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
口腔粘膜白斑病

本病系指口唇和口腔粘膜的角化性白色病变。从组织学角度,Waldron(1970)将白斑分为两型:①无不典型增生型白斑;②有不典型增生型白斑。
粘膜白斑病仅仅是临床特征的描写,传统上皮肤病理学家一直把粘膜白斑看成是癌前期病变。近年来,许多口腔临床学家根据对口腔粘膜白斑的长期观察,发现多数为良性病变,癌前期改变仅占少数,约有3%~6%的粘膜白斑病最终可发展成癌。白斑发生的部位与恶性程度有关,如颊粘膜约96%为良性病变,但口底和舌腹部的白斑发生恶变的可能性大于其它部位发生的白斑。Kramer(1978)将口底、舌腹部白斑称为舌下角化病,在他所报道的病例中,第一次活检时发现27%的患者发生了癌变。Porgrel(1978)在随访观察中,发现16%的病例在5年内发生了恶变。Waldron(1975)报道,舌缘、舌根处白斑的癌变率为38.8%,唇部白斑癌变率为16.2%。

病因 症状 预防 治疗

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局部慢性刺激因素如不良的口腔卫生习惯、牙位不正、长期大量吸烟及过冷过热饮食的刺激,可引起口腔粘膜白斑病。全身性因素包括糖尿病、内分泌紊乱、维生素缺乏等也有关系。有人推测白斑是机体对慢性刺激的一种防御性反应,引起粘膜角层增厚并致密,从而保护粘膜下方的组织免于慢性刺激的损伤。

多见于中年以上男性,主要发生在颊、唇和舌粘膜,其次为硬腭、齿龈等处。损害为白色斑片,单发或多发,境界不清楚,边缘稍隆起。晚期白斑增厚,可产生浅裂口和小溃疡。通常无自觉症状,亦可有针刺感或轻度疼痛。
(一)除去局部刺激因素,如改善口腔卫生,治疗病牙,少吃过冷过热的饮料及戒烟等。
(二)治疗伴发的全身性疾病。
(三)局部瘙痒明显者可给予止痒剂及其它对症治疗。
(四)如果去除刺激因素后白色损害仍未消退,则应切取病变组织作组织学检查。如为原位癌或浸润癌,则按恶性肿瘤的治疗原则处理。
(五)大面积的白斑可在切除后行游离皮片移植,覆盖创面。或采用冷冻和激光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