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
结核性脑膜炎

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meningitis)系由结核杆菌感染所致。近年由于结核病的罹患率在国内、外均有增长,故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也随之增多。此外,与人口密集程度以及结核杆菌抗药性的增加等因素也有关系。

病因 症状 预防 治疗

结核杆菌侵入淋巴系统进入局部淋巴结,因菌血症经血行播散进入脑膜和脑实质,包括室管膜下等部位,并在此复制。当宿主免疫功能降低或年老,病灶内的结核菌激活而破入蛛网膜下腔,随脑脊液播散,历时数天至数周即可引起结核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多为全身性粟粒结核病的一部分,通过血行播散而来。

1.主要表现
(1)多呈亚急性,少数呈急性或慢性起病。但在婴儿可见起病较急及以惊厥为首现症状,而被误诊为手足搐搦症。
(2)早期低热、全身无力、头痛并伴喷射性呕吐。
(3)进而高热、头痛加剧、烦躁、精神混乱。
(4)颈部强硬及克氏征(+)较早出现,晚期脑神经障碍、偏侧轻瘫、抽搐及眼底视盘水肿。
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①脑膜炎型。②脑膜脑炎型。③脊髓型。④混合型。
2.小儿结核性脑膜炎症候
(1)一般症候:主要为结核中毒症状,包括发热、食欲减退、消瘦、睡眠不安、性情及精神状态改变等功能障碍症状。
(2)神经系统症候:包括5方面:
①脑膜症状,是由于病理改变直接刺激软脑膜而引起。
②脑神经损害症状。
③脑实质刺激性或破坏性症状。
④颅压增高症状。
⑤脊髓障碍症状。
3.病程病程一般3~4周,无特效治疗以前病死率达100%。自出现抗结核药物后,如能早期诊断,正确治疗,可完全治愈。
根据临床表现,病程可分3期:
(1)前驱期(早期):约1~2周,前驱症状包括有精神状态的改变,如烦躁好哭,或精神呆滞,不喜游戏。此外可有低热、食欲减退、睡眠不安、见瘦、便秘或无原因的呕吐。年长儿可自诉头痛,初期多轻微或非持续性。婴幼儿可起病急遽,前驱期很短或无,一发病即出现脑膜刺激症状。
(2)脑膜刺激期(中期):约1~2周,头痛持续并加重,呕吐加重并可变为喷射状,呕吐是各个年龄组最常见的症状。逐渐出现嗜睡,或嗜睡与烦躁不安相交替。患儿可有知觉过敏,在触动他或检查时因感痛楚而喊叫。便秘加上经常同时出现的舟状腹,为小儿结脑典型症状之一。可有惊厥发作,但发作后神志尚清醒。此时期体征可有前囟饱满或膨隆,项强直,屈髋伸膝征(Kernig’ssign,克氏征),屈颈动腿征(Brudzinski’ssign,布氏征)及病理跖反射(Babinski’ssign,巴氏征)阳性,浅层反射一般减弱或消失,腱反射多亢进。此外有肌肉震颤及皮肤红色划痕等。
常见脑神经障碍症状,如动眼神经麻痹可见眼睑下垂、眼外斜、复视、瞳孔散大,展神经及颜面神经麻痹。
此期不少患儿已有明显颅压高及脑积水的症状及体征,如高热,呼吸不正常,颅缝裂开有破壶音,头皮静脉怒张,头皮及眼睑水肿,瞳孔不等大,眼底视盘水肿等,最后可出现角弓反张、偏瘫或肢体强直等。
(3)昏迷期(晚期):约1~3周,以上症状逐渐加重,神志由意识朦胧、半昏迷而进入完全昏迷,多于惊厥后陷入昏迷。阵挛性或强直性惊厥发作频繁。颅压增高及脑积水现象更为明显。最后四肢肌肉松弛、瘫痪,出现尿潴留,一切反射消失,或呈去大脑强直;临危时可体温骤增,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出现陈-施氏呼吸,终因呼吸及心血管运动中枢麻痹而死亡。
1.一般疗法必须严格执行下列各项措施:
(1)切断与开放性结核病人的接触。
(2)严格卧床休息,营养必须丰富。
(3)细心护理:改变患儿体位,细心护理患儿眼睛、黏膜及皮肤,预防皮肤褥疮;耐心喂养,保证入量;昏迷患儿应用鼻饲法。
(4)最好能住院治疗,只在条件不许可时才可考虑门诊治疗,但应加强随访及督促坚持治疗。
2.抗结核药物疗法治疗原则为早期和彻底治疗(不间断治疗和长期治疗)。目前对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多采用链霉素(SM)、异烟肼(INH)、利福平(RFP)和吡嗪酰胺(PZA)合并治疗。其中异烟肼INH为最主要的药物,整个疗程自始至终应用。疗程1~1.5年,或脑脊液正常后不少于半年。
