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骨骨膜窦发病部位最常见于额顶部,借引流静脉与上矢状窦相通,少数发生于枕部,可与横窦沟通。此外,个别也有发生于颅底的报道。本病通常为单发,及少数病人可能多发。以往按照颅骨骨膜窦的发生原因将其分为三型:先天型、自发型和外伤型。但由于本病进展缓慢、隐匿,有些属于先天型的病人在后天偶然发现,故将其归纳分为自发型和外伤型两类。
大多数病人可无症状,有些病例只是偶然被发现,当肿物增大时,局部可有膨胀感。一般在头皮上可见一可压缩的软性肿物,无搏动,局部头皮可呈微红色或青蓝色,有时在头皮表面还由小的血管瘤,毛细血管扩张或血管痣,任何能增加颅内压的因素均能使肿物增大,当直立和坐位时,肿物消失,此时,压迫双侧颈静脉肿物又复出现。当处于仰卧、俯卧或低头时,肿物明显增大,在病变处可触及颅骨的孔隙或破坏。
以往有人曾向局部注射硬化剂或放射治疗,但因疗效不明显而被遗弃。目前多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前可适当抬高头位,使肿物既能呈现轮廓,又不致血液过度充盈为宜,以防手术出血过多。手术通常在靠近肿物处瓣状切口,从骨膜下剥离,然后缝扎皮瓣上的出血静脉,对外板骨孔,用骨蜡涂抹止血,也可先将皮瓣与病变分离,然后再从骨膜下剥离,切除病变。用骨蜡封堵骨孔。一般经上述处理的效果良好,并发症少。如果病变部位颅骨破坏、缺损严重或经上述处理后又复发者,可考虑开颅将病变及引流静脉全部切除。术中注意避免空气进入静脉窦,以免气体栓塞发生。
预后:手术应注意将病变尽量全切除,否则有很快复发的危险。有人报道1 例第一次手术仅用骨蜡将连接上矢状窦的引流静脉闭塞,但术后很快复发,又行开颅术,发现病变不仅与上矢状窦相通,而且还与蛛网膜血管沟通,遂将引流血管及病变彻底切除,随诊10 年未见复发。
预防:无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