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
四川并殖吸虫病

斯氏肺吸虫病(paragonimiasisskrjabini)又称四川并殖吸虫病,是由斯氏肺吸虫(Paragonimusskrjabini)寄生人体所致,其蚴虫在体内各处游走,引起皮下组织器官的炎症性、坏死性、过敏性、囊肿性病变。临床特征主要为皮下游走性囊肿性结节。

病因 症状 预防 治疗

斯氏肺吸虫成虫虫体狭长、两端较尖,略成梭形。大小(11~18.5)mm×(3.5~6)mm。皮棘以单生为主,呈凿状形。腹吸盘略大于口吸盘,位于体前1/3。卵巢分支细长,位于腹吸盘之后。睾丸呈分支状,位于体中后1/3处。虫卵椭圆形,稍不对称,大小不一,卵壳厚薄不均,内含1个卵细胞和9~12个卵黄细胞。生活史与卫氏肺吸虫相似,第一中间宿主主要是溪蟹,终宿主为果子狸、犬、猫、豹等,猴、犬、大鼠和兔已实验感染成功。人是异常宿主。

潜伏期多数为3~6个月,以蚴虫移行症为主要临床表现。
1.肝脏损害肝组织的早期病变为片状或带状出血坏死,后可形成嗜酸性脓肿,其中心为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坏死组织碎屑或夏科-莱登晶体。在脓肿完全吸收区可见胶原纤维增生,个别部位可形成假小叶。故部分病人在临床上可出现肝脏肿痛、肝功能异常。
2.皮下游走性结节皮下肿块多见于胸腹部,初期边界不清,水肿状,以后逐渐萎缩,界缘清楚,直径多数在3.4cm,偶见10cm。局部可有隐痛及瘙痒,单个或多个聚集,具游走性,此起彼伏。
3.肺部症状虫体在肺部病变与肝脏基本相同。病人可有咳嗽,痰中带少量鲜红血丝,胸腔积液时胸水草黄色或血性,内含大量嗜酸性粒细胞。
4.其他部位症状蚴虫移行至脑部时,可出现头痛、呕吐、癫痫、脑膜刺激征,蛛网膜下腔出血,但较卫氏肺吸虫少见;其中多数伴有脑部症状,如视盘水肿、充血、单侧眼球突出、眼睑闭合不全、视力下降、睑下垂、复视等症状。小儿可有肺吸虫性心包炎,常有心慌、气促、咳嗽和水肿等。X线、B超、CT或心电图检查可提示心包积液,部分出现缩窄性心包炎。
同卫氏肺吸虫病,吡喹酮和硫氯酚疗效似不及卫氏肺吸虫病。心包积液者在药物治疗同时行心包腔穿刺抽液;心包缩窄者应及时做心包部分切除术。应加强基础护理,特别对于胸腔积液、肝损害、脑部症状和心包炎的患者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药物疗效反应,必要时进行适当处理。
预后:斯氏并殖吸虫较少侵犯脑部,童虫寿命较短,较易恢复,后遗症少,故预后佳。
预防:预防本病的关键是革除生食、半生食溪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