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
马来丝虫病

马来丝虫分夜现周期型和夜现亚周期型两种。成虫形态与班氏丝虫相似,主要区别在于班氏雄虫肛孔两侧有8―12对乳突,肛孔至尾端间可见1―2对乳突,而马来雄虫肛孔两侧仅2对乳突,肛孔至尾端间无乳突。马来丝虫的生活史与班氏丝虫不同点为:1中间宿主蚊虫不同,班氏私通为致倦库蚊和淡色库蚊而马来丝虫为中华按蚊、窄卵按蚊和曼蚊;2马来丝虫微丝蚴出现于折算血液的高峰时间为晚8恩时至次晨4时;3马来丝虫夜现周期型主要寄生于人、而夜现亚周期型除人外上可寄生于叶猴、野猫、家猫等多种动物,在深与动物之间互相传播。马来丝虫病仅限于亚洲流行,我国分布于10个省、市、自治区,有多个省、市、自治区存在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的混合感染。
马来丝虫病流行区的共同特点为:水源充沛、雨量大或有泉水,多为适宜于大量繁殖按蚊的水稻区。因此,马来丝虫病主要分布于:1浙、闽、赣及皖南的华东山区;2江汉湖沼平原区;3黔桂林区;4四川峨眉山区;马来丝虫病传染源除血中有微丝蚴的人外,一些感染马来丝虫的动物亦可作为传染源。传播媒介主要为中华按蚊该蚊农村密度高,故马来丝虫病在农村流行较广。

病因 症状 预防 治疗

马来丝虫的生活史为:
1、马来丝虫中间宿主为中华按蚊、窄卵按蚊和曼蚊;
2、马来丝虫微丝蚴出现于折算血液的高峰时间为晚8恩时至次晨4时;
3、马来丝虫夜现周期型主要寄生于人、而夜现亚周期型除人外上可寄生于叶猴、野猫、家猫等多种动物,在深与动物之间互相传播。马来丝虫病仅限于亚洲流行,我国分布于10个省、市、自治区,有多个省、市、自治区存在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的混合感染。马来丝虫病流行区的共同特点为:水源充沛、雨量大或有泉水,多为适宜于大量繁殖按蚊的水稻区。因此,马来丝虫病主要分布于:1浙、闽、赣及皖南的华东山区;2江汉湖沼平原区;3黔桂林区;4四川峨眉山区;马来丝虫病传染源除血中有微丝蚴的人外,一些感染马来丝虫的动物亦可作为传染源。

