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因
(1)甲状腺性:包括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Graves病)、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毒性甲状腺腺瘤、碘甲亢、亚急性及慢性淋巴性甲状腺炎引起的甲亢等。
(2)垂体性(少见)。
(3)医源性:因摄入过多甲状腺激素而引起的甲亢。老年人中常见的甲亢是毒性弥漫性和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以及慢性淋巴性甲状腺炎引起的甲亢。
2.分类根据病因不同,甲亢可分许多种类型。老年人甲亢主要可分为下述几种:
(1)自身免疫性甲亢:
①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Graves病)约占甲亢的60%~70%。
②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Hashimoto甲状腺炎,桥本甲状腺炎)伴甲亢。
③亚急性无痛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伴甲亢。
(2)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
①毒性多结节性甲状腺肿(Plummer病)。
②毒性单结节性甲状腺肿(毒性甲状腺腺瘤)。
(3)碘诱发性甲亢。
(4)亚急性非化脓性甲状腺炎伴甲亢。
(5)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腺瘤性甲亢。
(6)甲状腺癌引起甲亢。
(7)异位分泌TSH性甲亢:多由恶性肿瘤分泌异位的TSH所致。
(8)外源性甲状腺激素所致甲亢。
在老年人中,最常见的是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引起甲亢,其次为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老年人中甲状腺结节十分多见,伴有甲亢时不一定都是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碘诱发甲亢在老年人中也常可遇到。其他类型甲亢在老年人中均为罕见。甲亢的病因多样,以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最常见。Graves病和桥本甲状腺炎伴甲亢是其中代表。本病患者体内存在多种抗甲状腺的抗体。主要有TSH受体抗体(TR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细胞微粒体抗体(TMAb)或甲状腺过氧化酶抗体(TPOAb)等。TRAb主要由甲状腺内浸润的淋巴细胞或浆细胞产生,它能与TSH受体特异结合。TRAb至少有两类抗体:甲状腺刺激抗体(TSAb)和甲状腺刺激阻断抗体(TSBAb)。TSAb与甲状腺细胞膜上TSH受体结合后,使细胞膜上腺苷环化酶被激活,经cAMP介导,引起甲状腺激素合成和分泌增加,还能刺激甲状腺上皮细胞增殖,导致甲亢和甲状腺增大。TSBAb的作用与TSAb相反,它与TSH受体结合后抑制腺苷环化酶活性,阻断cAMP的释放,导致甲状腺萎缩和功能减退。因此,TSAb是引起自身免疫性甲亢的主要因素。在Graves病患者中主要是TSAb,当TSAb占优势时,出现甲亢表现;当TSAb降低或消失时,甲亢趋向缓解。个别Graves病人在某一阶段也出现以TSBAb占优势,而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表现。TGAb和TMAb(TPOAb)属破坏性自身免疫性抗体,与甲状腺破坏和甲状腺功能损害有关,主要存在于桥本甲状腺炎病人中。桥本甲状腺炎病人既可因TSAb存在而产生甲亢,也可由于在短期内被TGAb、TMAb破坏的甲状腺组织较多,大量的甲状腺激素从细胞中释放入血导致一过性甲亢。
