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
淋巴瘤样肉芽肿病

一般临床工作中,虽然经常可看到淋巴瘤等在皮肤上出现病灶,但不能视为转移,而是累及皮肤。通常所谓转移性瘤均指内脏或其它组织癌肿侵犯皮肤而言。可以直接扩展而来,也可通过淋巴管或血管播散而发生。
转移性肿瘤不太常见。据统计,内脏癌肿患者发生皮肤转移者占1%~5%。有人统计,在肿瘤诊断时而发生皮肤转移者约占1.3%。而皮肤转移灶首发者约占0.8%。据统计588例转移癌患者,其中原发于乳腺癌占38%,胃肠癌占17%,肺癌占16%,肾癌占7%。前列腺癌也能发生皮肤转移,但较少见。Brownstein与Helwig统计724例皮肤转移中,女性乳腺癌最常见,约69%,男性肺癌转移最常见,约24%,结肠癌转移在男女性中约为第2种常见者,其次为恶黑及口腔鳞癌,再次为肾、胃及卵巢。我们还见到分别来自甲状腺癌及绒癌转移病例。也有找不到原发灶或原发灶尚未发现前即出现转移灶者。

病因 症状 预防 治疗

一般由于接触播散或通过淋巴管、血行播散,故临床表现为无痛性隆起硬固皮内或皮下结节。皮下结节直径可达3cm或更大。单发或成群发生。结节呈正常皮色、淡黄色、蓝红色乃至棕褐色。我们所见绒癌转移呈紫褐色。结节可破溃而继发感染,特别是乳腺癌多见。大多数结节可移动,但也可呈斑块状,故又名盔甲癌。由内脏转移者通常无自觉症状而且可以移动,一般预后不良,在出现转移后平均可生活3个月,但乳腺癌可以稍长一些。
虽然各个部位均可发生,但有一定的规律性,有些转移灶即在原发灶附近,或由邻近部位下方肿瘤发生转移。如泌尿生殖系统多见于腹壁、背部;胃肠道者好发于腹壁,特别是脐部;乳腺癌及肺癌时发生于胸壁。而有些转移灶则与原发灶相隔很远。例如,来自胃肠道肿瘤的转移灶亦可见于头皮,甚似圆柱瘤或其它错构瘤;肾癌及乳腺癌也可发生于面部及头皮。有时转移灶可在原发肿瘤发病后很多年才发生,甚至原发灶早已切除,并未见复发,但出现了皮肤转移灶。皮肤转移灶的组织学检查往往可以免除内脏探查性手术。乳腺癌的皮肤转移通常由淋巴管扩散而来,除表现为结节、斑块、盔甲癌以外,尚可表现为多种多样,因此以往尚有一些不同名称,包括癌肿性乳腺炎、癌肿性丹毒、毛细管扩张性癌、硬皮病样癌等。故乳腺癌的皮肤转移临床上可分为四型:炎症型、毛细管扩张型、结节型及盔甲型。在同一病人身上可几种同时出现。如果通过淋巴管迅速扩散时,炎症型者最常见,而毛细管扩张型最少见。如扩散较慢时,则发生结节型或盔甲型。炎症型表现局部潮红、广泛浮肿,类似丹毒。在毛细管扩张型,皮肤上为许多淡紫红色丘疹及出血性假性水疱,甚似血管瘤或淋巴瘤。结节型则为无症状性坚硬结节,位于真皮或皮下,发生于真皮者可以破溃。盔甲型则为广泛的浸润硬块。
1978年Waisman又报告一种新的类型,称之为乳房下皱折部癌。此型少见,可为乳腺癌的最早表现。在乳房的皱折部位出现隆起,硬结性结节损害中央可发生破溃。
乳腺癌转移血源性播散发生于头皮者还可表现为硬化性脱发斑,临床上甚似盘状红斑狼疮,故又名新生物脱发。
恶性黑素瘤如直接向周围皮肤组织扩散时,往往表现为卫星状的小瘤。如发生血行广泛转移时,则在皮肤上出现黑色、蓝黑色结节或皮下结节。如为无色素性黑素瘤的转移灶,则可为正常皮色,晚期患者常伴有恶病质、贫血、黑素尿等表现。
局部病变可用放射疗法。如有系统损害,则以联合化疗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