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病毒(influenzavirus)属正粘病毒科,系RNA病毒,呈球形或细长形,直径为80~120nm。其内部的致密核心系由8个片段组成的单链RNA和蛋白质组成的核蛋白,其外膜表面有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构成的糖蛋白突起。血凝素是流感病毒主要表面抗原,针对血凝素的抗体能中和病毒,在抗流感病毒免疫中起主要作用。抗神经氨酸酶的抗体可限制流感病毒的释放,减少感染的发生。根据核蛋白的特异性流感病毒通常分甲、乙、丙3型。甲型病毒易发生基因片段重排致抗原更换(shift),很容易发生定期的抗原变异,产生新的亚种和变种,引起世界性大流行;乙型病毒多仅发生基因片段点突变,引起抗原漂移(drift),因抗原性变异较小,只形成变种,故常造成局部暴发和小流行;丙型无抗原变异,仅以散在形式出现。19世纪中曾有5次世界性流感大流行,1918年的流行造成了2000万人的死亡。我国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前曾发生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中等及中等以上的流行十余次,80年代中流感疫情以散发及小暴发为主,无明显的流行,90年代以来,我国北方曾出现数次乙型流感的暴发。
流感病毒肺炎多见于年幼者、孕妇以及65岁以上老人。尤易发生于左心房压力增高如二尖瓣狭窄者,但亦可发生于正常人,为直接而严重的肺部病毒感染。发病开始常有一般的流感症状,如起病急骤,咳嗽、咽痛,伴有发热、头痛、肌痛、不适,症状持续进展,出现高热不退、气急、发绀、阵咳、咯血。痰量常很少,但可带血。继发细菌感染常发生于发病2周内,表现为高热或症状一度减轻后又复加重。痰转为脓性,出现细菌性肺炎的症状、体征。病原多为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常见于慢性心、肺疾病者、慢性代谢性疾病以及慢性肾病者,导致基础疾病的恶化。体格检查时双肺呼吸音低,在病变相应部位可闻及干湿性
流感病毒肺炎的治疗主要是维持肺部的氧合功能,及时提供呼吸和血流动力学支持。抗病毒药如金刚烷胺、金刚乙胺仅用于甲型流感病毒的早期预防及治疗,因此类药物仅阻止流感病毒进入细胞,对已入胞的病毒则无效,故需早期应用才能减轻症状,缩短病程。有关金刚烷胺在流感病毒肺炎治疗中可否改善生存、缩短病程尚无肯定意见,但临床医学家仍建议使用。金刚烷胺每天100~200mg,分两次服用,疗程5~7天,由于其经肾排泄,并有可能引起兴奋、眩晕、共济失调等,故肾功能不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65岁以上者慎用。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应用参见流行性感冒。合并有细菌性感染时宜及早使用合适抗菌药物。对高温、中毒症状较重者需给予输液及物理降温,其他治疗包括卧床休息、多饮水、防治继发细菌感染及止咳化痰等对症治疗。
预后:除了5个月的新生儿外,各年龄、性别和职业均易感染。原有慢性心肺疾患和高龄者视为高危人群。
预防:患者应隔离,防治交叉感染。应用减毒活疫苗及灭活疫苗有一定预防作用,因每次流感流行的毒株常有变异,疫苗毒株最好尽可能与流行期的毒株接近。金刚烷胺、金刚乙胺预防A型流感有一定效果,早期应用可减少流感病毒肺炎的发生,对B型流感则无效,因此流行早期需确定流行株型别。也可试用中草药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