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
慢性化脓性鼻窦炎

慢性化脓性鼻窦炎是一常见病。可单发于一鼻窦,但常见多窦受累,凡一侧或双侧各鼻窦均受累者称为全鼻窦炎。

病因 症状 预防 治疗

多因急性化脓性鼻窦炎反复发作未彻底治愈而迁延所致,故其病因和致病菌与急性化脓性鼻窦炎者相似。此外,特应性体质与本病关系甚为密切。本病亦可慢性起病(如牙源性上颌窦炎)。

1、全身症状轻重不等,有时则无。较常见为精神不振、易倦、头昏、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
2、局部症状
(1)多脓涕:为主要症状。粘脓性或脓性。前组鼻窦炎者,鼻涕易从前鼻孔擤出;后组鼻窦炎者,鼻涕多经后鼻孔流入咽部。牙源性上颌窦炎的鼻涕常有腐臭味。
(2)鼻塞:主要症状。是因鼻粘膜肿胀、鼻甲息肉样变、息肉形成或鼻内分泌物较多所。
(3)头痛:不一定具有此症状。即使有头痛,亦不如急性化脓性鼻窦炎者严重,一般表现为钝痛和闷痛。乃因细菌毒素吸收所致的脓毒性头痛,或因窦口阻塞、窦内空气被吸收而引起的真空性头痛。本病之前沿痛常有下列特点:①伴随鼻塞、流脓涕和嗅觉减退等症状。②头痛多有时间性或固定部位,多为白天重、夜间轻,且常为一侧性,如为双侧者必有一侧较重;前组鼻窦炎者多在前额部,后组鼻窦炎者多在枕部。③休息、滴鼻药、蒸气吸入或引流改善、鼻腔勇气后头痛减轻,咳嗽、低头位和用力时因头部静脉压升高而使头痛加重,吸、饮酒和情绪激动时头痛亦加重。
(4)嗅觉减退或消失:乃因鼻粘膜肿胀、肥厚或嗅器变性所致,多属暂时性,少数为永久性。
(5)视力障碍:多因筛窦炎和蝶窦炎引起,但较少。
1、滴鼻剂以减充血剂为主,其能改善鼻腔通气和引流,常用者是1%麻黄素生理盐水。本病多数与变态反应腾,故减充血剂内可适当加入类固醇类激素药物。此外,滴鼻剂配伍中应含有保护和恢复鼻粘膜纤毛活性的成分,如ATP、溶菌酶等。
2、上颌窦穿刺冲洗每周1―2次。必要者可经穿刺针导入硅胶管留置于窦内,以便每日冲洗和灌入抗生素与类固醇激素等药物。
3、置换法用负压吸引法使药液进入鼻窦。应用于额窦炎、筛窦炎和蝶窦炎,最宜于慢性化脓性全鼻窦炎者。方法:①先用1%麻黄素生理盐水收缩鼻粘膜,以利窦口开放,擤尽鼻涕。②取仰卧、垫肩或头低垂位,使下颌颏部与外耳道口连线与水平线(即床平面)垂直。③将以0.5%麻黄素生理盐水为主并适当配入抗生素、类固醇激素和a糜蛋白酶的混合液约2―3ml注入治疗侧鼻腔。④用连接吸引器(负压不超过24kPa)的橄榄头塞入治疗侧前鼻孔(不能漏气),同时指压另一侧鼻翼以封闭该侧前鼻孔,并令患者连续发断续的“开、开、开”音,同步开动吸引器,持续约1―2秒即停,如此重复6―8次。
4、额窦导管冲洗由于鼻额管解剖变异甚多,且常被过度发育的筛泡或肥大和炎性肿胀的中鼻甲所阻挡,使导管通入窦内之可能性极小,加之掌握本法较难,故目前已较少应用。
5、辅助性手术如中鼻甲切除、鼻息肉摘除和纠正高位鼻中隔偏曲等。手术目的是解除中鼻道及其附近区域的阻塞,改善鼻窦通气和引流,促进鼻窦炎症的消退。
6、鼻窦手术上述保守治疗无效者可采用手术方法。(1)经典的鼻窦根治性手术:原则是切除患窦不可逆性病变粘膜,并建立鼻窦与鼻腔间长期稳定的勇气和引流。如彻底切除窦内粘膜后,行上颌窦内侧壁和鼻腔下鼻道开窗、开放额窦鼻额管和蝶窦开口等。(2)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原则是解除鼻腔和鼻窦口的通气和引流障碍,清除以中鼻道为中心的附近区域(窦口鼻道复合体)病变,特别是前组筛窦的病变,无须行广泛的鼻窦粘膜切除。即通过小范围或局限性手术解除广泛的鼻窦病变。如钩突切除术、前筛窦切除术、上颌窦自然口、蝶窦开口和额窦开口扩大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