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
老年人高血压

高血压是老年常见疾病之一,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老年人日益增多,老年高血压患者也相继增多。老年人是社会人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一般把60岁以上的人群认定为老年人,而国外,尤其是大多数发达国家则把65岁及以上作为其老年的标准。我们老年人口在一些省市已占总人口的10%以上,如上海、北京等,并且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比例还在逐年增加。现估算每天有5000人达到65岁,而且预测65岁男性预期寿命可再活15.1岁,女性为19.5岁。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65岁的老年人高血压病患者约占1/2。目前我国老龄人口为总人口数的9%,老年高血压患者将近5000万。高血压是冠心病和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这些心、脑血管疾病在全世界每年导致1200万人死亡。因此,老年高血压的防治及理论研究已成为医学界十分关注的问题。关于老年高血压的定义与分类叙述如下:
1.高血压的定义
(1)高血压的定义: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升高为特征,可伴有心脏、血管、脑和肾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高血压是指体循环动脉收缩期和(或)舒张期血压持续增高,一般指非同天3次测量血压,当收缩压≥18.6kPa和(或)舒张压≥12kPa时,高血压诊断可成立。
(2)老年高血压定义:年龄60岁以上,血压值持续或非同天3次以上升高,即收缩压(SBP)≥18.6kPa和(或)舒张压(DBP)≥12kPa,称为老年人高血压。血压的波动性可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吸烟、饮酒、喝咖啡、膀胱储尿(可使血压一时性波动),故测血压前20min内应避免上述因素的影响。
2.老年高血压的诊断标准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高血压诊断标准,老年人高血压是指60岁以上人群中,血压持续或3次非同天血压测量,收缩压≥21.3kPa和,或舒张压≥12.6kPa。80年代,老年高血压工作组规定65岁以上的人收缩压≥21.3kPa和(或)舒张压≥12.6kPa为老年高血压,如收缩压16.8~21.3kPa,舒张压<12kPa,则诊断为临界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1997年美国预防检测评估与治疗高血压全国第六次报道将高血压定义为收缩压≥18.6kPa,舒张压≥12kPa,老年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收缩压≥18.6kPa,舒张压<18.6kPa,但以下原因引起的收缩期高血压患者不在此列,如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动静脉瘘、动脉导管未闭、甲状腺毒症、骨的再发性脓肿(Paget病)、脚气病和高动力循环状态等。
3.按病人的血压水平分类(表1)。


4.按靶器官损害程度分期高血压分期(WHO/ISH,1993)
(1)一期:无器官损害客观表现。
(2)二期:至少有1项器官损害表现。
①左心室肥厚(X线、心电图、超声)。
②视网膜动脉变窄。
③蛋白尿和(或)血肌酐轻度升高(106~177μmol/L)。
④超声或X线示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主、骼、股动脉)。
(3)三期:出现器官损害的临床表现。
心: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
脑:短暂脑缺血发作(TLA)、脑卒中、高血压脑病。
眼底:视网膜出血、渗出物伴或不伴视盘水肿。
肾:血肌酐>177μmol/L、肾功能衰竭。
血管:动脉夹层、动脉闭塞性疾病。
5.按病人的心血管危险绝对水平分层原发性高血压的严重程度并不单纯与血压升高的水平有关,必须结合患者总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及合并的靶器官损害作全面的评价,治疗目标及预后判断也必须以此为基础。高血压水平按第1、2、3级区分(表1)。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表2):①用于危险性分层的危险因素:男性>55岁,女性>65岁,吸烟、总胆固醇>5.72mmol/L、糖尿病、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发病年龄男<55岁、女<65岁)。②加重预后的其他危险因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糖尿病伴微量蛋白尿、葡萄糖耐量减低、肥胖、以静息为主的生活方式、血浆纤维蛋白原增高。


威胁度的分层可以根据血压水平结合危险因素及合并的器官受损情况将患者分为低、中、高和极高危险组(表3)。治疗时不仅要考虑降压、还要考虑危险因素及靶器官损害的预防及逆转。


低度危险组:男性年龄<55岁、女性年龄<65岁、高血压1级,不伴有上列危险因素者属低危险组,10年随访中该组患者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危险<15%。治疗以改善生活方式为主。如6个月后无效,再行药物治疗。中度危险组:高血压1级伴1~2个危险因素或高血压2级不伴或伴有不超过2个危险因素者属中危组,10年随访中该组患者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危险15%~20%,若患者属高血压1级,兼有1种危险因素,10年发生心血管事件危险约15%。治疗除改善生活方式外,给予药物治疗。高度危险组:高血压水平属1级或2级,兼有3种或更多危险因素,兼患糖尿病或靶器官损伤患者,或高血压水平属3级,无其他危险因素患者属高危组,10年随访中该组患者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危险20%~30%,必须给予药物治疗。极高危险组:高血压3级同时有1种以上危险因素或靶器官损伤,或高血压1~3级并有临床相关疾病者属极高危组。10年随访中该组患者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最高≥30%,必须尽快给予强化治疗。
