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
颅骨结核

颅骨结核是因全身各部位的活动性结核病灶的结核杆菌由邻近组织或通过淋巴系统和血行播散侵入颅骨而引起的一种特异性炎症反应。

病因 症状 预防 治疗

颅骨结核是因结核杆菌侵入颅骨引起的特异性炎症反应。其感染途径主要是由身体其他部位的活动性结核病灶中的结核杆菌,通过淋巴系统和血行播散或由邻近病灶蔓延侵入颅骨引起的炎症反应,致使颅骨及其周围组织发生破坏等一系列的病理改变。

发生在青少年的额顶骨,多为单发,也有多发者。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可在发病后很长时间或疾病进一步发展才引起病人的重视,但也有急性发作者,此时体温可高达38~39℃,局部头皮有红肿热痛,经一段时间见稳定,局部渐出现寒性脓肿,破溃后形成反复发作或经久不愈的慢性窦道。颅骨结核同身体其他部位的结核性感染一样,病人可有长时间的低热,午后尤其明显,体温在37~38℃之间,面色苍白,两颊潮红,食欲不振,消瘦,体重减轻,乏力,盗汗,女性有闭经等全身症状。初起局部头皮可肿胀,继之发生无痛性但有波动感的寒性脓肿,穿刺脓肿可抽出干酪样坏死脓液。脓肿破溃后形成经久不愈的慢性窦道,经常向外排出灰白色干酪样脓液,时而夹杂小碎骨片,单纯药物治疗难以奏效,病程往往迁延达数月或数年之久。在颅骨被侵蚀穿破后炎症可向硬脑膜外蔓延,日久硬脑膜也可被侵犯甚至穿透,结核杆菌即可侵入颅内,导致各种颅内并发症及其一系列的症状与体征,如常见的结核性脑膜炎、脑积水、癫痫、颅内结核瘤等。颅骨结核较少单独发生,多同时伴有肺部、骨关节结核病灶及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处的淋巴结核,表现为淋巴结肿大或破溃后形成长期不愈的慢性窦道。
颅骨结核的治疗原则是,在应用抗结核药物进行系统治疗的同时尽早地施行彻底的病灶清除术。全身治疗主要应用的抗结核药物有链霉素、去氧肾上腺素(新福林)、异烟肼(雷米封)、对氨水杨酸钠等,还需配合良好的休息,加强营养以增强抗病能力。局部病变如已有头皮慢性窦道或颅骨破坏,应尽早手术彻底清除病灶。在病变较早阶段仅有头皮下寒性脓肿而颅骨侵蚀轻微者,可切开头皮清除干酪样物,搔刮皮下增生的肉芽组织及受累的颅骨,放入抗生素及引流条部分缝合伤口后换药,或将伤口全部缝合。如已形成头皮窦道,但颅骨破坏不严重,可通过窦道搔刮受累的颅骨,窦道壁及头皮下引流后换药。但上述方法如效果不佳,仍需及时做病灶彻底清除术。对颅骨破坏严重者,应尽早采取彻底的病灶清除术。可沿窦道切开,并将其一并切除,充分暴露病灶区颅骨,排出干酪样脓液及死骨,如有颅骨缺损则从缺损处咬除病变颅骨,如无颅骨缺损则于受累颅骨上钻颅后咬除之,切除范围必须达健康颅骨处,其后刮除硬脑膜外及头皮下增生的肉芽组织,伤口冲洗干净后放入链霉素及引流条,伤口大部全层缝合后换药。如并发脑膜炎时应在全身应用抗结核治疗外,还可在病灶清除后每3~5天经腰穿行抗生素和激素鞘内注射。如有癫痫发作则根据发作类型不同,应用苯妥英钠、苯巴比妥(鲁米那)、丙戊酸钠、卡马西平等抗癫痫药物治疗。如并发颅内结核瘤引起颅内压力增高及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时,除应用抗结核治疗及病灶清除术外,需做脑血管造影或CT、MRI检查以明确病变的位置及范围,根据病情再开颅作结核球切除术。
预后:颅骨结核多数经及时病灶清除术及抗结核治疗预后较好。但有少数病人发生颅内压并发症,可引起高热、抽搐、昏迷、颅内压增高,严重时导致脑疝危及生命,及使经治疗、得以挽留生命,但常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癫痫和脑积水等后遗症。
预防:及时治疗全身各部位的结核病灶是预防颅骨结核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