1、急性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多发生于下肢,长进有腹股沟、腹部淋巴结肿痛,继之出现大腿内侧淋巴管炎由上向下蔓延,称“逆行性淋巴管炎”,当炎症波及批内毛细管时,局部出现红肿与压痛,俗称“流火”。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常呈周期性发作,多发生于劳累之后,以夏秋多见发作时伴高热(38℃―39℃)。此外尚有乏力、食欲不振、肌肉关节酸痛、肢痛及头痛等全身症状。
2、丝虫热周期性突然发生寒战、高热,2―3日后自退。有些仅有低热而无寒战。局部无淋巴结炎或淋巴管言,有时伴。丝虫热可能为深部淋巴结言或淋巴管炎所致。班氏丝虫病流行区多见丝虫热发作。
3、精囊炎、附睾炎和睾丸炎表现为发热剂一侧自腹股沟向下蔓延的阴囊疼痛,并放射至大腿内则。局部检查可见睾丸和附睾肿大,有压痛,精囊上一个或多个结节性肿块,压痛明显,持续数天后可自行消退,肿块变小而较硬,反复发作可致肿块逐渐增大。
4、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综合征又称“丝虫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表现为畏寒、发热、咳嗽、哮喘及淋巴结肿大。肺部有游走性浸润、X线胸片可见支气管血管纹理增多和广泛粟粒样斑点状阴影,痰中可找到嗜酸性粒细胞和夏―雷结晶。周围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占白细胞总数20%―80%不等。血中常可找到微丝蚴。
(二)晚期(淋巴阻塞性病变期)系淋巴系统增生、阻塞所引起的表现,炎症仍反复出现,故多数病例炎性和阻塞性病变交叉重叠出现。
1、淋巴结肿大和淋巴管曲张反复发作的淋巴结炎和淋巴结内淋巴窦的曲张为导致淋巴结肿大的因素。肿大的淋巴结和其周围向心性淋巴管曲张形成肿块,触诊似海绵状包囊,其中有硬核感觉,穿刺可得淋巴液,有时可找见微丝蚴。淋巴结肿大多见于腹股沟。淋巴管曲张常见于腹股沟、精索、阴囊及大腿内侧。今索淋巴管曲张常相互粘连而成索状,不易与精索经曲张相鉴别,且二者多并存。
2、鞘膜积液多见,轻者常为无症状,积液较多者阴囊体积增大,皱褶消失,有下坠感而无疼痛,透光试验阳性。积液可为草黄色淋巴液或乳白色的乳糜液,积液沉淀中可找到微丝蚴。
3、乳糜尿主要临床表现之一。淋巴管阻塞造成肠干淋巴管内淋巴液返流,进入泌尿道内形成乳糜尿,淋巴瘘处伴出血混料类称为乳糜血尿。常骤然出现,发作前可无症状,亦可有畏寒、发热、腰部、盆腔及腹股沟等处疼痛,继之出现乳糜尿。一般发病后持续数日或数周而自行停止,但劳累或进食油腻后可再诱发。尿呈乳白色若混有血液则呈粉红色,静置后分三层:上层为脂肪,中层较清,下层为粉红色沉淀,内含红细胞、比细胞、淋巴细胞,有时可找到微丝蚴。
4、象皮肿与淋巴水肿两者在临床上常难区别,且常同时并存。淋巴水肿与可逆性水肿,淋巴液水流改善后可自行消退若淋巴回流不能恢复,日久发展为象皮肿,此时有或无凹陷性水肿,皮肤肥厚、变硬、不出汗、干燥,后期为过剩的纤维化,皮肤粗糙,出新褶沟、疣状结节。由于局部循环障碍,抵抗力降低,易招致链球菌或其他化脓菌感染,形成慢性溃疡。象皮肿绝大多数发生于下肢,可全腿且发展快而严重,亦会引起阴囊象皮肿。
(一)病原治疗
首选药物为乙胺嗪,为微丝蚴及成虫均有杀灭作用,服药后反应较重,治愈丝虫病须在数年内反复治疗。成人可用乙胺嗪0.6g/d,分3次服连服7d,总剂量为4.2g;血中微丝蚴多,体制好的成深患者可每天午后服1.5g,连服2d,或每次0.75g,2次/d,连服2d,或每天下午1.0g,连服3d,总剂量3.0g;亦可采用小剂量长疗程法,每周一次,每次0.5g,连服7周,总剂量3.6g。
在流行区可采用全民服药,以以免血中微丝蚴量少者或慢性病人漏治。成人每次服乙胺嗪6mg/kg,儿童酌减,每周或半月服一次,共服12次,成人亦可0.5g一次顿服。乙胺嗪杀死微丝蚴后释放的异体蛋白可引起过敏反应,表现为发热、关节酸痛皮疹等。随后药物作用于成虫可出现淋巴系统的反应,如淋巴管炎、淋巴结肿痛、淋巴管扩张和淋巴管结节等。严重心、肝、肾疾病、活动性肺结核、急性传染病、妊娠3个月以内的或8个月以上妇女及乐清期妇女乙胺嗪治疗应暂缓或禁忌。
(二)对症治疗
1、淋巴管炎与淋巴结炎可口解热镇痛剂或强的松,有继发细菌感染者加用抗菌药物。
2、乳糜尿发作时应卧床休息,少食脂肪、多饮水,药物治疗效果不满意。久治不愈者可试用20%碘化钠或1%―2%硝酸银6―10ml作肾盂内冲洗,有一定效果。顽固性乳糜料患者可行肾蒂淋巴扎剥脱术或淋巴转流术可能有较满意的效果。
3、象皮肿与淋巴水肿采用棒绑扎为主的综合疗法可能有效。巨大阴囊或乳房象皮肿可手术整形,鞘膜积液可行睾丸鞘膜翻转术腿微静脉―淋巴管吻合纤维外壳手术治疗下肢象皮肿可获满意效果。
1、普查普治夏季对流行区1岁以上人群进行普查,冬季对微丝蚴阳性者或微丝蚴阴性但有丝虫病史和体征者进行普治。
2、消灭蚊虫孳生地。在有蚊季节正确使用蚊帐;户外作业时,使用防蚊油、驱蚊灵或其它驱避剂等涂布暴露部位的皮肤,头部可用防蚊网。
3、保护易感人群 在流行区采用海群生食盐疗法,每公斤食盐中掺入海群生3g,平均每人每日16.7g食盐,内含海群生50mg,连用半年,可降低人群中微丝蚴阳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