6.按病因分类老年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原发性高血压占95%,又可分为普通型(指收缩压与舒张压均升高)及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一部分是由老年期前的高血压延续而来的,而另一大部分是因大动脉粥样硬化弹性减退致收缩压升高。随着年龄的增长,普通型高血压的患病率逐渐降低,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患病率逐渐增高,故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在老年人较多见,Framingham对65岁以上的人进行调查,男性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患病率为18%,女性为30%。IHS对年龄60岁以上者进行调查,按SBP≥21.3kPa(160mmHg)、DBP<12kPa(90mmHg)计算,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中60~69岁组患病率为7%,70~79岁组患病率为11%。80~89岁组患病率为18%。≥90岁组患病率为25%。因此对老年收缩期高血压仍应加强防治。另有研究显示,在65~74岁的人群中,高血压的患病率可达54%,而其中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所占比例约为65%,引起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病因,主要为主动脉和大动脉血管的粥样硬化及血管重塑。我们虽然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认识很早,但一直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对老年性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进行治疗有益,直到1984~1991年完成的SHEP研究,是首次阐明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人进行降压治疗,可以减少终点事件发生率的大规模临床试验,入选标准为SBP≥21.3kPa(160mmHg)和DBP<12kPa(90mmHg),入选人数为60岁以上4736名,结果显示:无论患者的基础情况如何,经4~5年的抗高血压治疗,其致命性和非致命性卒中发生率减少了36%,冠心病死亡和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减少27%,总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减少32%。老年继发性高血压占1%~5%,其临床表现与其他年龄组相似,但应注意鉴别老年人进行性肾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肾血管性高血压。病人若发生下列情况,应详细进行病因学检查。①既往无高血压病史的老年人突然发生高血压3级(SBP≥24kPa(180mmHg)和(或)DBP≥14.6kPa(110mmHg);②尽管使用了多种药物治疗,并改善了生活方式,但血压仍然难以控制;③既往有效治疗处方目前失去了疗效;③临床和实验室检查发现特殊的高血压病因。

病因 症状 预防 治疗

老年高血压一部分是由老年前期高血压延续而来,大部分是由于大动脉内膜和中层变性,胶原、弹性蛋白、脂质和钙质含量增加,导致动脉弹性减退,顺应性下降而致。老年人的血压升高已不再被认为是增龄过程中的自然生理改变,年龄的增长并不伴有血压的显著升高,而社会因素,包括环境因素、膳食、精神紧张、吸烟、肥胖、过量饮酒等则可能造成老年人血压升高。

1.症状包括:①高血压本身的症状;②需要排除的继发性高血压有关疾病的特殊症状(如嗜铬细胞瘤的阵发性高血压伴头痛、心悸、皮肤苍白及多汗,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多饮、多尿、乏力或阵发性肌无力及肌麻痹等症状);③有无心脑血管受损器官并发症相应的各器官的症状。原发性高血压起病缓慢,早期无症状,46.5%无任何早期症状,仅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医时才偶然发现高血压有相当部分病人,直到病情进展至相当程度,才在某些诱因(如工作劳累、情绪激等)诱发下出现典型症状而就医,此时病程已非早期。一旦知道高血压后,患者可生各种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头晕、头胀、恶心、呕吐、耳鸣、眼花、健忘、意力不集中、易怒、神经质、失眠、烦闷、乏力、四肢麻木、颈部僵硬不适、心等。其中,头晕占63.5%,头痛占55.4%、心悸占39.8%。这些症状并不都是高血压接引起,部分是高级神经功能失调所致,无临床特异性,有的还可出现身体不同位的反复出血,常见有眼结膜出血、鼻出血,少数可有咯血,这些症状与血压水未必一致。后期的症状常为心、脑、肾功能不全或严重并发症所引起(表4)。


2.体征可闻及主动脉瓣第2音亢进,年龄大者可呈金属音,可有第4心音,主动脉收缩早期喷射音。高血压持续时间长时,有左心肥厚征象。到晚期,可有心、脑、肾等脏器功能衰竭的体征。另外,全面的体格检查应包括下列各项内容:
(1)血压的测定:老年人测血压时应特别注意:A.老年人易出现直立性血压下降和低血压,因此须加测立位血压。立位2min后,测量血压,血压计应与心脏同一水平(第4肋间)。B.假性高血压:老年人因为肱动脉硬化,难以被水银柱式的袖套血压计的气囊压迫阻断血流,而出现虚假的收缩压增高,此时应高度怀疑是否为“假性高血压”。可用简单的Osler试验辅助诊断,即将袖套充气,使其压力超过患者收缩压(2.6kPa)以上,若此时仍能触及僵硬的桡动脉及其搏动时,表示Osler试验阳性,可能存在“假性高血压”,这时可通过动脉穿刺直接测动脉血压,其值明显小于袖带测压读数时即可得到证实。
