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
丝虫病

丝虫病是由于丝虫寄生于人体淋巴系统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通过蚊虫传播,人为终末宿主,蚊是中间宿主。我国丝虫病主要见于黄河以南地区,主要致病的为斑氏丝虫。

病因 症状 预防 治疗

丝虫病是由于丝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系统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人是成虫的终末宿主,蚊是幼虫的中间宿主。

1.病史注意有无周期性畏寒、发热、皮疹、淋巴管及淋巴结炎(流火)、丹毒样皮炎、“丝虫热”、精索炎、乳糜尿、睾丸炎及附睾炎等病史。
2.体检注意有无精索结节、淋巴结及淋巴管曲张、淋巴阴囊或鞘膜积液及象皮肿等情况。
1.药物疗法
(1)乙胺嗪(海群生):对成虫及微丝蚴均有杀灭作用。成人可用0.5g/周,连服7周,疗效可靠;或每次0.3g,小儿4~6mg/kg,均2/d,连服5~7d。于第一疗程后4个月,再予1g顿服。在重流行区可考虑于第二次治疗后4~6个月,再予第三次治疗。或制成食盐中乙胺嗪含量为0.3%以此盐烧菜约3g/d,连用半年。马来丝虫病用量宜略低。
药物反应以马来丝虫病患者反应较多,班氏丝虫病患者反应较轻。常见反应有:畏寒、发热、头痛、关节肌肉痛、皮肤瘙痒、皮疹、淋巴管炎、淋巴结炎、精索炎等。严重反应有咽喉痉挛或水肿、肺水肿、高热等。为减轻反应,可在治疗前服抗组胺药物,或在治疗同时予以复方乙酰水杨酸、泼尼松或针刺。如发生咽喉痉挛或水肿时,可用肾上腺素或氢化可的松。伴有活动性肺结核、急性传染病,严重心、肝、肾疾患,严重贫血,妇女月经期,妊娠,均应暂缓治疗。
(2)盐酸左旋咪唑:每日150mg~200mg,分2次服,连服10d。或以5~8mg/(kg・d),分2~3次服,连服3d。与乙胺嗪合用可提高疗效。对马来丝虫病疗效较好。
(3)呋喃嘧酮:对班氏丝虫成虫及微丝蚴均有效。剂量20mg/(kg・d)3次分服,疗程7d。严重心脏病患者忌用。
2.对症治疗对淋巴管炎可用抗组胺药物、肾上腺素、泼尼松等治疗。淋巴管曲张、淋巴积液、淋巴肿、象皮肿等,可酌情选用下列治法。
(1)玻璃酸酶1500U,每天局部皮下注射一次,10~20d为一疗程。亦可用20%~30%胎盘组织液5ml肌注,每1~2天一次,疗程1~2月。
(2)烘绑疗法(治象皮肿):温箱通电加热至60℃以上,烘40~60min,1/d,或烘后以弹性绷带自下而上均匀包扎,至下次热烘时解开。如此一烘一绑每天一次,疗程均为20d。桑绑疗法(桑叶注射液肌注,结合绑扎疗法)亦可应用,总疗程2年以上。
3.外科手术疗法鞘膜积液者可采用鞘膜翻转术:乳糜尿发作频繁而一般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对重症象皮肿妨碍行动者,可考虑切除病变皮肤、皮下组织和深筋膜,并予植皮,或行患腿微静脉―淋巴管吻合术,可获得满意效果。
在流行区要开展普查普治,消灭传染源。要采取多种办法灭蚊,这是预防血丝虫病的根本措施。此外,要加强个人防护,防止蚊虫叮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