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的病因与其它恶性淋巴瘤一样,尚不清楚,目前的研究提示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与病毒感染有关。患者血清中EB病毒抗体效价增高,用PCR技术在50%的患者病变组织中查出EB病毒DNA,原位分子杂交方法也证明R-S细胞中有EB病毒DNA,均表明霍奇金病的发病可能与EB病毒感染有关。
(2)与霍奇金病患者密切接触者发病率高,表明存在一种传染因素。
(3)原子弹爆炸区比非爆炸影响区高4倍,可能与核辐射有关。
(4)与T细胞免疫缺陷有关。依据如下:①本病早期先发生于淋巴结T区,部分好发于胸腺。②患者血中T细胞数目减少,细胞免疫功能低下。③患者的迟发性过敏反应消失。
本病常见于男性,男女之比,欧美为1.5:1,我国则为2.65:1,发病年龄的第一个高峰在15~34岁之间,第二高峰在50岁以后,但我国未见此双峰特点。病变大都原发于淋巴结,5%~9%的病例原发于淋巴结以外的部位,如实质性器官及皮肤。淋巴结受累的部位依次是:颈部及锁骨上淋巴结(60%)、腋下淋巴结(20%)、腹股沟淋巴结(15%)、脾(10%)及肝(7%)。通常表现为周围淋巴结无痛性肿大,少数病人饮酒后可有肿大淋巴结疼痛感。根据1971年美国AnnArbor会议的分期,可将本病分为:①I期,病变仅累及单一区域的淋巴结;IE期,病变仅侵犯淋巴结以外的单一器官。②Ⅱ期,病变累及横膈同侧二个以上区域淋巴结;ⅡE期,病变局限性侵犯淋巴结以外器官及横膈同侧一个以上区域的淋巴结。③Ⅲ期,侵犯横膈两侧淋巴结;ⅢE期,有结外淋巴结受累,ⅢS有脾脏受累(ⅢES表示结外器官及脾脏均受累)。④Ⅳ期,侵犯多处淋巴结及结外的器官,如肺、肝和骨髓。
皮肤损害可为特异性及非特异性两种。首先表现为结节和斑块,可发生溃疡,皮下结节罕见,这类皮损大多由血源性播散形成,故常见于晚期患者,如属淋巴结阻塞而引起的逆行性播散,或直接蔓延而发生,则仍属早期表现,少数病人可能由于其它部位的病变尚未发现,因此首先表现出皮肤损害。非特异性皮损较多见,发生于30%~50%的患者,常为表皮剥蚀、红斑、苔藓样变、痒疹样、结节性红斑、毛囊粘蛋白病、荨麻疹样及鱼鳞病样损害,偶见红皮病。由于患者的细胞免疫力低,故常见带状疱疹。
此外,本病尚可合并类似中毒性红斑的皮疹、钱币状湿疹改变,也可有类似于阿狄森病的全身及局部色素沉着。本病的过程中尚见紫癜、瘀斑,通常合并血小板减少。
1/3的患者可有全身性表现,如发热、盗汗、体重减轻等。
X线放疗对本病局限型有效,尤其是第Ⅰ期患者用X线治疗,40%可存活15年,而第Ⅲ及第Ⅳ期患者放疗只能达到皮损表面愈合,因此应以化疗为主,常用多种药物的联合化疗。对各种非特异性皮损,可考虑对症治疗。UVB及PUVA对某些病例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