(2)测量身高、体重,并计算体重指数(BMI)BMI=体重(kg)/身高(m)的平方。
(3)心血管系统检查,特别注意心脏大小、颈动脉、肾动脉,周围动脉及主动脉病变,心力衰竭表现。
(4)肺部检查有无音和支气管痉挛征象。
(5)腹部检查有无血管杂音,肾脏增大和肿块。
(6)眼底检查有无高血压视网膜病,即动脉变窄、动静脉交叉压迹、视网膜出血、渗出及视盘水肿。
(7)神经系统检查有无脑血管损害的证据,如意识障碍,肢体感觉和运动障碍等。
1.治疗目标治疗高血压的主要目的是将血压调整在适宜水平,最大限度地防止和减少心血管并发症所致的病死率和病残率。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究竟降到什么水平最有益?由于心脑血管疾病危险性与血压相关之间并不存在一个最低阈值,因此抗高血压治疗的目标仅是将血压降至“正常”或“理想”水平。在青年、中年或糖尿病患者,强调将血压降至<130/85mmHg的理想或正常范围以内;对老年患者,至少也要降到<140/90mmHg的正常高值范围。过去曾有文献显示,随着血压的降低卒中发生率是降低的,但也有文献报道DBP降得过低,影响舒张期冠脉血流而增加冠心病发病危险,即J曲线现象。最近,多国家参加的高血压最佳治疗研究(HypertensionOptimalTreatmentStudy)即HOT试验,对1.8万多名高血压患者,历时3年的多中心研究显示,有效的降低血压可减少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随机的3个目标舒张压组(即<90、85、80mmHg)的资料分析,其心血管疾病的降低程度并无显著差别;另一方面,最低血压组(<80mmHg)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并没有增加,提示进一步降低血压仍是安全的。所谓J曲线现象,可能多发生在先有冠心病的高血压患者,与那些脉压差超过8kPa(60mmHg)的患者有更多的相关性。
2.治疗对策伤情况,以及心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综合临床评价出患者是属低危或中危、高对任何年龄的高血压患者,特别是老年高血压者,在决定治疗之前,首先要根据患者血压水平及靶器官损危、极高危组患者,采取相应的治疗对策。对高危及极高危患者应立即对高血压及其存在的其他危险因素进行药物治疗;对中危组患者在决定是否给予药物治疗,允许对这组患者进行数周时间观察血压,先接受非药物治疗;对于低危组者在决定药物治疗前更可有较长一段时间的观察。
(1)非药物治疗:抗高血压治疗的好处主要是由于血压降低本身对靶器官的保护作用,但是非药物治疗及其他危险因素的控制对于降低总心血管疾病危险性同样是至关重要的,同时有利于减少抗高血压药物的使用剂量,最大限度发挥抗高血压效果。
①限制钠盐:流行病学研究发现,饮食中钠盐的摄入量与高血压发病率密切相关。不同人群对饮食中钠盐量的改变反应差异很大。老年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对饮食中的盐比其他人群更敏感。最近研究报道,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每天钠盐摄入量减少40mmol/L没有不良影响,而18个月后抗高血压药物的需要量显著减少;限盐的效应还表现在可以降低利尿剂所致的丢钾,逆转左心室肥厚及通过降低尿钙以预防骨质疏松及肾结石。对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等度限盐,每天摄入6g以下是必要的。
②适量的体力活动:老年高血压患者,除有心脏病及其他严重健康问题外,应坚持有规律地适量的轻-中等度体力活动,提倡每天20~30min的慢步至速走,大多数人可以安全的增加体力活动,可减轻体重,有利于降低血压。
③饮食结构调整:多数老年高血压患者合并有脂代谢紊乱,脂代谢紊乱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一项对轻、中度老年高血压的随机分组研究,8周后单纯增加水果和蔬菜摄入组的血压下降为3~1mmHg,而同时减少脂肪摄入量组血压下降6~3mmHg,因此老年高血压患者应多吃水果和蔬菜,并减少脂肪摄入。蔬菜和新鲜水果中含丰富钾盐,钾盐可阻止血压发展,有利于对血压的控制。据此提示,利尿过程中出现低钾,应予以补钾。流行病学研究还提示钙摄入不足与血压升高有关,增加钙的摄入对某些老年高血压者可能有降压作用,同样,低镁饮食对高血压也是不利因素,紫菜中含有丰富的镁离子。
④戒烟、节制饮酒,适量饮茶:戒烟是高血压患者预防心血管疾病及非心血管疾病的最有效的生活方式改良措施。尽管有证据提示,少量饮酒,即每天饮啤酒少于720ml,白酒不超过60ml,或葡萄酒不超过300ml,此量饮酒不升高血压,并可减少冠心病的危险,但在人群中,乙醇消耗量与血压水平及高血压的患病率呈线性关系,过度饮酒会增加卒中的危险。大量饮酒者,可能在突然戒酒后出现血压升高,故戒酒不宜突然停止,以缓慢减量为宜。适量清淡饮茶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有益无害。
(2)药物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在改变生活方式数月,如仍未达到目标血压,应予药物治疗。一些随机试验结果表明所有老年人,甚至80岁高龄病人,无论是收缩压、舒张压均增高的或单纯收缩压增高的老年人,治疗都是有益的,特别是对伴有糖尿病、肾病或心衰等危险因素者更应严格控制血压。老年高血压药物治疗更能显著降低冠心病的发生。
①选药原则及联合用药:无论首选哪一种药物,当代选用抗高血压药物的原则是:
A.从低剂量开始,可减少不良反应,如果患者对某单一药物有较好反应,但血压未能达到目标,应当在患者能够很好耐受的情况下增加该药物的剂量。
B.联合用药,一般情况下,在第1种小剂量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的第2种抗高血压药物,而不是加大第1种药物的剂量,目的是使两种药物都使用小剂量,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
C.如果某种药物疗效差,或者耐受性差,可换另一类药物,而不是加大第1个药物剂量或加用第2个药物。
D.使用1天1次具有24h降压疗效的长效制剂,其优点是提高依从性,更平衡地控制血压,减少血压的波动,有可能保护靶器官,减少心脑血管疾病事件的危险性。
