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
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

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epidemichemorrhagicconjunctivitis)又称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是由肠道病毒70型(RNA病毒)所致的结膜炎,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1969年首先发现于非洲加纳,以后蔓延到世界许多地区,曾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引起爆发流行。我国先后几次发生流行。其临床特点是起病急剧,潜伏期短,刺激症状重,可伴有结膜下出血、角膜上皮损害及耳前淋巴结肿大。传染性强,流行面广,各种年龄均可发病。少数病例结膜炎后2~3周,出现全身发热、倦怠、头痛、等症状,继而出现运动麻痹,主要累及下肢,也可累及面神经。一旦发生,可造成永久性瘫痪。

病因 症状 预防 治疗

最常见的是微小RNA病毒中的肠道病毒70型和柯萨奇病毒A24的变异株,也有腺病毒11型的报道。

本病潜伏期短,起病急,常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病,潜伏期最短2~3h,一般为12~24h。自觉症状重,眼部疼痛、异物感、畏光及水样分泌物。最典型的体征是球结膜下点、片状出血,同时结膜高度充血水肿。此外患者耳前淋巴结肿大,可伴有发热、周身不适及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本病的自然病程7~10天。极个别患者可发生神经性并发症,如Bell面瘫、脊神经根炎等。结膜滤泡、结膜下出血及耳前淋巴结肿大是诊断本病的重要依据。
目前无特异性治疗药物,局部可用广谱抗病毒药,如4%吗啉胍、0.5%利巴韦林或羟苄唑点眼,每1~2小时1次,也可以使用干扰素滴眼剂。
预后:良好。
预防:本病为高度传染性疾病,一经发现患者应立即采取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切断传播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