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发热、寒战、恶心、呕吐。
非手术疗法:
急性胆囊炎初次发作,无紧急手术指征,或发病已3d以上者,可采用非手术疗法:
1.禁食,重症者行胃肠减压,静脉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中毒,待病情好转后视病情给予清淡流食。
2.给予抗生素及解痉镇痛药物,如阿托品、哌替啶、丙胺太林(普鲁本辛)等。
3.针灸疗法主穴取日月(右)、期门(右);配穴:上腹痛较剧及胆囊肿大者加胆俞(右),进针后接C6805治疗仪,采用疏密波,通电60min,电流量调节到患者最大耐受量为度,一般每日针刺1次,痛剧者可2次/d。起针后,口服33%硫酸镁40ml。合并感染性休克、脱水、酸中毒者,应予以相应的处理。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均可采用,但疗效以急性发作期较好。
4.利胆药物熊去氧胆酸可用于直径<0.5cm的胆囊胆固醇结石以溶石,400mg/d,需连用6~12个月。
手术疗法:
1.急性胆囊炎经非手术治疗后,症状加剧、胆囊肿大且紧张度较大者;腹部压痛及腹肌紧张程度明显、范围较广者;化脓性胆囊炎有寒战、高热、白细胞计数>20×109/L者;老年患者症状较重者,均应立即手术。
2.胆石较大、胆管狭窄、奥狄括约肌纤维化以及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且症状加重者,应施行手术治疗。
3.胆囊结石,以胆囊切除术为主,有下列情况者可行胆囊造口术:①胆囊坏疽、穿孔,并发弥漫性腹膜炎者;②胆囊周围广泛粘连,解剖关系不清者;③深度黄疸,肝功能明显损害者;④病情重笃,不能耐受胆囊切除术者。
4.慢性结石性胆囊炎行胆囊切除术。
5.原发性胆管结石,应根据结石的部位、有无胆管狭窄、肝脏病变程度及范围等决定手术方案;对胆总管结石,施行胆总管切开取石引流术;若合并有胆总管下端狭窄,可酌情施行胆总管空肠吻合术或奥狄括约肌切开成形术。
6.原发性肝管结石,若位于主要的肝胆管,可通过胆总管切口,将结石取出或通过胆道镜将肝胆管内结石取出;如结石限于一侧,不能取净且反复感染或肝叶已有纤维化改变,或因感染形成慢性脓肿者(大多在肝左叶),可行肝叶切除术;如结石较大,表浅而局限,也可切开肝表面,自肝内胆管取出;若结石分布范围广泛,手术难以达到目的者,于取出主要的梗阻性结石后,采用胆道镜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排出较小的残余结石。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胆管狭窄,手术应同时切开狭窄肝管,取尽结石后,再行肝管、胆管空肠吻合术。
术前准备:
1.有梗阻性黄疸者,每日肌注维生素K3,测定凝血酶原时间,给予高碳水化物、高蛋白、低脂肪饮食,补充葡萄糖和维生素B1、C等。必要时输血以纠正贫血。
2.有肠蛔虫病者,术前应驱蛔治疗。
3.预计手术较复杂者,手术日晨置胃管。
4.作好术中胆道造影准备。
麻醉要求:
一般用硬膜外麻醉。对病情复杂,需作肝叶切除术及肝管手术者,宜用全身麻醉。重危患者若只作局限性手术如胆囊造口术,可用局部麻醉或加强化麻醉。
术中注意点:
1.胆囊切除术时,须确认胆囊管、胆总管和肝总管的相互解剖关系,可先分离胆囊管,以丝线向上牵引,然后处理胆囊动脉,再从胆囊底部分离胆囊,最后在距胆总管0.3~0.5cm处结扎切断胆囊管。结扎时勿过度牵引胆囊管,以免损伤胆总管,造成胆总管狭窄。结扎胆囊动脉时必须牢固可靠,如发生大出血,切不可在血泊中用止血钳盲目钳夹止血,手术者应将左手示指伸入网膜孔内,以拇指由前方压迫肝动脉。然后吸尽血液,略松开拇指,待看到出血点时,再钳夹止血。