E.对高危及极高危患者,在确定血压值后,尽快给药治疗;对于中危和低危患者可综合考虑控制其他危险因素以及改变生活方式所能降低的血压值,并且应征求患者对于治疗策略的要求,做到医患配合,以便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②抗高血压药物:目前世界范围用于降压治疗的主要药物有6大类和中药制剂。
A.利尿剂:利尿剂是价格最低和最有价值的抗高血压药物之一,适合所有患者,尤其适于老年人、肥胖及有早期肾功能损伤、收缩期高血压及心力衰竭患者。利尿剂的许多不良反应,如低钾、糖耐量降低、室性期前收缩等多见于大剂量。故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应用利尿剂治疗特别需要小剂量,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塞)12.5mg/d或更低为宜;目前临床上还有与噻嗪类利尿剂化学结构相似的利尿剂(吲哒帕胺imdapamide),商品名Natrilix(钠催离)2.5mg/片,由于其兼有扩血管作用的独特机制而且不干扰总胆固醇及糖代谢,可减轻微蛋白尿及左心室肥厚,是较理想的利尿降压药。
B.β受体阻滞药: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药是一类安全、价廉、有效的降压药,适用于循环动力功能亢进伴有冠心病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国人特别是老年人对β阻滞剂多较敏感,需从小剂量开始,使用选择性β1受体阻滞药,目前临床多用中效脂溶性β阻滞药美托洛尔(倍他乐克)及长效水溶性比索洛尔(bisoprolol)等。对于有呼吸道阻塞性疾病和周围血管疾病者应避免使用。
C.ACE抑制剂:ACE抑制剂能安全有效地降低血压,尤其能有效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残率和病死率,适用于老年高血压伴有糖尿病、高尿酸或心衰的患者,临床常用有培哚普利(雅施达)4mg/片、依那普利(悦宁定,renitec)10mg/片,以及具有双通道排泄的贝那普利(苯那普利,洛汀新)10mg/片和福辛普利(蒙诺)10mg/片等,主要不良反应是干咳,最为罕见的是致死的血管性水肿。
D.钙离子拮抗剂:所有钙拮抗剂均能有效地降低血压,且耐受性好。适用于老年高血压伴有冠心病、糖尿病、痛风或有代谢紊乱的患者,特别是对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患者有预防卒中的效益。最好使用长效钙拮抗剂,避免使用短效制剂。常用钙拮抗剂有氨氯地平(络活喜)5mg/片、硝苯地平(拜心同控释片)30mg/片、非洛地平(波依定)2.5mg/片,以及缓释维拉帕米(verapamil)240mg/片等。不良反应包括潮红、踝部水肿和便秘。对于无糖尿病的轻中度老年高血压患者选用廉价的第二代短效制剂尼群地平(nitrendipine)10mg/片,往往亦可收到较好效果。
E.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是最近推出的一类抗高血压药物,它有与ACE抑制剂共同的特点,即对心力衰竭患者的特殊价值。该药阻断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延缓血管肥厚和动脉粥样硬化,消退左心室肥厚。而且几乎没有不良反应,最大优点是没有咳嗽的不良反应。代表药芦沙坦(芦沙坦)50mg/片、缬沙坦(代文)80mg/片,此类药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大型临床研究正在进行。
F.α受体阻滞剂:α受体阻滞剂能安全、有效地降低血压。由于其主要不良反应是体位性低血压,故多不适宜老年患者。一些国产中药复方抗高血压制剂“脉君安”、“罗布麻”等在一些轻型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应用,也取得了较好疗效。
③老年高血压伴常见并发症的治疗:
A.脑血管疾病:脑血管事件和冠心病事件的危险与血压水平有关。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TIA)是高血压病的主要脑血管并发症。卒中则是我国老年高血压患者致死、致残的首要危险。在高血压性脑卒中生存者的一些试验中证实了降压治疗使卒中危险性降低29%,甚至血压最轻微的降低,也常可使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绝对危险性得以降低。对于急性缺血性或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积极控制血压,给予及时的相关治疗,尽快稳定病情。
B.冠心病: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大多伴有冠心病,业已证明有冠心病史的病人,有非常高的冠心病事件复发率。当代研究提示,β受体阻滞剂可使心肌梗死和心血管性死亡发生率降低约1/4。近代研究还证明β受体阻滞剂可使心衰病人心血管致残危险性降低,而以前则认为此组病人为β受体阻滞剂禁忌证。钙拮抗剂的试验研究未能提供对心力衰竭病人有益的证据,特别是对老年人。
C.肾脏疾病:高血压既是肾脏疾病的一个原因,也是其一种结局。老年高血压患者,在肾功能本身退化的基础上,高血压是加重肾功能损害、导致肾衰竭最常见的原因和危险因素,控制血压将可延缓肾衰竭的进程。某些抗高血压药物,特别是ACE抑制剂除降压外,是否阻止肾病发展进程,还有待研究确定。早期肾功能不全使用ACE抑制剂,特别是具有双通道排泄功能的ACE抑制剂更为适宜。
D.糖尿病:老年高血压患者许多合并有Ⅱ型糖尿病,两者并存的结果使得心脏病、脑血管疾病和周围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增高,并升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初步有证明ACE抑制剂可减缓肾功能减退的速率。伴有糖尿病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将血压降至最低目标水平[<17.3/11.3kPa(<130/85mmHg)]可明显减少微血管病事件及大血管病事件的发生。
