泻、贫血及骨痛,要考虑是否为吸收不良综合症所致。通过测定尿糖试验、粪脂定量测定及呼吸试验进行综合分析,加以确诊。
老年人吸收不良综合征的治疗首先是治疗引起该综合征的器质性疾病,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胰腺炎等。其次要注意饮食调节,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无刺激、易消化的食物,特别是在腹泻期间,脂肪量应低于每日30克。食物要粗细搭配、易于消化。由于老年人胃动力减弱,排空时间延长,胃酸、消化酶分泌减少,消化能力差,因此,宜进易消化的食物,尤其晚餐,宜进食稀粥、面条等带汤食物。

病因 症状 预防 治疗

(一)消化机制障碍
1、胰酶缺乏胰腺功能不足:慢性胰腺炎、晚期胰腺癌、胰腺切除术后
2、胆盐缺乏影响混合为微胶粒的形成(1)胆盐合成减少:严重慢性肝细胞疾病(2)肠肝循环受阻:远端回肠切除,界限性回肠炎、胆道梗阻或胆汁肝硬化。(3)胆盐分解: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如胃切除术后胃酸缺乏、糖尿病或原发性肠运动障碍)。(4)胆盐与药物结合:如新霉素、碳酸钙、考来烯胺、秋水仙碱、刺激性泻剂等。
3、食物与胆汁、胰液混合不均胃―空肠吻合毕氏Ⅱ式术后。
4、肠黏膜刷状源酶缺乏乳糖酶、蔗糖酶、肠激酶缺乏。
(二)吸收机制障碍
1、有效吸收面积不足大段肠切除、肠瘘、胃肠道短路手术。
2、黏膜损害乳糜泻、热带性脂肪泻等。
3、黏膜转运障碍葡萄糖―半乳糖载体缺陷、维生素B12选择性吸收缺陷。
4、小肠壁浸润性病变或损伤Whipple病、淋巴瘤、放射性肠炎、克罗恩病、淀粉样变、嗜酸细胞性肠炎等。
(三)转运异常
1、淋巴管阻塞Whipple病、淋巴瘤、结核。
2、肠系膜血运障碍肠系膜动脉硬化或动脉炎
(四)类癌综合症、糖尿病、肾上腺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之充血性心衰、低球蛋白血症等许多疾病亦可引起吸收不良。

(一)症状
老年吸收不良综合症以腹泻、体重减轻和营养不良为主要表现。腹泻可表现为脂泻、粪便量大、恶臭、苍白有泡沫,易漂浮于粪池,腹泻通常3―4/d。腹泻原因主要为小肠分泌增加,水电解质吸收障碍及未吸收的二羟胆酸、脂肪酸增加,粪便中脂肪增加可引起粪便量大、油腻、恶臭、不易冲掉,未吸收的三酰甘油结增加见于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时,可引起直肠渗油。有些患者体重下降而食欲尚好,其原因是吸收不良致热量不足。排气过多则是未吸收的糖类经细菌作用发酵产气的结果,尚可出现腹痛,炎症或组织浸润(如胰腺功能不全、克罗恩病、淋巴瘤等)引起弥漫性腹痛,肠缺血多引起餐后(30min)中腹痛。维生素K吸收不良易伴出血倾向,维生素A吸收不良可出现夜盲症、角膜干燥、维生素D和钙缺乏可致手足抽搦、感觉异常、骨质疏松;维生素B族缺乏可致口炎、口角炎、维生素B1缺乏病(俗称脚气)等。
(二)体征
典型病例可见极度消瘦,营养不良、水肿、贫血外观、衰弱、皮肤粗糙、色素沉者、皮肤出血点、瘀点瘀斑、口腔溃疡、口角炎、淋巴结肿大、低血压、肝脾肿大。近年来由于生活条件、医疗环境及老年保健的加强,典型病例不断减少。
(一)营养支持治疗
根据消化吸收障碍程度和低营养状态来选择。每日粪脂肪量30g以上为重度消化吸收障碍,7―10g为轻度,两者之间为中度。血清总蛋白和总胆固醇同时低下者应视为重度低营养状态。轻度时仅用饮食疗法可改善病情,饮食当选用低脂(10g/d)、高蛋白〔1.5g/(kg/d)〕、高热量〔10032―12540kJ(2400―3000kcal)/d或167―209kJ(40―50kcal)/(kg/d)〕、低纤维。对脱水、电解质紊乱、重度贫血和低蛋白血症等应采用静脉补液、输血来纠正。重度消化吸收障碍且肠道营养补给困难者,应进行中心静脉营养。
(二)病因治疗
1、乳糖酶缺乏和乳糖吸收不良者限制含乳糖食物,乳糖酶制剂按1g对10g乳糖的比例给予。
2、胰源性消化障碍为消化酶类药物的绝对适应证。消化酶用量宜大,为常用量的3―5倍。
3、对因回肠末端切除等原因所致胆汁酸性腹泻,可用考来烯胺10―15g/d。
4、肠淋巴管扩张症脂肪转运障碍者限制长链脂肪酸摄入并给予中链脂肪酸。
5、麦胶性肠病避免进食麦胶饮食、如大麦、小麦、燕麦及稞麦等,可将面粉中的面筋去掉再食用。
重点在病因预防,同时加强老年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