一线抗结核药物三联或四联疗法:
(1)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
(2)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链霉素治疗。
SM:20~30mg/(kg?d),每天肌注1次,最大量不超过每天750mg。1~2个月后根据病情改为隔天1次,1~2个月;链霉素可导致听力及前庭功能损害,一般肌内注射不超过2个月。总疗程3个月左右。INH:10~20mg/(kg?d),一次顿服,最大量不超过每天400mg,疗程1~1.5年。异烟肼口服或静脉滴注的同时,为防止出现多发性周围神经病等毒副作用应给予维生素B6。
利福平:10~15mg/(kg?d),最大量不超过每天450mg,疗程6~9个月,必要时1年。
吡嗪酰胺:20~30mg/(kg?d),口服,每天最大量不超过1.5g,疗程3~6个月。
乙硫异烟胺:10~15mg(kg?d),每天最大量不超过500mg,疗程6个月,一般为代替RFP或PZA用。
二线抗结核药物如乙胺丁醇成人15~25mg/(kg?d),儿童15mg/(kg?d),可据情更替上述抗结核物。
鞘内注射抗结核药物问题:自INH广泛应用后,鞘注疗法已较少采用。但对严重的晚期患儿有时可考虑使用。剂量:INH20~50mg/次,可与鞘注激素同时或隔天交替应用。2~4周为1疗程。
3.激素疗法治疗原则为必须与有效之抗结核药物同时应用,剂量和疗程要适中,在需要应用的病例越早用越好。皮质类固醇激素适用于较严重的患者以控制炎性反应和脑膜粘连。由于激素有抗炎症、抗过敏、抗毒和抗纤维性变的作用,可使中毒症状及脑膜刺激症状迅速消失,降低颅压及减轻和防止脑积水的发生,故为配合抗结核药物的有效辅助疗法。激素对脑底脑膜炎型效果最好,如患儿已至脑膜脑炎型、极晚期或已发生蛛网膜下腔梗阻以及合并结核瘤时,激素的效果即不显著。
激素剂量要适中,强的松(prednisone)或强的松龙(prednisolone)1.5~2mg/(kg?d),最大量不超过45mg/d;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比强的松强5倍,故剂量为其1/5;氢化可的松(hydrocortisone)在急性期可静滴1疗程1~2周,剂量5mg/(kg?d);于激素减量过程中可配合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为每天12.5~25U肌内注射。激素于用药4~6周后缓慢减量,根据病情在2~3个月内减完。
在已有脑脊液循环梗阻或有发生梗阻趋势之患儿,可鞘内注射激素,但对制剂种类、注入剂量及必要的稀释等问题要特别谨慎。
晚期脑积水考虑脑室-腹腔分流等手术。药物治疗一般需时9~12个月,直至CSF检查结果完全正常才能认为临床治愈,此后仍可继续口服异烟肼数月以防复发。对药物治疗反应良好或属轻症患者,疗程时间可减至6个月,对重症或有抗药性的患者,疗程延长至18~24个月。
4.对颅内压增高者应用20%甘露醇静脉快速滴注或速尿静脉推注。脑积水的治疗在小儿结脑抗菌药物治疗中,脑积水的控制常为治疗中首要问题。在病程的1~2周即可从临床上诊断出脑积水,可经CT检查、侧脑室穿刺及引流证实。北京儿童医院病理证实的85例结脑合并脑积水中,13%病程短于2周。根据我们400余例侧脑室穿刺及引流的经验认识到及早控制脑积水非常重要。
对脑积水的治疗除常规使用激素外,可采取以下措施:
(1)侧脑室引流:适用于急性脑积水用其他降颅压措施无效,或疑有脑疝形成时。持续引流时间1~3周,一般作1~2次即可控制,引流量每天可达50~200ml。引流时应注意固定好侧脑室穿刺针,以免损伤脑组织,并经常观察脑脊液压力,防止压力过低引起脑出血。特别注意防止继发感染。对慢性进行性脑积水只可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而难于根本解决问题。
(2)高渗液的应用:其作用原理为当静脉快速滴入高渗液后,由于血与脑脊液之间渗透压之差而产生降颅压作用。适用于抢救脑疝患儿有严重脑水肿者,以及3岁以上患儿使用侧脑室引流有一定困难者。常用的高渗液有30%尿素、20%甘露醇、25%山梨醇、50%葡萄糖或尿素和甘露醇混合液。剂量为1~1.5g/(kg?次),于30min内快速静脉注入,必要时可2~3次/d。此外,亦可应用50%甘油糖浆口服,1~1.5g/(kg?次),1天可服3~4次,但效果较差。
