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念珠菌是一种假丝酵母菌,菌体呈圆形或椭圆形,主要以出芽方式繁殖,产生芽生孢子和假菌丝,易在酸性环境中繁殖,革兰染色阳性。白色念珠菌属于条件致病菌,通常存在于正常人皮肤、口腔、上呼吸道、肠道及阴道等处,健康小儿带无菌率达5%―30%。正常情况下小儿不致病,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可致病,称内源性感染,原发灶常在口腔,感染自口、部向下蔓延而引起食管、胃口合乎肠病变。外源性干是由接触引起,可有(或无)诱发因素,深入组织的真菌可产生菌丝,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菌丝进一步穿透弥散,导致血行播散,婴幼儿、慢性腹泻、营养不良、白细胞减少、T细胞功能异常者和久用广谱抗生素、皮质醇类或免疫抑制剂者,其免疫功能低下,易感染念珠菌病。
本病分为皮肤黏膜型和内脏型,可呈急性、亚急性或慢性。
1、皮肤黏膜型好发于新生儿和小婴儿,尤其是肥胖多汗者。在兴盛而期肛门、臀部、外阴及腹股沟等尿布包裹区最易受损,其次为腋窝、颈前及下颌。以擦伤最常见,皮肤皱褶处可见皮肤潮红、糜烂、边界清楚,上有灰白色脱屑,周围见散在的红色丘疹、小水泡及脓疱。镜检见菌丝和芽孢,培养为白色念珠菌。如患者有免疫缺陷、皮肤可呈肉芽肿改变,播散型可见全身性粟粒疹。
黏膜受损以鹅口疮最多见,在颊、齿龈、上下颚黏膜表面出现白色乳凝块样物,不易擦去,强行剥削后可见鲜红色烂面,可有溢血。免疫功能低下时,黏膜病变由舌、颊黏膜蔓延至咽喉、气管和食道。因此,鹅口疮可以是消化道、呼吸道念珠菌病的局部表现,也可以是播散型念珠菌的早期征象。
2、内脏型
(1)消化道念珠菌病:最常见为念珠菌肠炎常伴低热,发生在腹泻病基础上,大便为稀便,水样便或豆腐渣样便,多泡沫、有发酵气味,每日3―10余次不等,严重者形成肠黏膜溃疡而出现便血。
念珠菌食管炎的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拒食、吞咽困难、流涎,年长儿诉胸骨下疼痛、烧灼感和吞咽痛。X无线检查见食道狭窄,蠕动改变。食道镜检可建白色厚膜。
(2)呼吸道念珠菌病:以念珠菌性肺炎多见,由于呼吸道柱状上皮细胞具有对真菌侵袭的自然地抵抗力,原发念珠菌性肺炎罕见,大多继发于婴幼儿细菌性肺炎、肺结核及血液病,亦可从口腔直接蔓延或经血行播散。起病缓慢,临床表现支气管肺炎的症状体征,常咳出无色胶冻样痰,有时血丝,可闻及中小湿罗音,当病灶融合时可出现相应肺实变体征。X线表现与支气管肺炎相似。抗生素治疗无效,病程迁延。
(3)泌尿道念珠菌病:全身性念珠菌病患者常见肾内病灶,多为白色念珠菌经学行播散所致,肾皮质和髓质均可见小脓肿,轻者临床症状不明显,重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及肾功能改变。
(4)播散性念珠菌病综合征和白色念珠菌菌血症:主要表现为长期发热、在原发病(白血病、恶性肿瘤等)的基础上体温增高,症状加重,全身状况恶化。念珠菌播散时往往侵犯多个无器官,常见心肌炎、心内膜炎、心包炎、肾小脓肿、脑膜炎、骨髓炎、眼炎、肺炎等,念珠菌心内膜炎的赘生物较大易且易发生栓塞,亦可经血行播散引起脑膜炎,脑脓肿、病死率高。念珠菌脑膜炎患儿脑膜刺激征阳性,但视神经乳头水肿和颅内压升高可不明显,脑脊液中淋巴细胞增多,蛋白增高,糖降低,易发现念珠菌。
(一)一般治疗
1、积极治疗原发并,去除病因。
2、严格掌握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用药指征,尽可能少用或不用这些药物。
3、加强护理和支持疗法,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二)抗真菌治疗
1、制霉菌素