毒性结节性甲肿引起甲亢,主要由于结节自主分泌甲状腺激素(热结节),其确切病因尚不清楚。甲状腺癌引起甲亢十分少见,因为癌细胞中,即使分化比较好的乳头状癌或滤泡状癌,其功能多数低于正常,所以一般表现为“凉结节”或“冷结节”,但如果癌组织量很大,如全身转移的甲状腺癌,癌细胞分泌的甲状腺激素总量过多,也可以引起甲亢。极少数的甲状腺癌,为“热结节”可导致甲亢。
各种甲状腺炎引起甲亢,主要是由于大量甲状腺细胞破坏后,细胞内的甲状腺激素释放入血,引起血循环中甲状腺激素增高和甲亢。这种甲亢一般为暂时性,常常伴有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升高。
3.遗传因素和诱发因素
(1)遗传因素:一组粤东地区204名Graves病患者的一级亲属调查中,发现甲亢患者的一级亲属患病率为3.23%,该地区正常人一级亲属的甲亢患病率仅0.145%,相差22.3倍,其遗传率为68.6%±3.8%,接近高遗传度,遗传方式倾向于多基因遗传。另一组对600例Graves甲亢、200例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52例甲状腺腺瘤、48例乳头状癌和800例对照人的一、二级亲属家系研究发现,甲亢、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和甲状腺瘤均可能为多基因遗传,三病之间存在相关复发风险,但乳头状癌的亲属中患病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2)诱发因素:
①环境因素:精神或工作紧张、纠纷、生气、感染、手术、创伤等因素可诱发或加重本病,约80%以上病人可找到诱发因素。
②碘诱发:也是引起甲亢的重要诱因。正常人每天摄入100~200μg碘是安全的,如果每天摄入量超过200μg或更多,有可能诱发甲亢。老年人中常用的药物,如胺碘酮200mg内含有机碘75mg,游离碘6mg,而且进入体内后不易排出容易蓄积;有机碘造影剂100ml约含碘30g。均大大超过摄入安全量。碘诱发甲亢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这些病人存在甲状腺自身调节功能障碍或潜在性的甲亢病变(如Plummer病、Graves病等)有关。
甲亢临床表现主要包括T3、T4分泌过多症群、甲状腺肿大和眼征等3方面,但在老年人中,甲亢的临床表现并不典型,常以某一特殊表现而就诊,易被误诊。
1.T3、T4分泌过多症群
(1)高代谢症群:由于T3、T4分泌过多导致糖、脂肪和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亢进,氧化加速,产热和散热均明显增多,以致病人常诉怕热多汗,皮肤湿润,以手足掌、背部、颈部、胸前及腋下等部位明显,可有低热,危象时高热。由于能量消耗较多,蛋白质分解代谢加速引起负氮平衡,导致肌肉等组织过多消耗而消瘦软弱,病人常诉疲乏无力,体重减轻。在老年甲亢患者中,约80%可见
体重减轻,是提示老年甲亢的较重要线索。