④老年难治性高血压的治疗:难治性高血压是指完整规范的治疗计划后,仍不能使经典原发性高血压,即收缩压及舒张压均增高的血压下降至18.7/12.0kPa(140/90mmHg)以下,或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者的收缩血压下降至18.7kPa(140mmHg)以下。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必须考虑寻找治疗失败的可能原因:
A.是否有继发的因素没被发现,特别是60岁以后发生的高血压,可有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肾动脉狭窄的肾血管性高血压,注意听诊腹部血管杂音不难发现;B.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往往合并某种疾病,是否服用了升高血压的药物,如非甾体类止痛药;C.是否有假性难治性高血压的原因,如“白大衣高血压”;D.老年人是否有进行性肾功能不全所致;E.不坚持治疗,医生和患者之间要有良好的沟通,给老年患者一些有帮助的信息,告知患者服药时间和方式,以及应该注意的不良反应。总之,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坚持规范的治疗,坚持调整合理治疗方案,是高血压治疗成功不可缺少的和关键所在。
⑤高血压急症:高血压急症是指那些需要立即将危险的血压降至安全水平,以预防或减少靶器官损伤,如高血压脑病、高血压危象、颅内出血、夹层动脉瘤等,对老年患者的这些急症处理与非老年高血压患者无特殊,故在此不赘述。
预后:血压是一周期性现象,可分为2种成分:稳定成分即平均动脉压(MAP),搏动成分即脉压差,代表围绕MBP的上下波动程度。对于同一MAP水平,脉压差可以不同。脉压差随年龄而增大。通常对于高血压病人仅仅考虑MAP。研究证明,SBP的增高因而也是脉压差的增大,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危险。老年人的脉压差增大通常是SBP的增高和DBP的降低所致。SBP增高可导致心肌肥厚,DBP的降低可引起心肌缺血。二者相结合更增加了心脏病的危险。研究表明,SBP的升高不是伴随大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种无害因素,SBP升高是老年人的主要危险因素,更甚于DBP升高。它可能是比DBP更为准确的危险性预测因素。老年人高血压的主要并发症是卒中和充血性心衰。年老本身就是病残和死亡的重要因素,合并高血压更使患者处于较高的危险状态。Shekelle前瞻性随访了2500例65~70岁的老年人,高血压组发生心衰的比正常血压组高出2倍。Frette发现,老年人高血压发生缺血性心脏病者比对照组高3倍以上。美国Framingham地区对5000多人随访26年,发现在65~74岁年龄组,高血压患者并发心血管意外的危险比对照组高8倍。影响老年人高血压的预后因素除年龄、血压外,还有心肌受累程度、心脏功能、血小板功能、血液流变状态等因素。
预防:高血压本身不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它引起的重要脏器(尤其是心、脑、肾等靶器官)的并发症己对人类构成严重的威胁。一些研究表明,血压升高易合并心、脑、肾的损伤,如高血压患者得冠心病较血压正常者高4倍,合并心力衰竭则增加6倍,而且是引起肾功能衰竭的首要原因,是名副其实的“无声杀手”,高血压的危害由此可见。我国近20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些变化是好的(如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增加),但有些是不利于健康的,如吸烟、动物脂肪摄入过多,过度饮酒和少运动等,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加速了高血压的发展。我国高血压患病率调查结果显示人群高血压患病人数在20年中增加了1倍以上。与此同时我国各地脑卒中和冠心病发病率上升很快,如不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高血压,将出现心、脑血管病的更大流行。近20年来世界上有些人群至今仍与现代生活相隔离,并保持较“原始”的生活习惯(如低盐、低脂饮食、多运动、无饮酒吸烟习惯和精神压力小等),其高血压患病率很低,且没有明显的随年龄上升的现象。因此高血压流行不是自然规律而是人类生活违背了自然规律后得到的一种惩罚。因此,在我国进行高血压防治是势在必行,越早采取有力措施收效越大。高血压预防具体策略可分为三级,即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及三级预防。
1.一级预防一级预防是指己有危险因素存在,而疾病尚未发生,或疾病处于亚临床阶段时即采取预防措施,控制或减少疾病的危险因素,以减少个体发病率和群体发病率。一级预防也叫原发预防。一级预防有两种互为补充的策略:一是针对高危人群进行,即寻找出将来可能发生高血压的人(如有明显的高血压家族史者、在儿童少年时期血压偏高者及肥胖者等),在非常早期,血压尚未升高前进行预防,这种方法需要从人群中检出高危险因素个体,故检查面广。费用较高。二是针对整个人群进行预防,这种策略干预的是社会全体人群,不仅数量大,而且促使人们从儿童-青年时期就采取有益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一级预防不仅可显著减少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生,对于预防糖尿病和某些肿瘤亦有明显益处。具体措施如下:
(1)减轻体重:许多研究都证明超重或肥胖是高血压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减轻体重可降低血压水平。临床和流行病研究常用的表示肥胖的指标是体重指数(BMI),BMI≥25为超重,BMI≥30为肥胖。当然并不是所有肥胖者都患有高血压,也不是所有高血压者都肥胖,但经过10~15年随访,超重者至少有60%将发生高血压。我国于1958年、1979年和1991年分别进行了3次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全国1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1959年为5.11%,1979年为7.73%,1991年为11.88%,一直呈上升趋势,而同时全国绝大多数省、市的平均体重指数也在上升,高血压患病率高的省市平均体重指数也高。