(1)局部用药:可制成油剂、霜剂、粉剂、溶液等,浓度为含制霉菌素10万U/g或/ml基质,依患者具体情况援用一种剂量一型局部涂擦,每日2―4次。
(2)口服:肠道念珠菌病可给予制霉菌素口服,新生儿每日20―40万U,2岁以下每日40―80万U,2岁以上每日100―200万U,分3―4次饭前服用,疗程7―10日。口服不易吸收,全部由粪便排出。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轻泻。
(3)雾化吸入:适用于呼吸系统念珠菌病,制霉菌素5万U溶于2ml0.9%氯化钠溶液中雾化吸入。
2、二性霉素B为多烯类抗生素,与真菌胞膜上的固醇类结合,改变膜的通透性,使菌体破坏,起杀菌作用。是目前治疗隐球菌病、组织胞浆菌病和全身念珠菌病的首选药物,对曲霉素菌病效果较差。
(1)静脉滴注:开始义用小量,每日0.1mg/kg,如无不良反应,渐增至每日1―1.5mg/kg,疗程1―3个月。静注时用5%葡萄糖液稀释,浓度不超过0.05―0.1mg/ml,缓慢静脉滴注,每剂不少于6小时滴完。浓度过高易引起静脉炎,滴速过快可发生抽搐,心律时常、血压骤降,甚至心跳停搏。
(2)椎管内注射或脑室内注射:限于治疗隐球菌性膜的病情严重或静脉滴注失败的病例。儿童鞘内注射,首次0.1mg用蒸馏水(不用0.9%氯化钠溶液)稀释,浓度不超过0.25mg/ml(偏稀为宜)或将药物与腰穿时引流出的脑脊液3―5md混合后一并缓慢注入。以0.5mg为止不低超过0.7mg。疗程一般约30次,如有副作用可减量或暂停用药,脑脊液内药物过多可引起蛛网膜炎而脑脊液细胞增多,暂时性神经根炎、感觉消失、尿潴留、甚至瘫痪、抽搐,如及早停吆五,大多能缓解。
(3)二性霉素的副作用: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寒战、头痛、头晕、贫血、血小板减少,血栓性静脉炎等,对炎、肾、造血系统有一定毒性。为减轻副作用,可于治疗前半小时及治疗后3小时给阿司匹林,严重者可用静脉滴注氢化可地松或地塞米松。用药期间,应每隔3―7天检查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血清肌酐>2.5mg/dl时用药应减量,尿素氮>40mg/d应停药,停药2―5周恢复正常,再从小剂量开始给药,注射部位易发生血栓性静脉炎,最初输液部位宜先从四肢远端小静脉开始。
3、5―氟胞嘧啶是一种口服系统性抗真菌化学药物,对隐球菌和白色念珠菌有粮食抑制作用。可与二性霉素B合用,治疗全身性隐球菌病,剂量为每日50―150mg/kg,分4次口服,疗程4―6周。婴儿剂量酌减。口服吸收良好,血清浓度高,脑脊液浓度可达血清的64―88%,容易产生耐药性,副作用有恶心、呕吐、皮疹、中性粒细胞核血小板减少,肝肾损害,与二性霉素B合用时可减少耐药性,药量可稍减,毒性反应可减轻,可缩短疗程。
4、克霉唑为广谱抗真菌药,1―5%软膏皮肤外用,口服易吸收,剂量每日20―60mg/kg,分3次口服。全身性深部真菌感染可与二性霉菌B联合使用。副作用有胃肠症状、兴奋失眠、荨麻疹、白细胞减少、ALT升高等。
5、酮康唑合成的口服咪唑类抗真菌药,系咪唑类衍生物。通过抑制麦角甾醇的合成,改变真菌细胞的通透性,导致真菌死亡。抗菌谱广,口服体内吸收良好,毒性反应低,对念珠菌病、曲霉菌病、组织胞浆菌病等疗效均显著。开始剂量:体重30公斤以下者每日口服100mg,30公斤以上每日口服200―400mg,1―4岁者每日口服50mg,5―12岁,每日口服100mg,如小儿每日达400mg高剂量时,可有恶心、呕吐、一过性的低胆固醇血症状和肝功能异常。
6、氟康唑(Fluconazol)双三唑类抗真菌药,作用机理和抗菌谱与酮康唑相似,体内抗真菌活性比酮康唑强,生物利用度高,口服吸收好,对念珠菌、隐球菌等有抑制作用,可在脑脊液中达到有效治疗浓度>3岁每日3―6mg/kg,一次口服或静滴,副作用有胃肠反应,皮疹、偶致肝功能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