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
坏死性龈口炎

由梭状杆菌和奋森螺旋体混合感染引起的急性坏死性溃疡性口腔病变。未及时治疗重症病例可导致患者死亡。

病因 症状 预防 治疗

主要致病菌为梭形杆菌和奋森螺旋体,这些细菌是口腔固有的,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当机体代谢障碍、免疫功能低下、抵抗力下降或营养不良时,或口腔不卫生时,则细菌大量繁殖而致病,引起急性坏死性溃疡性口腔病变。

引起急性坏死性溃疡性口腔病变,本病为急性感染性炎症,本病多见于18~30岁的年轻人。牙龈边缘及龈乳头顶端出现坏死,下前牙唇侧多见。牙龈边缘呈“虫蚀状”,牙龈乳头消失变平如“刀削状”。在坏死组织表面可有灰白色的假膜形成,容易擦去,擦去后可见出血的创面。唇、颊、舌、腭、咽、口底等处黏膜均可受累,形成不规则形状的坏死性深溃疡,上覆灰黄或灰黑色假膜,周围黏膜有明显的充血水肿,触之易出血。疼痛明显,常伴有流涎、发热、头痛、淋巴结肿等症状。
急性期未及时治疗,坏死就会向邻近的口腔黏膜及深层组织蔓延,在全身抵抗力急剧下降,同时合并产气荚膜杆菌感染时,还可造成面颊的洞穿性缺损,称为走马疳或面颊坏疽。大量的毒性产物可导致患者的死亡。急性期治疗不彻底或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还可转变为慢性。牙龈乳头破坏严重,牙龈失去正常外形,龈缘呈反波浪形。严重者可造成牙槽骨吸收,牙周袋形成。
发病急骤,症状显著,有发热、全身不适以及颌下淋巴结肿大。溃疡好发于牙龈和颊黏膜,形态不定,大小多在1cm左右,表浅,披以污秽的、灰白色苔膜,擦去此苔膜时,出现溢血的溃疡面,但不久又再被覆以同样的苔膜,周围黏膜有明显充血水肿,触痛明显,并有特别强烈的坏死组织臭味。此病确诊的依据为特殊性口臭,苔膜与小溃疡,涂片中找到大量梭形杆菌与奋森螺旋体。
原则是去除病因,控制感染、消除炎症,防止病损蔓延和促进组织恢复。全身抗感染治疗可给予抗生素如青霉素、红霉素及交沙霉素等。局部消炎可用3%过氧化氢清洗坏死组织,然后用2%甲紫液或2%碘甘油或2%金霉素甘油涂患处。饮食上应给予高维生素、高蛋白饮食,必要时输液以补充液体和电解质。另外,由于本病具有传染性,应做好器具的清洁消毒工作,防止交叉感染。也可口含青霉素剂,进食前后冲洗含漱,饭后涂药,有大块牙石时应小心除去,氧化剂治疗效果良好。
特别是过氧化氢酸性较强,刺激黏膜增加病儿痛苦。洗净黏膜病损以后,再局部涂药。一般以涂复方甲紫(1%龙胆紫与1%吖啶黄各半混合液)效果为佳。2.5%金霉素鱼肝油可促黏膜上皮生长。此外,甲紫(龙胆紫)、锡类散、冰硼散、冰硼油等均可用,但由于流涎较多,散剂不易附着病损表面。急性期过后,积极治疗原有的慢性炎症。对于慢性患者已造成的牙龈缺损则采用牙龈成形术及牙龈翻瓣术矫治之。
预后:一般病症经及时治疗预后良好,重症延迟治疗可致死亡。遗留牙龈残损等须进一步口腔治疗。
预防:合理喂养,增强体质,养成口腔卫生的好习惯,对于体弱儿、久病儿,特别在牙齿萌出期间,更要加强口腔护理,及时更换新的牙刷、牙具等,以有效防止本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