另有统计,我国的高血压病患者中肥胖者是健康人的3倍,在各项危险因素中,体重指数与血压的相关性最强,因此,要预防高血压,必须减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供应丰富,而人们的体力活动强度降低,因此使摄入的热量与所消耗的热量失去平衡,从而导致了体重的增加。因热量过剩引起肥胖而导致高血压的可能机制如下:①血容量和心排出量增加;②因伴有高胰岛素血症或肾素与醛固酮关系异常而引起体内水钠潴留;③神经内分泌调节的紊乱,例如交感神经肾上腺素能活性增高;④细胞膜协同转运功能缺陷,钠钾泵活动异常,都可能是引起高血压和肥胖的细胞病理基础。减肥的措施一是控制食量。限制饮食要注意平衡膳食,不提倡使用抑制食欲的药物。因脂肪提供的热量高,故总脂肪的摄入应限制在总热量的20%以下。老年人进食应细嚼慢咽,少食多餐,避免过饱。二是增加运动量,科学的减肥方法强调低热量饮食与体育活动相结合,可采用快步行走、游泳、保健体操、气功等中等强度的运动项目,循序渐进,长期坚持,才能收到较好的减轻体重的效果。
(2)改善膳食结构:1977年,中国营养学会根据平衡膳食,合理营养、促进健康的原则,发表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主要内容包括8条,即: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常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经常吃适量鱼、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吃清淡少盐的食物;如饮酒应适量;吃清洁卫生、不变质的食物。①限制钠盐:流行病学研究发现饮食中钠盐的摄入与血压的升高及高血压的患病率密切相关。人群中高血压的患病率与平均食盐摄入量几乎呈线性相关。据WHO报道,人群每天摄盐量减少5g,能使舒张压平均下降0.53kPa(4mmHg)。北方食盐摄入量一般每天15g以上,其高血压患病率在6%以上,而广西、福建等地均在10g以上,其高血压患病率则在3%以下。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每天氯化钠摄入量不超过5g。我国绝大多数地区膳食钠盐入量大大超过这一标准,北方15~18g/d,南方7~12g/d,因此,建议我国北方居民将食盐减到每天10g以下,南方居民减到每天7g以下。具体建议如下:
A.提倡烹调时减少钠盐和含盐调味品(如酱油、黄酱、辣酱等)的用量。
B.少食腌制品。
C.推广食用低钠高钾盐(含氯化钠70%氯化钾25%)。
D.使用定量盐勺,有助于烹调时盐量的控制。
E.熟食中选择低盐食品。
F.父母应使儿童不要养成爱吃咸食的习惯,尽量少吃含钠盐较多的快餐。
G.钠盐的减少是逐步的(表5)。


②增加钾: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试验结果表明:钾与血压之间呈负相关,钾对血压的作用独立于钠。钾对血压的调节机制可能与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活性及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压力感受器的功能以及直接的促尿钠排泄作用等有关。据研究,每天尿钾排泄量增加到60mmol,可使收缩压降低0.36kPa(2.7mmHg)。我国人群膳食钾摄入量普遍偏低,一般每天2~3g,膳食钠钾比为3∶1,是我国高血压患病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营养学会建议的标准,我国人群膳食摄入的钠钾比应达1∶1,即每天钠盐为5g,钾为4g,多食含钾丰富的新鲜蔬菜和水果,我国营养学会建议每人每月吃蔬菜12kg(相当于每天400g)水果每月1kg(相当于每天33g)。同时应改善烹调方法,以防止因煎、煮时间过长而使食物中的钾大量丢失。
③增加钙:人群平均每天钙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呈显著负相关。低钙引起血压升高的可能机制是,细胞内游离钙的水平(非血清钙水平)直接决定着平滑肌的收缩和张力,游离钙水平的降低能够直接导致外周阻力的下降;而血清钙水平低下,平滑肌细胞膜的通透性和钙离子通道活性反而增高,这导致了细胞内游离钙水平明显升高,呈现钙超载现象,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血压升高。有研究表明,增加钙的摄入量,可促使钠的排泄,有利于降低血压。有调查显示,日钙摄入量低于300mg人群的血压较日钙摄入量大于800mg人群的血压高2.6kPa(20~30mmHg),另有临床试验显示,补钙可使收缩压降低0.4~0.8kPa(3mmHg~6mmHg)。营养学会建议成人每天钙摄入量应为800mg,而我国成人每天钙摄入量为300~500mg,这与供给标准相差较远。故针对我国人群膳食钙摄入的状况,补钙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应提倡增加奶制品的摄入,每天250~300ml牛奶可补充钙约300mg。绿叶蔬菜中含钙也较多,要保证每天食用新鲜蔬菜400~500g(应多选择一些营养丰富的深色蔬菜和绿叶蔬菜),另外,虾皮、豆制品、带骨头的鲑鱼罐头、木耳、蘑菇、紫菜等含钙也较高。儿童、青少年、孕妇和老年人应有更多钙的摄入,这不仅利于预防高血压,而且对于预防骨质疏松是十分必要的。
④减少膳食脂肪、补充优质蛋白质:有研究表明,即使不减少膳食中钠盐摄取和减重,如能将膳食脂肪控制在总热量25%以下,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比值(P/S)维持在1,连续40天可使男性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12%,女性下降5%。增加优质蛋白,一般指动物蛋白质和豆类蛋白质。目前研究表明,蛋白质的质量差和高血压脑卒中发病率高有关。故应增加膳食中的优质蛋白质。我国营养学会建议成人每人每月摄入谷类14kg、薯类3kg、蛋类1kg、肉类1.5kg、鱼类500g。
⑤多吃蔬菜和水果:增加蔬菜或水果可使SBP和DBP分别下降0.4kPa(3mmHg)和0.13kPa(1mmHg),减少脂肪消耗可使SBP和DBP分别下降0.8kPa(6mmHg)和0.4kPa(3mmHg),素食者有较低的血压,降压作用是水果、蔬菜、纤维素和低脂肪的综合作用而不取决于有无动物蛋白。
