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前期综合征的各种症状发生在排卵周期的特定时间――晚黄体期。严重的PMS都有明显的精神症状。近来,有关PMS病因和病理生理的研究涉及环境、激素、脑神经递质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如卵巢激素学说、脑神经递质学说及精神社会因素、前列腺素作用和维生素B6的缺陷等,并发展了这几种有关PMS病因的医学推测。
1.症状与月经的关系典型的经前期综合征症状常在经前7~10天开始,逐渐加重,至月经前最后2~3天最为严重,经潮开始后4天内症状消失。另有一种不常见的情况,即月经周期中存在两个不相连接的严重症状期,一是在排卵前后,然后经历一段无症状期,于月经前一周再出现症状,为PMS的特殊类型。
2.症状特点与分组经前期综合征涉及150种症状,可分为精神和躯体二大类,每一类又可有1种以上的亚组,严重程度不一。
(1)精神症状:
①焦虑:为精神紧张,情绪波动,易怒,急躁失去耐心,微细琐事就可引起感情冲动乃至争吵、哭闹,不能自制。
②抑郁:没精打采,抑郁不乐,情绪淡漠,爱孤居独处,不愿与人交往和参加社会活动,失眠,注意力不集中,健忘,判断力减弱,害怕失控,有时精神错乱、偏执妄想,产生自杀念头。
(2)躯体症状:包括水钠潴留、疼痛和低血糖症状。
①水潴留:常见症状是手足与眼睑水肿,有的感乳房胀痛及腹部胀满,少数患者有体重增加。
②疼痛:可有头痛、乳房胀痛、盆腔痛、肠痉挛等全身各处疼痛症状。
A.经前头痛:为较常见的主诉,多为双侧性,但亦可单侧头痛;疼痛部位不固定,一般位于颞部或枕部。头痛症状于经前数天即出现,伴有恶心甚至呕吐,呈持续性或时发时愈,可能与间歇性颅内水肿有关;易与月经期偏头痛混淆,后者往往为单侧,在发作前几分钟或几小时出现头晕、恶心等前驱症状,发作时多伴有眼花(视野内出现闪光暗点)等视力障碍和恶心、呕吐。可根据头痛部位及伴随症状鉴别。
B.乳房胀痛:经前感乳房饱满、肿胀及疼痛。以乳房外侧边缘及乳头部位为重;严重者疼痛可放射至腋窝及肩部,可影响睡眠。扪诊时乳头敏感、触痛,有弥漫的坚实增厚感,但无局限性肿块感觉,经后症状完全消失。
C.盆腔痛:经前发生盆腔坠胀和腰骶部疼痛,持续至月经来潮后缓解,与前列腺素作用及盆腔组织水肿充血有关。但应与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痛经鉴别。
D.肠痉挛痛:偶有肠痉挛性疼痛,可有恶心呕吐;临近经期可出现腹泻。
③低血糖症状:疲乏,食欲增加,喜甜食。头痛也可能与低血糖有关。
大多数妇女经前期综合征有多种症状。严重的经前期综合征均有精神症状,其中焦虑症状居多,占70%~100%。60%的经前期综合征患者有乳房胀痛或体重增加的主诉;45%~50%的患者有低血糖症状,约35%患者有抑郁症状,该组患者因有自杀意识,故对生命有潜在威胁。
由于经前期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多样化,严重性不一,因此不可能一种治疗方法解决所有症状。临床医师必须根据该症的病理生理和精神社会学特点,设计个体化治疗方案以达到最大疗效。
1.支持疗法包括情感支持、饮食和行为训练及宣教等。
(1)教育和情感支持:经前期综合征的处理首先是情感支持,帮助患者调整心理状态,认识疾病和建立勇气及自信心,这种精神安慰治疗对相当一部分病人有效。
(2)饮食:没有证据表明营养缺陷会引起经前期综合征,但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可以加重病状,近年研究发现合理的饮食结构对缓解症状有帮助。
①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饮食:目前认为经前期综合征的低血糖样症状,如食欲增加、易怒、神经过敏和疲劳与雌、孕激素的周期性变化对糖代谢的影响有关。
②限制盐:虽然尚无证据支持摄入盐过多是经前期综合征的病因,但由于增加盐摄入会使体重明显增加,因此限制盐摄入以减轻水潴留应是合理的。
③限制咖啡:已证明咖啡因与PMS症状的严重性有关。咖啡因能增加焦虑、紧张、抑郁及易怒症,因此,PMS患者应避免或减少咖啡因的摄入。