(3)醋氮酰胺:为碳酸酐酶抑制剂,可能由于抑制脑室脉络丛中碳酸酐酶之作用,从而使脑脊液生成减少,降低颅压。作用较慢。剂量为20~40mg/(kg?d),分2~3次口服,疗程宜长,可数周至半年。配合侧脑室引流或高渗液静点治疗之前后应用,以弥补二者不能长期应用之不足。对慢性脑积水其他降压措施不易坚持时,更为适用。其副作用在较小婴儿可发生代谢性酸中毒,必要时可同时服用碳酸氢钠以资预防。少见的副作用有血尿伴腹痛,停药后很快恢复,最严重的副作用是无尿及急性肾功能衰竭,亦属少见,但要引起注意。
(4)分流手术:如果由于脑底脑膜粘连梗阻致发生梗阻性脑积水时,以上疗法均难以奏效,长期应用侧脑室引流只起到对症治疗的作用,而且难以长期坚持,此时在抗结核药物治疗,炎症基本控制的情况下,可考虑采用脑室脑池分流术。我院有3例梗阻性脑积水患儿在手术后,效果尚称满意,其中1例死亡,2例存活,其中1例已存活达10余年。
5.中医疗法祖国医学认为本症久病重病后,热邪稽留、真阴耗损引起脾胃气虚,导致肝风内动、惊痫抽搐,治宜培补脾胃,滋阴平肝为主。可用加味四君子汤或六君子汤,有热加葛根、柴胡、黄芩、黄连等;有抽搐时加用镇惊药物如天麻、钩藤、全蝎、蜈蚣、僵蚕、胆星或蝉蜕等。晚期脑膜炎着重补脾滋阴、扶阳救逆,可用六君子汤加附子、肉桂。有脑积水时可用六味地黄丸加减。后遗症可采用针灸疗法。根据瘫痪及不同神经症状采用不同穴位。
6.对症治疗高热及惊厥不止时可用冬眠Ⅱ号或其他镇静药。为了改善神经系统代谢过程可用谷氨酸、复合维生素B、维生素B12及大量维生素C等。对营养不良小儿或恢复极慢者可行小量(25~50ml)多次输血。有多动者可加用安坦2mg,2~3次/d,有肢体障碍,失语时,说明脑实质有病变,其中大部分为脑血管病变,早期应用血管扩张药物似有一定帮助。
7.随访观察患儿在抗结核药物治疗结束后,必须密切随访观察。复发病例全部发生在停药后4年内,绝大多数在2~3年内。因此建议停药后随访观察至少3年,最好5年。凡临床症状消失,脑脊液正常,疗程结束后2年无复发者,可认为治愈,但仍应继续观察,直到停止治疗后5年。
预后:早期得到确诊并系统治疗者预后良好,延误治疗或治疗不系统,常导致严重后遗症如肢体瘫痪、抽搐及脑积水等症状。
北京儿童医院1964~1972年共出院979例结脑,其中死亡138例,病死率为14.1%,影响预后的因素主要取决于以下情况:
1.原发耐药菌株感染小儿结脑的原发耐药已成为临床治疗上的难题,严重影响了结脑的预后,增加了病死率。根据北京儿童医院观察1963~1967年阶段的结脑病死率原发耐药菌较敏感菌所致者高14倍左右,1973~1977年由于应用了利福平等于耐药患儿,病死率有所下降,但原发耐药菌较敏感菌感染的病死率仍高7倍。
2.治疗早晚治疗越晚病死率越高,979例患儿中,早期病例无死亡,中期患儿病死率3.3%,晚期患儿病死率24.9%。
3.年龄患儿年龄越小,脑膜炎发展越快,越严重,因此病死率也越高。同样严重程度,3岁以下婴幼儿较3岁以上者预后为差。
4.病型脑实质受损严重者预后差,浆液型病死率为零;脑底脑膜炎型为6.4%;脑膜脑炎型为21.5%,占所有死亡病例的78.2%。
5.有无合并脑积水这也与病期早晚有关,合并脑积水患儿比未合并脑积水者病死率远远为高,各占20%和3.9%,有些患儿可在治疗过程中抗结核药物尚未完全发挥作用就死于脑疝。
6.初治或复治复治病例包括复发或恶化者,预后较差。
7.治疗方法在剂量不足及方法不当时,预后原应较好的早期、中期患儿病程可变为迁延或慢性,发生蛛网膜下腔广泛粘连以致脑脊液循环梗阻,出现脑积水或脊髓障碍,或病程迁延出现脑血管病变和脑梗死,造成不可逆病变,导致后遗症或终至死亡。结脑治愈后复发率一般为5%~10%。
预防:主要原则是增强体质,注意预防呼吸道传染;加强对结核病患者的管理与治疗;新生儿及儿童按要求积极实施计划免疫接种;早期综合治疗,减轻并发症和后遗症。
预防结脑最基本的办法是防止小儿受到结核感染,有效措施如下:
1.必须做好BCG初种及复种工作经验证明,有效的BCG接种可防止或减少结脑的发生。根据临床观察,结脑患儿多为未接种过BCG者,少数患儿虽出生时接种过,但未定期复种。因此新生儿接种BCG及以后的复种工作,实不容忽视。
2.早期发现并积极治疗传染源早期发现成人结核病患者,尤其在和小儿密切接触的人员中如父母、托儿所的保育员及幼儿园和小学里的教师,做好防痨工作,加强成人结核的管理和治疗。
3.提高小儿机体抵抗力正确的喂养,合理的生活制度和坚持计划免疫以提高身体抵抗力和减少急性传染病。
4.早期发现及彻底治疗小儿原发性结核病早期及彻底治愈小儿原发性结核病,可大大减少结脑的发生,应用INH进行化学预防对防止结脑有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