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
急性脊髓前角灰质炎

急性脊髓前角灰质炎(acuteanteriorpoliomyelitis)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造成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脊髓和脑干运动细胞受累,致所支配肌肉发生弛缓性瘫痪为特征。尽管该病已存在多个世纪,至1840年JacobHeine才做了明确描述,1890年Medin建立了该病的流行病学,因此急性脊髓前角灰质炎又称Heine-Medin病。
根据埃及木乃伊的尸骨推断,本病在公元1400年以前即已存在。我国在明、清两代的医学记载中,可以看到类似本病的记载,称为“小儿惊瘫”。本病好发于儿童,通过粪便和咽部分泌物传播。感染后绝大多数无症状。有症状者大部分表现为发热、上呼吸道炎、肢体疼痛、头痛等症状,随之出现肢体瘫痪。故国内又称为“小儿麻痹症”。
1953年Salk发现接种甲醛(福尔马林)灭活疫苗可预防本病,自20世纪50年代末普遍推广预防疫苗以来,该病发生率已大大降低,被誉为本世纪医学科学一大成就。1960年开始使用Sabin等发明的减毒活疫苗后,本病在世界许多地区受到控制。

病因 症状 预防 治疗

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为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肠道病毒属。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病毒呈小的圆球形,直径为24~30nm,呈圆形颗粒状。内含单股核糖核酸,核酸含量为20%~30%。病毒核壳由32个壳粒组成,每个微粒含4种结构蛋白,即VP1~VP4。VP1与人细胞膜受体有特殊亲和力,与病毒的致病性和毒性有关。
脊髓灰质炎病毒可分为Ⅰ、Ⅱ、Ⅲ三种不同抗原类型,各型间偶有交叉,3型均可致脊髓灰质炎,但以Ⅰ型最多见。