(3)限制饮酒:一般少量饮酒不影响高血压发病率,但大量饮酒(指每天饮酒超过2~4份以上,每份相当于15ml酒精或啤酒300ml或葡萄酒100ml或白酒25ml),肯定促使血压上升。酒精引起高血压可能的机制有:①增加儿茶酚胺和皮质激素的水平;②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以及血管加压素和醛固酮的作用;③酒精直接对外周血管紧张度的影响,或许增加钙向细胞内的流动;④胰岛素敏感性减低;④镁的排出增加,可促进血管痉挛;⑥压力反射作用降低。Klatsky等提出,每天40g酒精是阈值,每天酒精摄入量超过78g的重度饮酒者的高血压患病率是不饮酒者的2倍,但每天40g酒精摄入量以下的饮酒者的血压水平与不饮酒者无明显差异。FramingHam前瞻性研究发现无论男女饮酒4年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增长。重度饮酒不仅引起高血压,而且可引起心律不齐、心肌病和脑出血。因此,预防高血压,最好不饮酒,已有饮酒习惯的人要戒酒或减少饮酒量,每天最多不应超过1两(50g)白酒。
(4)戒烟:烟草中含有烟焦油、尼古丁、一氧化碳等多种有害物质。吸烟可损害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使其调节能力受到破坏,产生血管痉挛,心跳加快,血压上升。据统计吸烟者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是不吸烟者的2.6倍,所以应坚决戒烟。
(5)增加体力活动:有资料表明,体力活动少者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是体力活动多者的1.52倍。有报道,仅锻炼一项可降低血压正常人的收缩压和舒张压0.53~0.78kPa(4~6mmHg)。大规模的随机试验证明,体力活动和降低体重相结合可降低血压。美国JNCV建议有规律的运动作为治疗和预防高血压的有效的改变生活方式的措施之一。老年人应该选择规律的一定量的有氧运动,如快步行走或游泳30min,每周5次左右,也可以打太极拳、做健身操等。老年人运动量不宜过大,运动过程中应没有明显不适的感觉,运动时心率不超过125次/min为宜。老年人应先从小运动量开始,循序渐进,长期坚持。
(6)避免过度的精神紧张:精神压力对血压的升高起十分重要的作用,有研究显示精神紧张、压力大的职业,人群血压水平较高。实践证明,争强好胜、固执、多疑、多愁善感,特别是愤怒、敌视情绪的人最易患高血压病,所以保持心情平和宁静,学会放松自己、防止暴怒,避免精神刺激,适当休息,多信任他人,睡眠不好及时调整睡眠。虽然高血压的发生多在老年,但高血压的预防应从儿童时期做起。预防高血压的战略重点应放在一级预防。
2.二级预防二级预防是指对已患病的个体或群体采取措施,防止疾病复发或加重,这些措施常包括一级预防的措施、合理药物治疗及病后咨询等。简言之,二级预防就是及时的、正确的治疗。由于我国高血压患者已超过1亿,每年有150万人死于脑卒中,因此二级预防意义重大。预防成功的标准: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推迟并发症发病的年龄,提高生活质量:使患者不因为高血压而影响工作,学习和寿命期限。其具体措施如下:
(1)继续落实一级预防的措施。
(2)进行系统正规地抗高血压治疗:方案如下:①根据不同的患者,参考抗高血压的药物评价标准,选择适当的药物在2~4周或更长的时间内将血压降至18.6/12kPa(140/90mmHg)以下。药物的降压作用应力求平稳,安全有效,同时应是价格低廉,每天服用1次,这样才可能使患者长期坚持治疗。②按照血压变化规律,选用最好的服药时间,如每天第1次给药应在早晨6点。③除降压药物外,加用小剂量(75mg/d)阿司匹林,作用有两方面,降低血小板聚集协助降压;防止血栓形成而预防冠心病和脑血管病。④选用比较好的监测方法,即在血压高峰时测血压,以使高峰时血压也降至正常。⑤兼顾其他因素的治疗,治疗老年高血压可优先考虑利尿剂和钙拮抗剂,当合并有其他危险因素时应区别对待。例如:患者兼有左室肥厚、糖尿病,则宜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患者兼有高脂血症、痛风,则不宜使用利尿剂等;男性老年高血压患者易合并前列腺肥大,这时适用α受体阻滞剂等。只要长期坚持上述做法,就一定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3.三级预防三级预防,是预防其并发症的发生和患者的死亡,其中还包括康复治疗。即高血压患者,当出现严重并发症如急性心衰、脑卒中等,及时合理处理,控制病情发展,抢救病人的生命,降低其病死率,以及在这些并发症病情稳定后的康复治疗。临床工作中,我们观察到相当多数的高血压患者的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是由于患者长期“无症状”,致使患者长期是高水平的高血压,而未能得到治疗或未能得到及时正确治疗的结果;或者是由于病人缺乏必要的自我健康知识。
高血压病的预防应强调以下几点:
(1)对每一位来院就诊的病人,均应常规测血压,以更多地发现高血压病人。
(2)高血压治疗根据是血压水平,而不是症状,对于那些血压升高而无症状的患者,一定劝其接受治疗。
(3)一定有规律服药,定期复查,使血压真正降到正常值以下。
(4)病情平稳时,督促病人坚持服药,不能认为自己没事而自动停药。
4.社区防治社区防治的关键是要有领导、专家、基层医务人员3个方面的结合,缺一不可。北京朝阳区对心血管病经过11年综合防治,使心肌梗死、脑卒中的发病率分别由防治前的31/10万,117/10万降至防治后的21.1/10万及67/10万,分别下降了29%及43%。
(1)建立组织和培训人员:要做好高血压的社区防治工作,首先必须建立有领导、专家、专业人员、基层保健人员和群众参加的防治网系统,WHO曾建议可按以下3个水平进行培训。
第一,三级培训。担任高血压防治研究的国家级和大城市心血管研究中心的主要研究人员,应具备丰富的现代心脏病学、内科学、流行病学和与之有关的知识,并能负责组织规划的制定和培训省或地区有关科研人员。
第二,二级培训。多指省级、地区的医院或中心的内科、流行病或职业病等方面的专家。他们负责对地区或县级的心血管病或慢性病的人员进行培训。
第三,初级培训。对象为基层医院、厂矿保健站、街道卫生所及农村保健人员,由曾接受二级培训的人来培训这些单位的医护人员、药剂师、助产士、专职保健人员及志愿者。