④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A.维生素E:曾有报道用维生素E治疗纤维囊性乳房病的同时发现维生素E能明显改善经前期综合征患者经前的焦虑和抑郁症状。据报道维生素E高剂量(400mg/d)可减轻PMS的精神症状,低剂量(150~300mg)无效。但其确切有效性目前缺少更多证据。
B.维生素B6:维生素B6是合成多巴胺和5-羟色胺的辅酶,后二者已证明是影响行为和精神的神经递质。但有关维生素B6治疗经前期综合征的有效性报道不一致,近年报道饮食中每天添加50mg的维生素B6可以减轻经前期综合征经前抑郁及疲劳等症状,但必须注意长期或大剂量服用维生素B6对感觉神经有毒性作用。
C.镁:镁缺陷可通过各种途径激活经前症状。近年有报道口服镁能有效地减轻经前精神症状,但机理不明。虽然曾有报道经前期综合征病人红细胞中镁有明显缺陷,但以后未见重复性报道,也未发现血液镁与经前症状有关系。
(3)其他:其他非药物的一般治疗还包括运动,认知行为治疗,放松训练,生物反馈(反射学治疗),光疗,调整睡眠周期法等。这些疗法有许多益处,但需要统计学上适当样本量及对照研究确定其有效性。
2.药物应用适合于一般治疗无效的患者,应分析引起症状的病理生理,选择合适的药物。目前经双盲对照研究已证实治疗严重PMS的有效药物有3类,即5-羟色胺能抗抑郁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增效剂和抗焦虑剂。以下介绍包括在上述三类药物中的各个药物在PMS治疗中的应用近况和前景。
(1)性激素:
①孕酮:黄体期孕酮补充疗法长期应用于经前期综合征的治疗。许多开放性临床试验报道有效(MolineL,1993),但一些较大规模设有对照的临床试验均未能证实(FreemanE,1993)。
②口服避孕药:采用含性激素的口服避孕药(OC)抑制排卵治疗经前期综合征的疗效报道不一;总体上有效性未能得到证实。
(2)达那唑:是17α-乙炔睾酮的衍生物,抗促性腺激素制剂,对下丘脑-垂体促性腺激素具抑制作用。初步临床报道指出达那唑100~400mg/d对消极情绪、疼痛及行为改变比安慰剂效果好;200mg/d能有效减轻乳房疼痛。两篇双盲临床研究报道指出排卵后用达那唑也能降低经前症状,包括嗜睡、易怒及焦虑症,其效果明显优于安慰剂。对某些严重的经前期综合征患者,可采用达那唑200mg,2次/d,达到治疗作用。但由于达那唑具有雄激素活性和致肝功能损害作用,限制了达那唑的临床应用,因此只有在其他治疗失败时,且症状十分严重时,才考虑达那唑治疗。
(3)促性腺素释放激素增效剂:GnRH-a在垂体水平通过降调节,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分泌,造成低促性腺素低雌激素状态,可达到切除卵巢的效果。近年大多数临床对照研究已经证实各种类型的GnRH-a治疗PMS有效;应根据GnRH-a的种类和剂型决定用药方法,见表5。但GnRH-a对那些同时存在的重型抑郁型精神障碍无效,尽管这些患者有经前症状加重、月经来潮后缓解的表现;这些结果表明限于经前发生的“抑郁症”的机制有区别于其他精神障碍。
(4)抗抑郁剂:目前5-羟色胺能类的抗抑郁剂为治疗严重的PMS提供了一类新药。迄今的临床研究提示60%~70%经明确诊断的经前期综合征,用5-羟色胺类抗抑郁剂可有效减轻经前期综合征的症状。一般于第一或第二个治疗周期就出现症状的改善,副作用经常出现在用药的开始;但是暂时的,随用药时间推移或经剂量调整副反应能消失。有二类抗抑郁剂,即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入抑制剂(SSRIs)与三环类抗抑郁剂。
①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入抑制剂(SSRIs):由于SSRIs对PMS有明显疗效,且容易耐受,目前认为是治疗PMS的第一线药物。
A.氟西汀即百忧解:氟西汀是用于PMS或PMDD抗抑郁研究最多的一种。近年,大规模的多中心临床试验,包括安慰剂对照研究和开放性非盲研究均报道氟西汀有效。该药对减轻经前期综合征的情感症状比减轻躯体症状有效,大多数剂量采用每天20mg,整个月经周期服用,无明显副反应。但每天60mg,由于副反应许多患者不能坚持服用,提示不适合经前期综合征。