(2)精神神经系统:T3、T4作用于神经系统常使病人神经过敏,易于激动,烦躁多虑,多言多动,有时精神不集中,有时有幻觉、妄想、偏执狂等,甚至有自杀念头和暴怒发作等,易被误诊为精神病,上述情况常见于较年轻的甲亢病人,老年人只占25%。有时患甲亢的老年人却表现为寡言、嗜睡、抑郁和神情淡漠,并显得衰老,甚至恶病质,这种情况称之为“淡漠型甲亢”,常只有某一症状表现突出,可能由于长期甲亢未得到诊断和治疗,导致全身各脏器极度衰竭,并易诱发危象,应予警惕。如眼睑微闭、伸舌,双手向前伸展平举时有轻微而有节律的震颤,有时全身颤动;腱反射活跃或亢进,反射时间缩短。
(3)心血管系统:由于代谢亢进,甲状腺激素直接作用于心肌和周围血管系统,交感神经活性增强,释放儿茶酚胺增多,同时甲状腺激素可加强心肌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等,使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增强,搏出量增多,致收缩压增高,加之甲亢时体表血管扩张,外周阻力降低,使收缩压增高舒张压稍低,以致脉压差增大,血循环量也增加,久之可加重心脏负担。患者多主诉心悸、胸闷、气促,活动后加剧,严重者可导致甲亢性心脏病,但诊断时须排除风心病、冠心病及高心病等。常见体征如下:①心动过速,多为窦性,通常在90~120次/min,休息和一般镇静剂难以缓解,是本病的特征之一,但约40%老年甲亢患者的心率<100次/min;②心律失常,以过早搏动最为常见,房性、室性和交界性均可发生,尤以房性期前收缩多见,有时呈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和房扑,偶见房室传导阻滞。在老年病人中,心房颤动和传导阻滞相对常见,有学者建议对老年新发生的房颤都应考虑排除甲亢的可能;③心音和杂音,由于心脏收缩增强,第一心音亢进,二尖瓣区常可有Ⅰ~Ⅱ级收缩期杂音,舒张期杂音少见;④心脏肥大、扩大甚至衰竭,常为右心室充血性心衰,多见于病久年长者。上述心血管方面的表现一般在甲亢控制后明显改善或完全消失。
(4)消化系统:食欲亢进,但体重明显减轻,是本病的特征之一,但在老年患者中,食欲亢进者不到1/4,相反有1/3~1/2的病人厌食,并可伴其他胃肠症状,如腹痛、恶心和顽固性呕吐;甲亢常伴有腹泻,但在老年人也可有便秘。肝脏可稍增大,肝功能损害可有谷丙转氨酶升高,升高幅度不大,一般在甲亢控制后即可恢复,少数可有黄疸,但严重者黄疸少见。
(5)肌肉骨骼系统:由于过量甲状腺素作用于肌肉,促进肌酸和磷酸肌酸的分解,抑制磷酸肌酸激酶活性,线粒体能量代谢紊乱,同时肌肉摄取肌酸也减少;以致骨骼肌、心肌和眼外肌等发生生化改变而渐发展至病理变化,由于近端肌群含有较丰富的线粒体,故肌病最多最先累及近端肌群,如肩胛肌和骨盆带肌,多限于躯干和四肢肌肉,分布对称,肩胛肌和骨盆带肌群可出现对称性萎缩。临床表现急性和慢性肌病,患者主诉软弱无力,行动困难,尤其是登楼、蹲位起立及连续梳头和从高架取物等动作困难,有时可伴急性延髓麻痹症,不少病例还可伴周期性瘫痪,多见于中青年男性,但老年人也偶有以周期性瘫痪为首要表现的,有时甲亢还与重症肌无力合并存在。此外过多的甲状腺素可加快骨吸收和骨生成,但骨细胞溶骨吸收活动更加活跃,细胞内钙镁率周转加快,尿钙排出增多,肠钙吸收减少,加之全身代谢亢进,骨骼中蛋白质基质不足,从而导致骨质疏松,尤其对年龄大的已停经的女性患者,骨质疏松可更加明显,增加骨折发生的危险性,极少数可发生病理性骨折,尤其是锥体压缩性骨折或股骨颈骨折。血钙多正常,但游离钙可增高,血清骨性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尿羟脯氨酸、吡啶酚和脱氧吡啶酚排泄增加,骨密度减低。