潜伏期为3~35天,一般为7~14天。临床上可分为无症状型、顿挫型、无瘫痪型及瘫痪型等4种类型。
大部分感染者为无症状型(即隐性感染),占全部感染者的90%~95%。顿挫型约占全部感染者的4%~8%。临床上表现为发热、疲乏、头痛、嗜睡、咽痛、恶心、呕吐、便秘等症状,而无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症状。这些轻微的症状是由病毒播散入血造成病毒血症所致。隐性感染和顿挫型脊髓灰质炎均为机体具有较强免疫力,阻止了病毒进一步侵入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果。小部分感染者则因病毒入侵神经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受累症状,轻者为无菌性脑膜炎(无瘫痪型),重者则造成瘫痪。
瘫痪型急性脊髓前角灰质炎按其病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1.瘫痪前期出现乏力,头痛,发烧(38~40℃),颈、背、四肢肌肉的酸痛,咽喉痛,厌食,恶心和呕吐。约25%患者(通常是儿童)这些初始症状发生36~48h即开始缓解,持续2~3天后,再次出现高烧(双峰热)并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大部分患者则第二相与第一相相衔接,中间无症状缓解期。进入第二相时,肌肉酸痛及颈、背部疼痛更为明显,出现易激惹、不安及情感不稳,这些症状往往就是瘫痪发生的序幕。除此之外,尚可有屈颈时颈项强直,克氏征和布氏征阳性等脑膜刺激表现,CSF显示无菌性脑膜炎。脑膜刺激症状持续1~2周。体温则在数天后开始下降,其他系统症状也渐缓解。在体温下降的同时(小部分在高烧时)出现瘫痪症状,进入瘫痪期。
2.瘫痪期瘫痪分布可因个体不同而有很大差别,可为单肢瘫、截瘫和四肢瘫。瘫痪前或瘫痪出现时受累肢体有粗大肌束颤动,腹壁反射和腱反射活跃,约3~5天肌无力发展至高峰;部分在2天内即达高峰,一般来说体温正常后,肌无力不会再有进展。此时腹壁反射和腱反射减弱甚至消失,肌萎缩出现在无力发生的3周内,并持续存在。患者常述受累肢体感觉异常,但客观检查多无阳性发现。成年患者可有短暂的尿潴留。
青年患者常在脊髓受累同时出现延髓受累症状,脑神经支配肌均可发生无力,但以吞咽困难最常见。当延髓呼吸中枢及血管运动中枢受累时,可发生呃逆,呼吸表浅、缓慢,发绀,不安,焦虑(因缺氧),高血压,最终血压降低、循环衰竭,这些情况往往危及生命。
急性脊髓前角灰质炎的总病死率在5%~10%。如果能平安度过急性期的话,大部分患者呼吸和吞咽困难可完全恢复。绝大部分患者在3~4个月内肢体肌力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少数可完全恢复,在病程的一年甚至更长时间还可有缓慢的好转。
1.本病的治疗因不同病期而异,合理和细致的护理在早期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前驱期和瘫痪期患者应卧床休息,并保持安静,避免疲劳,给予充分营养及水分。
2.疑为脊髓灰质炎的患者在出现神经系统受累症状时,即应住院卧床,仔细观察其吞咽功能,呼吸、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神经系统症状局限于脑膜刺激症状和肌痛的,可予阿司匹林或其他消炎镇痛药。出现肢体瘫痪的,应使用辅助器械帮助患者把肢体放在功能位,并进行被动运动。凡有吞咽功能障碍的,予鼻饲流质,以防吸入性肺炎的发生。凡有呼吸功能障碍的,应予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
循环衰竭的治疗:在休克未发生前,要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治疗并发细菌感染以防患于未然。休克发生后应按感染性休克处理。发生肺水肿时,应限制补液,使用强心和利尿药物。急性期和恢复早期发生轻度高血压时,可不必处理,若反复发生阵发性高血压时,应使用降压药物。
3.恢复期当体温恢复正常、肌痛消失、瘫痪停止进行后,即可采用体育疗法针刺疗法、推拿疗法、穴位刺激结扎疗法、拔罐疗法等以促进瘫痪肌肉的恢复。
(1)体育疗法:当体温降至正常后3~4天起,就应积极进行体育治疗。这包括患者的主动和被动运动,在不引起疲劳和疼痛的前提下,有步骤地对受累的肌群进行锻炼,以恢复其功能。
(2)针刺疗法:适用于年龄小、病程短和肢体萎缩畸形不显著的病例。早期(瘫痪停止发展后)开始和长期坚持治疗为获得成功的关键。瘫痪1年以上开始治疗者,则效果较差。这一疗法对瘫痪肌群的恢复,确有相当的促进作用。可根据瘫痪部位取穴。
(3)推拿疗法:1次/d或2天1次,可教会家属在家进行。
(4)穴位刺激结扎疗法:对提高瘫痪肢体肌力和纠正畸形有一定疗效。按瘫痪部位及畸形情况选择有效穴位。
(5)拔罐疗法:火罐、水罐、气罐等均可使用,以促进患肢加快恢复。
(6)其他疗法:在恢复期也可选用上述促进神经传导功能的药物,以及中药熏洗、外敷等。必要时用木板或石膏固定,或用手术治疗畸形。
预后:如果诊断及时,各型脊髓灰质炎的总病死率为1%~10%。年龄是影响病死率的重要因素,4岁以下的病死率为4.8%,40岁以上为30.1%。但近年来发现有年龄越小病死率越高的趋势。延髓脊髓型的病死率更高,累及延髓或膈神经及肋间神经者,病死率可达25%~75%。脑型的病死率可达100%。休克、肺水肿和并发感染都是预后不良的因素。一般来说,越是接近生命中枢的病变,越是恢复得完全。例如呼吸中枢受累的病例,如能存活下来则症状可完全消失。同样,舌咽或迷走神经受累时,大多数亦能完全恢复。大多数呼吸肌瘫痪病例也能完全恢复,只有极少数需要依赖人工呼吸机维持。瘫痪的肢体在3个月内可能恢复60%的肌力,6个月可能恢复80%,恢复的过程最长可达2年。
预防:口服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减毒活疫苗可有效地预防该病毒的感染。建议服用疫苗方法为:出生2、3、4足月,口服三联疫苗3次,1.5~2岁及4岁时再各加强1次。遇有流行时再作应急免疫,即临时加强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