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
类白血病反应

类白血病反应(leukemoid reaction)是指患者在某些情况下出现外周血白细胞显著增高(>50×109/L)和(或)存在有异常未成熟白细胞,与某些白血病相类似,但随后病程或尸检证实没有白血病。类白血病反应是正常骨髓对某些刺激信号作出的一种反应。类白血病反应并不与幼粒幼红细胞增多症同义,后者是指外周血中有幼稚粒细胞和有核红细胞,而不考虑白细胞总数。幼粒幼红细胞增多症反应了严重的骨髓功能异常,较少见,而类白血病反应较常见。

病因 症状 预防 治疗

类白血病反应的发生常与各种感染、中毒、恶性肿瘤、变态反应性疾病,甚至急性失血、溶血性贫血、组织损伤等有关。
1.感染 是最常见的原因。常见病原体有细菌、螺旋体、原虫、病毒等。感染引起的类白血病反应,分为以下几类:
(1)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常见于肺炎、脑膜炎、白喉、结核病(主要为粟粒性结核、浸润性结核溶解播散期、肺外结核)等重症传染病。
(2)淋巴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常见于百日咳、水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等。
(3)单核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常见于结核病、巨细胞病毒感染、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
(4)嗜酸性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常见于寄生虫感染,如血吸虫病、丝虫病、疟疾、棘球蚴病(包虫病)等。
2.恶性肿瘤 多见于晚期患者。肺和胃肠道恶性肿瘤,尤其是转移到肝、骨髓后易发生类白血病反应。多发性骨髓瘤、霍奇金病、黑色素瘤、骨肉瘤、乳腺癌、绒毛膜上皮癌引起类白血病反应亦见报道。肿瘤引起的类白血病反应多属粒细胞型亦有类似红白血病,淋巴细胞型较少见,并常伴有贫血和血小板减少。
3.中毒
(1)化学因素:如汞、有机磷、苯、亚硝酸盐等中毒。
(2)药物性:如砷剂、解热镇痛药、磺胺药、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锂盐等。还有报道:用大剂量阿糖胞苷治疗急性白血病缓解期引起的类白血病反应。
(3)其他:子痫、一氧化碳中毒、四氯乙烷中毒、尿毒症、酮症酸中毒、食物中毒等。
4.急性失血与溶血 任何原因引起的大出血、急性血管内溶血。
5.急性组织损伤 常见于外伤性组织创伤(如颅脑外伤、挤压综合征)、大面积烧伤,此外还可见于肺梗死、心肌梗死、电休克等。
6.其他疾病 变态反应性疾病(如剥脱性皮炎、过敏性肺炎)、高热中毒、电离辐射性疾病、脾切除术后、妊娠晚期等。

可见于各年龄组,但儿童较为多见,男女发生率无区别。临床表现主要是原发病的症状和体征。发热较常见,可有肝、脾、淋巴结肿大及皮肤淤斑等出血症状。在一76 例系列中脾大发生率为20.0%,在另一50 例系列中脾大发生率为22.0%,但一般仅只有轻度肿大。
类白血病反应的治疗主要是针对原发病的治疗,如抗感染、治疗肿瘤、控制溶血、解毒等。同时还应加强支持、对症治疗,包括补充叶酸、维生素B12 等造血原料;对严重贫血患者应及时输血;伴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患者还应积极纠正之。
预后:类白血病反应预后一般较好,去除或治疗原发病后类白血病反应可消失,预后主要由原发性疾病决定。
预防:
1.尽可能减少感染,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及药物。
2.防止一氧化碳中毒、食物中毒。
3.对于子痫、尿毒症、急性失血、溶血、急性组织创伤、恶性肿瘤及时给予积极有效的治疗。
4.适时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