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
结肠阿米巴

结肠阿米巴病(amoeba coli)是由溶组织阿米巴原虫侵入结肠肠壁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炎性病变。主要病变部位为结肠,最多发生于盲肠,其次为升结肠、直肠、乙状结肠、阑尾、回肠或其他部位的肠道。严重者大肠全部及小肠下段均可受累。

病因 症状 预防 治疗

溶组织阿米巴(Amoeba histolytica)为人体惟一致病性阿米巴,在人体组织及粪便中有大滋养体、小滋养体和包囊3 种形态。滋养体在体外抵抗力薄弱,易死亡,包囊对外界抵抗力强。
1.滋养体 大滋养体大小20~40μm,依靠伪足作一定方向移动,见于急性期患者的粪便或肠壁组织中,吞噬组织和红细胞,故又称组织型滋养体;小滋养体大小6~20μm,伪足少,以宿主肠液、细菌、真菌为食,不吞噬红细胞,亦称肠腔型滋养体。当宿主抵抗力下降,则分泌溶组织酶,加之自身运动而侵入肠黏膜下层,变成大滋养体;当肠腔条件改变不利于其活动时变为包囊前期,再变成包囊。滋养体在传播上则无重要意义。
2.包囊 多见于隐性感染者及慢性患者粪便中,呈圆形,大小5~20μm,成熟包囊具有4 个核,是溶组织阿米巴的感染型,具有传染性。包囊对外界抵抗力较强,在粪便中存活至少2 周,水中5 周,冰箱中2 个月,对化学消毒剂抵抗力较强,能耐受0.2%高锰酸钾数天,普通饮水消毒的氯浓度对其无杀灭作用,但对高热(50℃)和干燥很敏感。
阿米巴的致病是虫体和宿主相互作用,并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溶组织阿米巴的侵袭力主要表现在对宿主组织的溶解性破坏作用。过去已证明阿米巴具有多种蛋白水解酶的活性,但一直未能分离成功。1970 年代初期,实验证明滋养体对宿主细胞的破坏作用具有接触溶解(contact lysis)的特点,从阿米巴活体中提取有水解明胶、酪蛋白、纤维蛋白、血红蛋白等物的酶。实验与电镜观察表明,滋养体不仅能吞噬红细胞,还能触杀白细胞。近年研究表明,阿米巴的毒力有遗传性,但毒力强度随虫株而异。由于热带地区阿米巴虫株长期适应组织内寄生,故具有较强的毒力,发病率高;而寒带、温带地区虫株毒力较弱,带虫者较多。毒力的出现与肠腔内伴随的细菌有着互相关系,具有促成致病的协同作用,很可能因细菌能提供阿米巴增殖与活动的理化条件,同时细菌还可能削弱宿主的全身或局部抵抗力,甚至直接损害肠黏膜,为阿米巴侵入组织提供可乘之机。溶组织阿米巴的培养需有细菌存在,呈共生现象。目前无共生培养已获成功,为纯抗原制备及深入研究溶组织阿米巴提供了条件。此外,宿主的免疫状况对阿米巴能否侵入组织也起重要作用,痢疾阿米巴必须突破宿主的防御屏障,才能侵入组织繁殖,临床和实验资料都表明,因营养不良、感染、肠功能紊乱、黏膜损伤等因素使宿主全身或局部免疫功能低下,均有利于阿米巴对组织的侵袭。在低营养标准的人群中,阿米巴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平衡饮食者,且不易被药物控制;伤寒、血吸虫、结核等肠道或全身感染的患者易罹患阿米巴病,得病后也不易治愈。
阿米巴包囊进入消化道后,在小肠下段被胰蛋白酶等消化液消化,虫体脱囊逸出,并反复分裂形成小滋养体,寄居于缺氧的回盲肠、结肠等部位,健康宿主中小滋养体随粪便下移,至乙状结肠以下则变为包囊排出体外,并不致病。在适宜条件下,如机体胃肠功能降低或局部肠黏膜有损伤时,滋养体释放溶酶体酶、玻璃酸酶、蛋白水解酶,并依靠其伪足的机械活动,侵入肠黏膜及黏膜下层,大量繁殖,破坏组织形成小脓肿及潜行(烧杯状)溃疡,造成广泛组织破坏可深达肌层,大滋养体随坏死物质和血液由肠道排出,呈现痢疾样症状。在慢性病变中,黏膜上皮增生,溃疡底部形成肉芽组织,溃疡周围见纤维组织增生肥大,形成肠阿米巴病。病程较长者,可导致肠壁肥厚、肠腔狭窄。肠道滋养体亦可直接蔓延至周围组织,形成直肠阴道瘘或皮肤与黏膜溃疡等各种病变,个别病例可造成肠出血、肠穿孔或者并发腹膜炎、阑尾炎。

