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
颅内肉芽肿性动脉炎

颅内肉芽肿性动脉炎(intracranialgranulomatousarteritis)又称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中枢神经系统肉芽肿性血管炎。本病由Gravioto(1959)首先报道,但病例数有限。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脑血管造影技术广泛应用,本病报道日益增多。

病因 症状 预防 治疗

本病病因不明,电镜发现患者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壁细胞有病毒颗粒,认为可能与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AIDS病毒)感染有关。虽然在血管壁有直接免疫交互作用,但尚未获得本病由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证据。

1.发病年龄为3~96岁,中青年患者多见,女性多于男性,为2∶1。常急性起病,亦可呈隐袭或波动病程。多数病例临床症状与急性脑膜脑炎相似,表现头痛、恶心、呕吐和颈强直;局限性或弥漫性脑损害症状较常见,如脑神经麻痹、小脑功能障碍、马尾综合征或孤立的脊髓损害等,部分病例呈脑卒中样发病,还可出现精神症状,记忆障碍或痴呆征象。
2.本病与免疫抑制性疾病同时存在者亦不少见,如淋巴瘤、白血病、免疫抑制药治疗、HlV-1感染和骨髓增生性疾病等,但通常无发热、乏力、肌肉和关节疼痛、贫血等非特异性症状。
非对照性临床试验显示,泼尼松60~80mg/d,口服,与钙拮抗药联合应用有效,可推荐使用。病情好转或稳定后逐渐减量,维持数月治疗。对泼尼松无效或复发进展者,可加用环磷酰胺1~2mg/(kg?d),口服,疗程6~12个月。在治疗期间必要时应重复脑血管造影检查和(或)脑活检,监测病情转归和评价药物疗效。
预后:本病预后差,大多数病人从症状出现到死亡为6个月,最短仅3天,最长达9年,及时治疗可改善预后。
预防:颅内肉芽肿性动脉炎尚无较好预防措施,应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在缓解期,激素维持量要服用数月,可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