(2)社区干预:我国高血压人数现已超过1亿人,而且还继续逐年增加。面临的严重后果是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和病残危险的显著增加。日益加大的卫生经费将构成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进入21世纪后,这种影响将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成而更加严重。尽管如此,我国人群中多数高血压患者尚不能坚持服用降压药,而且血压能够得到控制的人数城市仅为4.1%,农村仅为1.2%,最为严重的,还有众多的高血压患者并没有认识到自己已患有高血压。欧美工业发达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处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明显上升的阶段,近年来呈不断下降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以社区人群为基础的心血管疾病干预研究的结果。我国在1991~1995年的“心血管病高发区社区人群综合性预防研究”,该研究选择了3个城市社区和1个农村社区共有40万研究人群,经过4年干预以后,人群中危险因素水平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高血压患者服药率及控制率增高,脑卒中发病率和病死率均有下降趋势,目前已有充分的科学知识证明心血管疾病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预防的。这种预防潜力很大,需要全社会的医务人员,政府部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社区(community)是指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根据一定的规范和制度结合而成的社会实体,往往具有共同的特征并通常由共同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居民,形成一个地域性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它可以是一个自然村落,城市中的一个街道,也可以是一个企业生活小区,也可以是一个县域城市的一个区,乃至一个城市。
①社区干预策略的一般原则:
A.社区分析要因地制宜:高血压患病率在我国的不同地区分布不同,其分布趋势是南低北高,这与不同区域的社会环境、地理环境、生活习俗等密切相关,故不同社区其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以及其他的环境因素也都存在一定的差别。
B.多学科参与:高血压的社区干预是以流行病学为基础,需要现代医学知识、行为学知识及社会学知识等共同参与运作的研究。
C.社区干预是基于社区人群的研究:社区干预是为了改变社区人群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其干预措施或计划、高血压的早期诊断、治疗和控制,必须能够被社区的服务体系和社会组织所接受,得到他们的协作并能成为他们工作的一部分,通过他们能够将这些计划或措施在全社区付诸实施。
D.建立流行病学监测系统:建立一个完整的流行病学监测系统对于社区干预是重要的。监测内容可根据研究目的确定,它可以是疾病监测,也可以是各种暴露因素及防治水平的监测。
E.重视干预计划及措施的可行性:在社区干预中所订措施或计划的可实践性,是保证其能否在全社区人群中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措施或计划的制订必须以该社区的社区分析为依据,这种措施或计划的具体内容应能通过社区组织自身去落实,使之能成为全社区人群的行为。
②干预策略(表6):高血压的社区干预策略包括人群策略和个体策略


A.人群策略(MassStrategy):人群策略是指以全人群为对象,以多渠道的健康教育为主要手段,以降低人群中与疾病发生有关的危险因素水平为主要目标的预防策略,而不是针对高危个体。对不同疾病、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人群策略又有其各自的特点。人群策略有如下特点:
a.目的和目标:目的在于降低整个人群的平均血压水平,减少高血压发病率和患病率。目标是降低人群中与高血压发生有关的危险因素水平,但在高血压高发的地区,人群策略的目标也应包括促进高血压病人的检出、治疗和控制。
b.健康教育的对象和重点: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宣传栏等多种媒体进行多渠道的健康教育,是人群策略的主要手段和最大特点。
c.公众教育:其重点是高血压对健康的危害性、高血压的可预防性和预防的方法。
d.高血压病人教育:主要包括:高血压的危害性、高血压发病的隐匿性、定期测量血压的重要性、高血压终生治疗的必要性、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对于高血压病人的重要性及血压控制的标准。
e.医务人员的教育:主要通过继续教育的途径。医务人员不仅应不断了解高血压诊断治疗方面的进展,更应重视在对高血压病人的临床实践中真正应用这些新知识。
②个体策略:个体策略也称高危策略,是从人群中检出高危的个体或亚组,有针对性地给以适当的干预,以改变其高危状态。从而达到减少相关疾病发生和死亡的目的。个体策略包含2个基本步骤:首先识别检出高危个体或亚组。其次对检出的高危个体进行适当的干预。检出本身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对检出的高危者,针对其不同的情况给予有效的干预。对检出的高危个体采用改变生活方式,药物治疗等干预,纠正其高危因素,使危害减到最低程度。由于人群策略面向的对象是全社区的人群,其中多数个体认为自己身体健康未患疾病,他们对种种预防措施感到受益不大,所以干预措施在实施中的顺应性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而高危个体针对性较强,干预措施容易被他们所接受,产生较好的效果。因此,在高血压的防治中,人群策略和高危策略是可以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在预防干预的实施过程中,两种策略紧密结合,可以取得社区防治的最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