结肠阿米巴病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一般起病较慢,中毒症状较轻,容易反复发作,肠道症状或痢疾样腹泻轻重不等。
1.急性阿米巴肠病
(1)无症状型:大多数阿米巴患者为此型,粪便内可查到包囊,但无症状,偶可侵袭肠黏膜组织而造成病变。
(2)普通型:发病较为缓慢,一般中毒症状较轻,每天腹泻1~4 次,粪便恶臭,呈稀便或暗红色果酱样,有黏液和脓血。病情较重者每天大便数十次并有里急后重感,常伴有胀气和腹部绞痛。体检可发现此型患者多有肝肿大和腹部压痛。
(3)暴发型:见于水源性传播引起的暴发性流行,本型多发于虚弱或免疫功能低下者。起病突然,高热达40~41℃,中毒症状明显,极度衰竭,腹部疼痛,解大量血性稀便,可伴里急后重感,易并发肠出血、肠穿孔。粪便镜检可见大量阿米巴滋养体。
2.慢性阿米巴肠病:本型多因普通型治疗不彻底延续而成,患者可出现腹泻与便秘交替伴腹部不适。症状可持续或间歇出现,间歇期可达数周、数月或数年,疲劳、着凉和饮食不当可诱发。反复发作可能引起溃疡性结肠炎。
本病的治疗原则是:选用有效药物,根治肠道内阿米巴;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预防并发症,尤其是腹膜炎的发生。
1.一般治疗 包括增强体质、减轻症状、补充体液和纠正电解质紊乱等。
2.病原治疗 病原治疗大多需要抗组织内与抗肠腔内阿米巴药联合使用,在严重流行区,可间歇性集体服用甲硝唑或二氯尼特(二氯散糠酸酯)。
(1)抗组织内阿米巴药:包括甲硝唑、替硝唑、去氢依米丁等。首选甲硝唑,1.0~1.2g/d,分3 次餐后服,连服5~10 天;儿童50mg/(kg・d),分3 次服,连服7 天。副作用以胃肠道反应为主,早孕及哺乳期妇女忌用。另外,服该药前后不能饮酒,否则可发生戒酒硫样反应(颜面潮红、脉搏加快、呼吸困难、斑疹、呕吐,继之面色苍白,低血压,严重者发生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替硝唑剂量成人1~2g/d,儿童30~40mg/(kg・d),晨间顿服,连服5 天,该药吸收快,半衰期长,副作用小。
(2)抗肠腔内阿米巴药:四环素对肠腔肠壁滋养体有效,剂量为500mg,4次/d,连服5 天。卤化羟基喹啉类口服效果好,因为肠腔内浓度高,对轻型及无症状排包囊者有效,这类药物包括喹碘方,剂量为500mg,3 次/d,连服10 天,可加用1%溶液100~150ml 保留灌肠;双碘羟基喹啉剂量为600mg,3 次/d,连服15~20 天,该类药物主要副作用为腹泻,偶见恶心、呕吐、腹部不适,对碘过敏者和有甲状腺疾病者忌用。二氯尼特为新合成的抗阿米巴药物,剂量为500mg,3 次/d,连服10 天。
暴发性阿米巴肠病用甲硝唑或依米丁(吐根碱),再加用广谱抗生素(四环素);慢性阿米巴痢疾用甲硝唑或替硝唑1 或2 个疗程,仍未治愈者,可采用其他作用于肠内原虫的药物,如喹碘方等治疗。
(3)对症治疗:高热者退热,呼吸衰竭者用中枢性呼吸兴奋剂,如尼可刹米等,同时纠正水及电解质紊乱;肠出血或休克发生时及时输血并加用血管活性药物;有细菌混合感染时,选用适当抗生素治疗等。
3.并发症治疗
(1)肠穿孔治疗:发生肠穿孔者时应立即手术探查。小穿孔可予以缝合修补,同时置腹腔引流;多发穿孔或穿孔大,肠壁有大片坏死,估计修补困难时,应考虑作局部结肠切除。吻合有困难时作两断端造口或将穿孔肠段外置,以后再做二期肠吻合手术。病人情况危急,穿孔肠段切除或外置均有困难时,可仅做近侧肠管端式或襻式造口,对穿孔坏死部位置管引流。术后积极治疗阿米巴病及腹膜炎。这类患者术后预后多不良,病死率较高。
(2)结肠阿米巴肉芽肿:经药物治疗无效,则需进行手术治疗,其方法是切除肉芽肿肠段,作肠吻合术。
(3)阿米巴病阑尾炎:术前很难确诊,一般在手术中发现除阑尾病变外,盲肠壁也增厚,应考虑到结肠阿米巴病的可能,需进行药物治疗。如阑尾切除术后残端愈合不良,形成脓肿,或引流后形成瘘时,应取引流物送病理检查,找到阿米巴原虫即可明确诊断,再用药物治疗后可能会使其愈合。
预后: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预防: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