(6)血液系统:大多数甲亢病人的红细胞计数、大小和形态正常,血红蛋白浓度正常;中性白细胞常降低,故周围血白细胞总数降低,有时可低于3.0×109/L,但淋巴细胞绝对值和百分比和单核细胞增多;血小板寿命缩短,皮肤易出现紫癜。
2.甲状腺肿甲状腺肿是甲亢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但不少老年患者甲状腺肿大常不明显。对Graves病,甲状腺肿一般呈弥漫性肿大,双侧对称,峡部也肿大,随吞咽上下移动,质软,久病者较韧,左右叶上下极有时可触及震颤和听及血管杂音,尤以上极多见,提示血供丰富,为本病特征之一。偶见肿大的甲状腺位于胸骨后纵隔内,需用核素或X线等影像学检查,方可查明。甲状腺肿大临床上简单地可分为三度:Ⅰ度,甲状腺肿大不明显,仅可扪及,其直径在3cm以内;Ⅱ度,吞咽时触诊或视诊均可见,但肿大不超过胸锁乳突肌;Ⅲ度,甲状腺显著肿大,超过胸锁乳突肌。但甲状腺肿大程度一般与甲亢的病情轻重无明显关系。
3.眼征包括良性突眼和浸润性突眼。良性突眼往往无症状,仅有眼征:①眼裂增宽,目光有神,凝视,突眼度一般<18mm;②上眼睑退(挛)缩,眼球向下看时,上眼睑不能随之转动;③眼球向上看时,前额皮肤不能皱起;④看近物时,两眼内聚不良。上述眼症大部由于肾上腺素过度刺激所致,甲状腺毒症得到有效控制后,眼症常自行恢复,预后良好。
浸润性突眼往往有症状,病人常诉怕光、复视、视力减退、异物感、胀痛、刺痛、流泪,眼球活动度减少,甚而固定,突眼度一般>19mm,有时可达30mm左右,两眼突眼度可不等,可有一侧突眼。由于高度突眼,眼睑不能闭合,结膜和角膜经常暴露,尤以睡眠时易受外界刺激,引起充血、水肿,继而感染,结膜常外翻膨出不同程度的结膜炎伴渗出,角膜炎也相继发生,可形成角膜溃疡与全眼球炎,以致失明。浸润性突眼主要由于眶后结缔组织水肿、增生、细胞和脂肪浸润,加之眼外肌淋巴细胞浸润、水肿、肌纤维断裂和坏死或麻痹等所致,为Graves病所特有,约5%的甲亢患者,可出现于甲亢发病之前,也可晚发至甲亢发病之后15~20年后,且其恶化或改善往往不受甲亢临床过程的影响,突眼程度与甲亢病情也无明显关系,约有5%以下病例可无甲亢症,称之为甲状腺功能正常性突眼症或Graves病,确切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一般认为乃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联合作用的结果。
甲亢治疗目前主要有3种方法:内科药物治疗、131I放射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在老年人中内科药物治疗是最基本方法,131I放射治疗也是比较常用,由于身体条件限制,手术在老年人中相对较少用。
1.内科药物治疗治疗甲亢的药物主要还是硫脲类药物,包括硫氧嘧啶类和咪唑类。国内常用的有甲巯咪唑(他巴唑)、丙硫氧嘧啶(PTU)、卡比马唑(在体内分解成他巴唑起作用)和甲硫氧嘧啶(MTU)。后者现已少用。硫脲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甲状腺过氧化酶活性,阻断酪氨酸碘化,从而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这类药既不影响甲状腺碘的摄取,也不影响已合成的甲状腺激素的释放。因此,服药后不能立即生效,起效时间决定于甲状腺内已合成激素的量多少。一般甲亢病人需服药后2~4周才能出现临床症状减轻。若治疗前病人体内存留着大量的碘,使合成和储备的甲状腺激素增多,导致抗甲状腺药物的起效时间延长。就药物作用机制而言,丙硫氧嘧啶(PTU)有抑制T4在外周组织中转化成T3作用。因此,许多医生首选丙硫氧嘧啶(PTU)。从临床应用实践看,甲巯咪唑(他巴唑)疗效更强些,而且甲巯咪唑(他巴唑)价格便宜。所以,甲巯咪唑(他巴唑)可作首选药。