B.帕罗西汀:亦为一种SSRI。采用安慰剂对照或开放性非盲的治疗试验均证明该药除了对经前期综合征的抑郁和焦虑症状有效外,对一般症状也有效,剂量为每天10~30mg,平均剂量为每天20mg。若超过20mg方能控制症状者,应于控制症状后逐渐减少剂量。
C.氯苯萘胺(金曲林):亦为一种SSRI。近年多中心临床试验已证实其在治疗经前期综合征有效,研究剂量为每天50~150mg,整个月经周期服用。
①三环类抗抑郁药:氯米帕明(氯丙咪嗪)是一种三环类抑制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入的药物,每天25~75mg对控制PMS有效,最近报道该药仅在有症状的黄体期服用也有明显治疗效果。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入抑制剂与三环类抗抑郁药相比,无抗胆碱能、低血压或镇静的副作用,并具有无依赖性和无特殊的心血管及其他严重毒性作用的优点。一些头晕、恶心、头痛和失眠的副作用通常是暂时的、轻微的但值得注意的是,三环类抗抑郁药与单胺氧化酶制剂和一些其他药物存在相互作用,因此选择性5-羟色胺在摄入抑制剂不应与其他抗抑郁药物合用。
(5)抗焦虑剂:抗焦虑剂适合于有明显焦虑及易怒的经前期综合征患者。阿普唑仑(佳静安定,佳乐定,甲基三唑安定),阿普唑仑是一种抗焦虑和抗惊厥剂,也具有一些抗抑郁特性,属对苯二氮革类药物。在一些(不是全部)安慰剂对照双盲研究中发现,黄体期用阿普唑仑治疗经前期综合征症状有效。 近年大规模的研究中证实阿普唑仑对经前期综合征的全部症状较安慰剂明显有效。阿普唑仑是仅有的能只在黄体期用药就能有效控制经前期综合征的药物。由于该药发挥作用快,剂量需个体化,经前用药,起始剂量为0.25mg,2~3次/d,逐渐递增,4mg/d为最大剂量,平均剂量为2.25mg/d,一直用到月经来潮的第2~3天,这种用药方法可消除任何轻微的撤药反应。用药一开始有嗜睡的副作用,通常在短期内消失;该药限于黄体期治疗PMS,一般不产生依赖性。对那些经后仍持续有轻微焦虑和抑郁症状者,该药无效。
病人对上述控制精神症状制剂均有特异反应性,因此应对病人的药物反应性至少随访3个月,当症状减轻不充分时,应考虑换用其他药物和改用其他治疗方法。由于5-羟色胺再摄入抑制剂的有效性和可忍耐性,正迅速列为严重经前期综合征患者的第一线药物,阿普唑仑也是治疗经前期综合征的合适选择。
(6)前列腺素抑制剂:前列腺素抑制剂,如甲芬那酸(甲灭酸)用于黄体期,能减轻经前期综合征有关的许多躯体症状,对改善情感症状的报道不一致。应用于有明显经前和经期疼痛不适,包括乳房胀痛、头痛、痛经、下半背痛及全身不适,于经前12天用药,250mg,3次/d;为减少胃刺激应餐中服,有胃溃疡病史者禁用。
(7)溴隐亭:大多数研究报道催乳素的抑制剂-溴隐亭主要对经前乳房疼痛有效,有些报道溴隐亭对经前期综合征的情感症状也有效。1/5患者有恶心、头痛、呕吐、头晕、疲乏和阵发性心动过速等副作用,餐中服药可减少副反应。
(8)螺内酯(安体舒通):螺内酯(安体舒通)是一种醛固酮受体拮抗药,不仅具利尿作用,而且对血管紧张素功能有直接抑制作用而影响中枢。肾上腺素能活性。据报道螺内酯(安体舒通)25mg,2~3次/d,不仅对减轻水潴留症状有效,而且对精神症状也有效。在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中已证明螺内酯(安体舒通)对消极心境和躯体症状有效;但在交叉研究中,当服螺内酯(安体舒通)药物组转到安慰剂组症状并未见恶化,因此对螺内酯(安体舒通)的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手术或放射措施有建议采用手术切除卵巢或放射破坏卵巢功能治疗严重的PMS。虽然已确定这种根治性治疗方法在顽固经前期综合征能获成功,但卵巢切除的手术疗法应无效时最后选用的一种手段,对中年及较年轻的妇女施用不妥。
预后:轻、中度的经前期综合征患者的症状经恰当的治疗可得到改善。
预防:对患者家庭成员作有关疾病保健的宣教十分重要,让患者的家庭成员了解该疾病周期性发作的规律和预期发病时间,理解和宽容并防止患者经前期的行为过失,协助调整经前的家庭活动,减少环境刺激,使患者的失控过失减少到最小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