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多发于老年人的原因:因老年人有以下生理病理特点,①骨质增生。骨刺可以刺激或压迫椎动脉,致血流减少。②血管病变。老年动脉粥样硬化多见,容易发生椎动脉供血不足。③颈椎间盘退变。椎间隙变窄,颈椎相对缩短,椎动脉相对变长,发生折叠或扭曲,影响椎动脉血液循环。④颈椎错位。颈椎盘退变时,椎间隙变窄,关节囊和椎间韧带松弛,颈椎失稳,在外力作用下,容易使颈椎错位,刺激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丛,或直接压迫椎动脉,使椎动脉痉挛或管腔狭窄,血流量减少。
1.颈性眩晕为发作性眩晕,有时伴有恶心、呕吐、耳鸣、耳聋、眼球震颤。当头部过度后仰或转动某一方位时发生,停止后仰或扭转时,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又称位置性眩晕。颈性眩晕多发于40岁以上,男女无明显差别,血压基本正常。突然发病,常因晨起或午休后起床或转头突然出现眩晕。
2.头痛多为后枕痛或偏头痛,可为隐痛、跳痛或放散痛。有人常年服用止痛药或疑为颅内有占位性病变。
3.猝倒
4.脑干症状肢体麻木、感觉异常、严重者可出现对侧肢体的轻偏和对侧颅神经症状。还可以出现吞咽困难、反呛、咽反射消失、声音嘶哑、眼肌麻痹、复视、视物不清,Horner征等。
1.颈椎旋转复位法采用冯天有颈椎旋转复位手法拨正偏歪棘突,使患椎恢复原解剖位置,解除对椎动脉的刺激或压迫,临床症状和体征即可减轻或消失。复位方法:病人端坐在方凳上,医生站其背后,一手压住患椎棘突的偏歪侧,另一手抱住病人的右枕部,在牵引的同时旋转颈部。当偏歪的棘突顶住压棘突的拇指时,拇指轻轻向对侧水平方向拨正偏歪的棘突,常可听到“咔嗒”一响声,即达到复位目的。老年人手法宜轻。复位时的注意事项:
(1)年老体弱,妇女妊娠期,严重心、肾、肝、肺疾病者,应慎用。
(2)原发性或继发性恶性肿瘤,禁用。
(3)伴有严重骨病,如颈椎结核、强直性脊椎严重骨脱钙者,禁用。复位后嘱病者适宜休息,避免颈部过多活动,必要时佩带颈围。
2.按摩颈部软组织
(1)按摩手法:
①分筋手法:用双拇指或单拇指在患处与肌纤维方向垂直左右弹拨,起到分离粘连,疏通经络,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的作用。
②理筋手法:用双拇指或单拇将移位的软组织(韧带、肌腱、肌纤维、神经)扶正,再顺纤维方向按压、复平,使软组织恢复正常解剖位置,适应生理功能。
③镇定手法:在分筋、理筋手法使软组织恢复正常解剖位置后,再用单拇指在患处静压10~20s,可使肌肉解痉、去痛。
(2)按摩部位:
①风池穴部位:此部位为上、下项线之间,为头平棘肌、头后大、小直肌、头上斜肌、头夹肌(骶棘肌),胸锁乳突肌等的止点,是损伤好发部位。
②副神经:从胸锁乳突肌下缘中点穿出,下行入斜方肌。
③胸锁乳突肌肌腹。
④提肩胛肌的抵止腱,肩胛骨的内上角。
3.颈椎牵引对老年人,椎间隙变窄,骨质增生明显的病人可做颈椎牵引治疗。牵引重量6~12kg/次,1次/d,每次15~20min,10次为1个疗程。根据病情需要,间隔3~5天继续牵引。
4.理疗缓解肌肉痉挛,消除局部无菌性炎症。常用超短波、红外线等。
5.封闭0.5%普鲁卡因溶液8ml,泼尼松0.5ml颈椎后关节囊封闭,每周1次,3次为1个疗程。
6.药物
(1)倍他司汀(盐酸培他定):4mg,3次/d,口服。
(2)输液:5%葡萄糖溶液500ml加川芎嗪160mg静滴,1次/d,10次为1个疗程。
7.手术治疗经各种保守治疗无效者,骨质增生严重,颈椎管狭窄症等需手术治疗。
8.择优方案
(1)药物治疗:急性期适当用血管扩张剂,如倍他司汀(培他啶)氯化钠注射液500ml加曲克芦丁(维脑路通)1.0g,1次/d,静点,10天1个疗程,配合维生素类药物口服如维生素B1、B6等。
(2)颈部牵引、理疗、按摩。
预后:主要防止意外摔伤,一般预后良好。
预防:可按刘金生的颈部锻炼方法以防颈椎病的发生。
1.颈项操
(1)颈项争力:站立,两足开立与肩同宽,两手叉腰,抬头望天,还原,然后两足开立与肩同宽,两手叉腰,低头看地,还原。要求呼吸自然,腰不参与活动。
(2)向后观瞧:姿势同前,右手臂随头颈向右后转,目视右手,还原;然后左手臂随头颈向左后转,目视左手,还原。
(3)前伸探海:姿势同前,头颈前伸并转向右前方,双目前下视,还原;然后,头颈前伸并转向左前方,双目前下视,还原。
(4)回头望月:头颈向右后上方尽力转,双目转视右后上方,还原;头颈向左后上方转动,双目左后上方,还原。
(5)金狮摇头:头颈向左右各绕环一周。
2.颈椎操
(1)击拳运动:徒手或手持1~2kg重的哑铃向前斜方、侧方、上方击出,各方向可作4~8次。
(2)肩后张扩胸运动:两肘屈曲,用力后旋同时扩张,再扩张,重复8~12次。
(3)仰有抗阻运动:两手交叉于头部,头仰时两交叉手给予一定的阻力,作6~8次。
(4)体侧屈运动:头颈正直,体侧屈时,头颈部随之侧屈,左右交替进行,各4~8次。
(5)耸肩运动:立正姿势,两肩同时用力上耸,放松下落,再耸肩后用力向前或后交替绕环旋落下。重复4~8次。
(6)旋肩运动:两手各扶同侧肩,以两肘分别划弧作旋转运动,前后交替进行。各6~8次。
(7)头俯仰运动:头前屈至下全面贴胸停片刻,再后仰至最大角度停片刻。重复6~8次。
(8)头侧屈运动:头侧屈(头贴近同侧肩部),复原停片刻再向另一侧屈。重复6~8次。
(9)头左右转动:头向一侧转动,复原后停片刻再向另一侧。重复6~8次。
(10)头环绕运动:头先后前、左、后、右环绕运动,停片刻后再向前、右、后、左环绕运动,力求活动范围大,缓慢。重复6~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