药物治疗过程大致可分3个阶段:
(1)症状控制阶段:一般需1~3个月,服药剂量一般为每天甲巯咪唑(他巴唑)30~40mg,或丙硫氧嘧啶(PTU)300~400mg,分3~4次服。为减轻症状,特别是心率过快,可加用普萘洛尔(心得安)等β-受体阻断药,在开始治疗的2~4周因抗甲状腺药作用尚未显效,多数病人需要服用普萘洛尔类药。
(2)药物剂量递减阶段:一般需2~3个月。当达到临床症状基本缓解及甲状腺功能检测TT3、FT3、TT4、FT4恢复正常时,可以开始减药。首次减药一般可减少日服量的1/3,以后在保持临床症状缓解和甲状腺功能正常情况下,多数病人可以1个月左右减药1次,每次减日剂量为甲巯咪唑(他巴唑)5mg或丙硫氧嘧啶(PTU)50mg。在开始减药前应加用甲状腺粉(片)每天40mg,或左甲状腺素每天50~100μg,以防止抗甲状腺药物过量导致甲减,也有利于防止治疗期间甲状腺增大。
(3)维持阶段:维持剂量一般为每天甲巯咪唑(他巴唑)5~15mg或丙硫氧嘧啶(PTU)50~150mg,多数病人为甲巯咪唑(他巴唑)5mg或丙硫氧嘧啶(PTU)50mg,2次/d。维持剂量过小,甲亢复发率增高。在这阶段甲状腺粉(片)或左甲状腺素也继续服用,原则上剂量不变,直到停药为止。
抗甲状腺药物服用方法,有人主张每天1次顿服,但笔者临床体会,还是每天分次服疗效为好,一次顿服法甲亢症状控制效果不如分次服用好,在维持阶段顿服,复发率也高。在甲亢治疗期间,特别在应用抗甲状腺药物前,应避免高碘饮食和含碘药物。
硫脲类药物最大副作用是引起白细胞减少,甚至粒细胞缺乏。多在用药后2个月内发生,特别在第1~2个月内更应小心。其他反应还有肝功损害、过敏反应(如荨麻疹)、药疹及药物热等。
硫脲类药物治疗主要目的是控制甲亢症状。虽然在治疗剂量可能有一定的免疫抑制作用,但即使有也较弱。维持量时没有免疫抑制作用。对自身免疫的病因治疗,目前尚无肯定疗效的药物。因此,停药后复发率仍然较高。正规药物治疗2年,停药后复发率约50%。停药前有条件进行TRAb检测,若已转阴,则停药后复发可能性小。反之,则不宜停药。在无条件检测TRAb时,可以参考血清TSH(高灵敏度测定方法)水平,若TSH已恢复到正常水平,表示垂体甲状腺轴功能已恢复正常,反映病人缓解好,可以考虑停药。停药后应定期随诊,一般为3个月左右复查1次甲状腺功能,以及时发现复发可能。即使在TRAb已转阴情况下,在某些因素诱发下,TRAb可以再现。
2.131I放射治疗本法治疗甲亢是一种方便、安全、有效的方法,对老年人尤其合适。病人服用适量的131I后,迅速被甲状腺摄取,131I在衰变过程中放出的射线,其中主要由α射线对细胞产生内照射,使甲状腺细胞被破坏,达到甲状腺功能减低的目的。服131I前2周内忌碘,按甲状腺大小及吸碘率估算服用131I的剂量,一次顿服。一般服药后2~3周甲亢症状开始减轻,1~3个月症状缓解,必要时6~9个月后考虑第2次治疗。重症甲亢病人可在服用131I后1~7天加服抗甲状腺药物和普萘洛尔。国内报告治愈率在80%以上,总有效率在95%以上。本法治疗的主要并发症是甲减。治疗后3~6个月引起的暂时性甲减可在1年内恢复;永久性甲减发生率随治疗后时间延长而增加,国外有资料统计治疗头两年有20%病人发生甲减,以后每年平均发生率为3.2%。国内文献报告甲减发生率多数低于国外,但也有报告随访748例病人,到治疗后11年时,累计患病率已达50%左右。永久性甲减发生原因与放射性剂量及个体对射线敏感性有关,也不排除与自身抗体TGAb及TMAb存在有关。少数人服131I后2~3天出现憋气、甲状腺疼痛。偶有并发甲亢危象。所以在治疗第1周,应密切注意病情变化。
3.手术治疗甲状腺次全切除手术也是甲亢的有效治疗方法。手术适应证为:
(1)甲状腺明显肿大(Ⅲ度以上),血管杂音明显,内科治疗后甲状腺无明显缩小。
(2)结节性甲状腺肿或毒性腺瘤。
(3)内科治疗效果不理想,多次复发。
(4)长期药物治疗有困难或难以坚持者。病人必须经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后,甲状腺功能(主要为TT4、FT4、TT3及FT3)恢复到正常,再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包括服用卢戈氏液3次/d,每次10滴,2~3周后才能进行手术。抗甲状腺药物可服到术前5~7天停用。手术治疗90%的病人可以获得满意效果。但手术后仍可复发。少数病人也可出现甲减,特别桥本甲亢手术后容易发生甲减,因此,这类病人一般不宜手术治疗。全身情况不能耐受手术、浸润性突眼者及各种甲状腺炎引起甲亢病人应禁忌手术治疗。老年甲亢病人由于身体条件较差,常伴有冠心病、心肺功能差及高血压等慢性病,手术风险增大,所以手术治疗应慎重。甲亢性心脏病应选择内科药物治疗或131I放射治疗,手术应禁忌。甲心病处理原则主要是有效控制甲亢,甲亢控制后心脏情况多数可恢复正常或明显改善。但老年人常伴有冠心病、肺心病等器质性心脏病变,因此,甲心病改变能否完全恢复正常决定于心脏基础情况。甲亢性心衰处理,除应用地高辛等强心药外,β-受体阻断药,如普萘洛尔(心得安)、阿替洛尔(氨酰心安)等,适当应用可获得良效。
甲亢危象的处理原则为:
①充分阻断甲状腺激素合成,口服甲巯咪唑(他巴唑)每天60~100mg(甲状腺手术后引起危象除外),分3~4次给。
②抑制已合成甲状腺激素释放,立即口服(鼻饲)卢戈氏碘液30滴,以后每6小时30~40滴;或碘化钠1.0g溶于5%葡萄糖液500ml中静滴,8~12小时1次。碘剂最好在用抗甲状腺药后1h后给,在紧急时也可同时给。
③阻断甲状腺激素对外周组织作用,可用β-受体阻滞剂,口服普萘洛尔(心得安)20~40mg每4小时1次;或静注普萘洛尔(心得安)1mg,5min内注射完,以后每小时静滴5~10mg。也可口服胍乙啶,每天100~200mg,分3次给。
④糖皮质激素治疗,常用静滴氢化可的松每天200~400mg,或地塞米松每天15~30mg。
⑤去除诱发因素,由感染引起的应积极抗感染治疗。
⑥对症处理和支持治疗,高热者降温,必要时采用冬眠疗法,吸氧,充分补充液体,恢复电解质平衡。补充足够葡萄糖及维生素。
⑦若经上述处理24~48h后病情仍不好转,可考虑血液或腹膜透析,以迅速减低血循中甲状腺激素水平。
预后:甲亢危象在未经特殊治疗时的自然过程,文献中有不少记载。有报道甲亢危象的病死率为20%以上(20%~100%)治疗成功多在治疗后1~2天内好转,1周内恢复。北京协和医院的36例次危象患者,平均在抢救治疗后3天内脱离危险,7(1~14)天恢复。开始治疗后的最初3天,是抢救的关键时刻,危象恢复后,碘剂及皮质激素可逐渐减药、停用,做长期治疗的安排。
预防:
1.甲亢危象发生原因主要是甲亢未得到有效控制,加之诱发因素激发,因此有效地控制甲亢和尽可能避免诱发因素是预防危象发生的关键。
2.在甲亢控制前应充分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强烈精神刺激。
3.采用手术治疗前应作充分内科准备,防止手术诱发危象。
4.对严重甲亢病人采用131I放射治疗时,应适当合用抗甲状腺药物和普萘洛尔等β受体阻断药,密切观察治疗反应,防止危象发生。
5.内科药物治疗尤其要注意血象变化,出现白细胞减少或粒细胞缺乏,及时处理,避免发生严重感染诱发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