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细胞病毒是一种有包膜的双股DNA 病毒,被国际病毒分类学委员会命名为第5 型人类疱疹病毒。它具有种的特异性,除人类CMV 外,尚发现有大鼠、小鼠、豚鼠CMV。在形态学上CMV 有一含DNA 的核,周围由162 个病毒壳粒组成的衣壳所环绕,最外面围以包膜。在疱疹病毒中CMV 的基因组最大,由23万个碱基对组成,分子量为15106Da,基因组可以编码合成80 种蛋白质。在CMV的基因组蛋白合成过程中,往往表现为级联反应,最早合成一组α蛋白(称为立即-早期蛋白),此组蛋白启动了第2 组蛋白β蛋白(称为早期蛋白)mRNA 的转录,最后合成第3 组蛋白γ 蛋白(称为后期蛋白)。在病毒穿入细胞后,立即-早期蛋白即表达于宿主细胞核,此种蛋白的存在是病毒感染细胞但无复制的惟一证据。几乎所有的立即-早期蛋白、早期蛋白都不是结构蛋白,而大多数后期蛋白为结构蛋白。
1.先天性或儿童期感染 先天性CMV 感染可引起胎儿死亡和流产,存活者常有低体重、肝脾肿大、黄疸、瘀斑、呼吸窘迫、小头畸形、智力发育迟缓、耳聋、癫痫、运动障碍和行为异常。眼部可表现为无眼球、小眼球、视网膜炎或视网膜脉络膜炎。极少数情况下可引起虹膜睫状体炎。
2.获得性感染 获得性感染见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及各种原因所致的免疫功能抑制者。全身表现有发热、头痛、肌肉疼痛、咽痛、肝脾肿大、淋巴结病、食管炎、结肠炎或回肠炎、间质性肺炎、肝炎、大脑炎、心肌炎、关节炎、周围神经病、血小板减少等。
眼部改变主要表现为视网膜炎。患者通常诉说视物模糊、暗点、眼前黑影、闪光感或视力下降等症状。眼底检查可发现散在的黄白色坏死性视网膜病灶,通常伴有轻度玻璃体炎症反应和视网膜出血。CMV 性视网膜炎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爆发型或水肿型,病变多沿视网膜大血管分布,外观为致密、呈融合的白色混浊,常伴有视网膜出血和视网膜血管鞘,难以看到相应部位的脉络膜;另一种为懒惰型或颗粒型,表现为轻至中度的颗粒状视网膜混浊斑,病灶密集分布,但与视网膜血管无关,出血少见,视网膜血管鞘也较为少见。
两种类型的视网膜炎均为干燥的外观和颗粒状边缘,病损的推进边缘通常锐利。在无有效治疗的情况下,通常持续进展,在数周内发生全层视网膜坏死。CMV性视网膜炎尚可伴有虹膜睫状体炎和霜样树枝状视网膜血管炎。
1.丙氧鸟苷 可抑制疱疹病毒复制,是治疗CMV 性视网膜炎的一线药物。成人用量为5mg/kg,静脉滴注,每12 小时1 次,治疗14~21 天后改为维持剂量5mg/(kg?d),可口服或静脉给药,每周用药5 天,应终身用药维持。此药也可用于玻璃体内注射,每次2000μg,每周2 次,维持剂量为每周1 次。由于反复玻璃体内注射可引起许多并发症,因此主要适用于严重粒细胞减少、不宜进行全身治疗的患者和威胁患者视力的黄斑和(或)视神经损害的患者。已有玻璃体内缓释装置释放丙氧鸟苷来治疗CMV 性视网膜炎,发现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丙氧鸟苷全身应用可引起肾功能障碍、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肝、肾功能障碍、发热、皮疹等多种副作用,因此,在用药过程中应定期检查肝、肾功能和血常规,并注意随访监测其他副作用。
2.膦甲酸钠(Foscarnet sodium,trisodium phosphonoformate,Foscarvir)治疗CMV 性视网膜炎的诱导剂量为90mg/kg,静脉注射,2 次/d,连用2~3 周,以后改为维持剂量90mg/(kg?d)。也可用于玻璃体内注射,诱导期每次注射剂量为2400μg,每周注射2 次,维持期为每周注射1 次。此药可引起肾功能障碍、嗜睡、烦躁、头痛、癫痫等副作用。
3. 西多福韦 治疗CMV 性视网膜炎的诱导剂量为5mg/kg,每周静脉注射1次,连用2 周,然后改为每两周注射1 次。此药可引起肾功能障碍,并可引起葡萄膜炎。
预后:全身预后取决于患者的免疫状态,一些机会感染可能是致命的。视力的预后取决于炎症是否能够得到持久的控制。一般而言患者的视力预后差。
预防:预防的重点是新生儿,特别要预防先天性感染,以及免疫低下特别是器官移植患者。凡妊娠期间母亲确诊为CMV 原发性感染时,特别是妊娠早期,应当中止妊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