2.胆囊造口水应以达到充分引流为主,不必强调彻底探查,以免增加患者负担,如胆囊内有结石应取出。术后2周,当胆道感染消退后,可经胆囊引流管行胆道造影,根据造影结果再作相应处理。
3.切开胆总管取石时,应仔细检查肝内及肝外胆管、胆总管下端及奥狄括约肌有无狭窄或遗留结石,有条件时宜作术中胆道造影或胆道镜检查。
4.施行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时,吻合口应够大(1.5~2cm),粘膜对粘膜缝合,吻合口应在胆总管的低位,并同时切除胆囊。
5.经十二指肠行奥狄括约肌切开成形术时,十二指肠切口以不超过2~3cm为宜,避免用器械钳夹肠壁,以免造成外瘘,括约肌切开长度一般为1.5~2cm,切开过长可引起逆流,上行感染或肠瘘,过短则容易再发生狭窄。切开后胆管粘膜与十二指肠粘膜用5-0丝线仔细缝合,然后作胆总管引流及胆囊切除术。避免用长臂T形管。施行胆总管空肠吻合或奥狄括约肌切开成形术之前,应对整个胆道进行全面了解,如有胆总管上端及肝管狭窄或有主要肝胆管结石梗阻,则忌行此种手术。
6.肝胆管空肠吻合术主要适用于肝总管明显扩大、肝内病灶清除、肝门狭窄切开者。按照Roux-Y术式,造成一旷置的空肠袢,旷置肠袢以50~60cm为宜,部位尽可能接近空肠上端,并注意其血循环;可将空肠断端关闭,行空肠肝胆管侧侧吻合,胆管腔内放T形管,管的横臂经吻合口放在胆管内,纵臂从吻合口下方空肠引出体外。
7.胆总管引流须选择大小合适、弹性好、柔软的T形管。胆总管切口必须严密缝合,以免胆汁溢出,引起局部刺激、腹腔感染或胆汁性腹膜炎。引流管与十二指肠上缘之间应留有一定距离,中间隔以大网膜,以防引流管长期压迫,发生十二指肠瘘。引流管在腹腔内的部分长短应适宜。避免发生扭曲。
8.手术终了时,在网膜孔及右侧肝肾间隙置烟卷引流或双套管负压吸引,从原切口或肋缘下另作一戳口引出体外。戳口不可过小,以免压迫引流物,失去引流作用。
术后处理:
1.检查引流管有无胆汁流出,每隔1周送胆汁培养及抗生素敏感度测定1次,以调整抗生素用药。
2.引流期间注意粪便颜色,如胆总管完全阻塞,每日肌注维生素K3、口服胆酸钠。
3.必要时禁食,持续胃肠减压24~48h,同时静脉输液。
4.腹腔引流物于术后2~3d拔除。如为2根,可根据引流液量,先拔1根,余下1根2~3d后再拔除。
5.一般在术后3周拔除T形引流管,肝管结石伴狭窄患者,应延长拔管时间。拔管前,必须确定胆总管与十二指肠完全通畅,其指征为:①由引流管排出之胆汁逐日减少,变清亮。②粪便颜色正常。③胆红素逐日减低而趋于正常。④引流管抬高或夹闭3~4d,患者无腹痛、发热、黄疸加重等现象。⑤由引流管作胆管造影检查,证明胆总管无阻塞、无胆石存在。引流管取出后,切口即迅速愈合,如1周后仍有胆汁流出,须考虑胆总管下端仍有梗阻。
护理:
1.患者回病室后,将胆总管引流管或胆囊造口引流管连接于床旁无菌引流瓶内,妥为固定,防止脱落(麻醉未清醒前,预防患者自行拔出),并保持通畅。准确记录每日胆汁排出量、颜色、混浊度等。引流管取出前,按医嘱先将其夹闭,观察有无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等症状。
2.肝功能严重损害者,术后可能发生高热、尿闭、昏迷等严重症状,应严密观察患者神志,测体温每4h一次,准确记录尿量。必要时予特别护理。
3.完全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应经常注意鼻、口腔、胃管、引流管、尿及创口是否有出血情形,如有出血应即报告医师。
出院标准及随访:
症状消失,引流管拔除,切口愈合,即可出院。出院后6、12个月返院检查1次,以后每年1次,注意是否仍有腹痛、黄疸以及消化不良等症状。
无特殊预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