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
类鼻疽杆菌肺炎

类鼻疽是一种人类和动物共患,类似马鼻疽的传染性疾病。本病与马鼻疽的临床和病理极其相似,但流行病学不同。

病因 症状 预防 治疗

类鼻疽是由类鼻疽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pseudomallei)所引起,杆菌长1~2μm,宽0.5μm,能运动、无芽孢、无荚膜、革兰染色阴性。本菌为需氧菌,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培养48~72h后菌落呈棕黄色,表面有蜂窝状皱褶,并呈同心圆状,培养物有强烈的霉臭味。培养物的滤液中含有二种毒素:一种是坏死性毒素(煮沸4min灭活);另一种是致死性毒素(煮沸15min灭活),可使豚鼠和家兔产生致死性感染。

1.潜伏期一般4~5天,但也有感染后数月,数年,甚至长达20年后发病,即所谓“潜伏型类鼻疽”,此类病例常因外伤或其他疾病而诱发。
2.临床类型临床表现多样化,可分下列几种类型:
(1)隐匿型感染:无任何症状,仅在血清学检查时发现高滴度特异性抗体。在流行区成年男性健康人群中阳性率约为6%~20%。曾报告在常规X线照片检查时偶尔发现有无症状的感染病例。
(2)急性局限性化脓性感染:常是由于细菌感染了破损的皮肤,局部形成结节,并发淋巴管炎和所属的淋巴结炎。患者常有发热及全身不适,然后迅速发展为急性败血症。
(3)急性肺部感染:是本病最常见的形式。表现为原发性或血源播散性肺炎。起病突然,畏寒或寒战,继而发热,全身肌肉痛,头痛、咳嗽、胸痛、呼吸急促,肺部可听到
治疗方案根据疾病类型不同而异。对急性败血型病例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抗菌治疗。早期选用二种敏感的抗生素联合治疗。剂量宜大,疗程一般需30~90天。可选用四环素80mg/(kg・d)或氯霉素80mg/(kg・d)与卡那霉素30mg/(kg・d)、磺胺嘧啶120mg/(kg・d)、磺胺甲
预后:在抗生素问世前,重型患者病死率高达90%以上。如诊断及时并及时采用较长时间抗生素治疗,病死率明显下降,但败血症患者病死率仍高达50%以上。
预防:尚无特效的预防方法。主要防止本菌污染的水和土壤经皮肤黏膜感染。在可能有污染细菌尘土的条件下,工作人员应戴好防护口罩。病人及病畜的排泄物和脓性渗出物应以漂白粉消毒。在流行区有皮肤擦破和撕裂者应严格清洗伤口,疫源地应进行终末消毒,并需采取杀虫和灭鼠措施。对可疑受染者应进行医学观察15天。从疫源地进口的动物应予以严格检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