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
急性脑血管病

急性脑血管病是指一组起病急骤的脑部血管循环障碍的疾病,它可以是脑血管突然血栓形成,脑栓塞致缺血性脑梗塞,也可以是脑血管破裂产生脑溢血,常伴有神经系统症状,肢体偏瘫,失语,精神症状,眩晕,共济失调,呛咳,严重者昏迷及死亡,临床上又称脑血管意外,卒中或中风。
急性脑血管病按临床表现及其病理改变可分为:(1)短暂缺血性发作(TIA),(2)脑血管血栓形成或血管栓塞引起的脑梗塞,(3)脑出血,包括脑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外出血,硬膜下出血,(4)高血压脑病,(5)脑动脉炎,(6)静脉窦和脑静脉血栓形成,(7)外伤引起的脑血管病,(8)新生儿和儿童的脑血管病,(9)原因不明的脑血管疾病。据最近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急性脑血管病,心脏病,肿瘤已构成人类三大致死原因,其病死率,致死率极高。我国许多地区急性及血管病患病率高居首位,为此我国已成立诸多研究机构,对脑血管病的防治进行深入研究,以攻克这一世界性顽症。

病因 症状 预防 治疗

有无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血液病、肿瘤等病史。

1.病史包括有无头晕、头痛、呕吐、视听减退、言语失利、意识不清、突然跌倒、肢体麻木、抽搐发作及瘫痪等。注意询问起病时间、缓急、当时情况(活动或安静时)、进展形式(短暂、持续、加重)、症状一侧或两侧,过去有无类似情况。
2.一般体检注意意识状态、呼吸、脉搏、血压、皮肤及眼结膜有无出血点,颞动脉和颈总动脉的触诊和听诊,注意搏动及有无血管杂音,有无心律失常、肺部体征、肝脾肿大等。
1.一般处理①保持静卧,避免不必要的检查。维持呼吸道畅通,侧卧防舌后坠,吸痰,间断给氧。分泌物过多及咽喉麻痹者宜及早作气管切开。②维持营养,水和电解质平衡:头二天从静脉补充营养及水分,适当限制钠盐(每天5g左右),2天后鼻饲饮食。③控制高热,体温升高者用冰袋,或乙醇擦浴加风扇,或室温调节,或冬眠疗法等。④防止脑水肿,限制每日摄入液量。颅压增高者用20%甘露醇250ml快速静滴,2~4/d,或甘油果糖500ml静滴,2/d。可合用呋喃苯胺酸(速尿)20~40mg静注。酌用地塞米松静滴。⑤调整血压:除原有血压改变需调整外,颅内压增高常使血压增高,酸中毒、感染性休克、过度脱水、心肌病变等常使血压降低,应分别纠正。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防止瘫痪肢体挛缩和畸形:采用理疗、体疗、针刺疗法,功能锻炼,言语训练等。
2.病因治疗酌情同时进行。
3.特殊治疗
(1)脑出血:①控制脑水肿可用甘露醇,地塞米松、速尿或甘油果糖静滴。②应用抗生素预防或控制感染。③控制血压在原有水平。④对症治疗,高热者降温治疗,躁动不安者应用镇静剂,消化道出血者用雷尼替丁、洛赛克或高舒达等。⑤不能进食者静脉补液及电解质或鼻饲饮食。⑥钻颅血肿穿刺抽吸术:适于壳核出血、丘脑出血血肿量较大者。⑦开颅血肿清除术:壳核及脑叶出血血肿量40ml以上,丘脑出血血肿量15ml以上,小脑出血血肿量10~15ml以上,血肿最大直径≥4cm者。
(2)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卧床1个月以上,避免刺激及过度用力,止血芳酸0.4g~0.6g静滴每日1次,或应用其他抗血纤溶药物,应用甘露醇、地塞米松控制脑水肿,应用尼莫地平(尼莫通)防止脑血管痉挛,根据不同病情采取相应治疗。早期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发现脑动脉瘤或脑血管畸形者争取及早手术治疗。
(3)脑梗死:可根据病情采用下列治疗:①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静滴,1/d,7~10d一疗程。②钙阻滞剂:如尼莫地平、尼莫通、西比灵、尼卡地平及脑益嗪等。③蛇毒抗栓酶:包括去纤酶、精制蝮蛇抗栓酶、东菱克栓酶及溶栓酶等。④溶栓治疗,对超早期病例可动脉或静脉内应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有条件者可考虑行超选择性导管介入治疗。⑤抗凝治疗:如低分子量肝素。⑥其他药物:如己酮可可碱、银杏叶制剂、舒脑宁、脑活素、丹参、川芎、灯盏花素、适脑脉、脑加强、活脑灵、都可喜等可酌情选用。⑦对症治疗。
(4)短暂脑缺血发作:乙酰水杨酸(0.3g,1/d)、潘生丁(50mg,3/d)、低分子右旋糖酐、手术治疗(如颞浅动脉与大脑中动脉皮质支吻合)等。根据病情亦可考虑抗凝治疗(见第三篇第二章)。
4.中医药治疗①中脏腑:阳闭用至宝丹,阴闭用苏合香丸,脱症用参附汤。②中经络:用补阳还五汤、导痰汤、镇肝熄风汤等。可试用川芎嗪40~120mg加于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500ml,1/d,7~10d为一疗程。
【护理】
1.急性期①按昏迷护理常规护理。②预防褥疮、呼吸道及泌尿道感染。③密切观察意识、面色、瞳孔、呼吸、脉搏、血压、体温,翻身时尤应注意。遇病情改变,应立即报告医师,并协助抢救。④维持营养,根据医嘱给予鼻饲饮食。
2.恢复期①按瘫痪护理常规护理。②吞咽困难者给浓流食,喂饲要慢,防止误入气管。③鼓励患者作主动锻炼,逐步增加活动范围;但血压较高及心脏病患者,活动量不宜过大。
【出院标准及随访】
1.意识清楚,血压降至病前水平且已稳定,神经功能恢复较好,简单的个人生活可以料理者,即可出院或转院疗养。
2.每3~6个月门诊或通讯随访1次,了解恢复情况。伴心血管病者由内科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