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
埃及血吸虫病

埃及血吸虫是Bilhartz于1851年在埃及开罗首先发现的。为纪念他,将血吸虫病又称为Bilharziasis。该病流行于非洲大多数国家,根据埃及古尸木乃伊发现,本病在非洲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埃及血吸虫寄生在膀胱与盆腔静脉丛,产生泌尿生殖器官病变,临床表现有终末血尿,膀胱刺激与阻塞等症状。

病因 症状 预防 治疗

雄虫长10~15mm,宽0.8~1.0mm。体表有微小结节覆盖,口吸盘与腹吸盘各一。雄在腹吸盘后两侧体表折叠,形成抱雌沟。有4~5个睾丸。雌虫细长,20mm×0.25mm。子宫内含虫卵20~100个。产卵500~3000个/d。成熟虫卵淡棕黄色,卵壳透明,尾端有一终末小棘(尾棘)为特征,从尿与粪便排出时,内含活动毛蚴。
中间宿主螺蛳各地不同。非洲为小泡螺属(bulinus),如截形小泡螺(B.truncatus),球形小泡螺(B.globosus)等。印度孟买南部为一种狭窄铁色螺(Ferrisiatenuis);葡萄牙、摩洛哥为梅提扁卷螺(planorbariusmetidjensis)。
尾蚴体部呈圆形,内有五对穿刺腺,尾蚴从螺体逸出后在水中自由流动,在水中最长可生活3天,但大多在24h以内死亡。当人与疫水接触,尾蚴脱去尾部,借穿刺腺分泌物的作用,从皮肤侵入。此后,童虫又侵入小静脉→右心→肺血管→肝脏,在肝内门静脉发育成长,约经20天后为性成熟成虫。雌雄虫合抱逆血流移行至肠系膜下静脉,有时停留在直肠静脉内,但大多数成虫通过痔静脉与阴部静脉至膀胱与盆腔静脉丛产卵。少数成虫也可在直肠与肠系膜下静脉内产卵。从尾蚴侵入至成虫产卵为10~12周。

潜伏期从尾蚴侵入至尿中出现虫卵为10~12周。
1.急性期在本病流行区,患者大多为重复感染,故急性期症状少见。仅少数患者有发热、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荨麻疹常见。并有腹痛与肝、脾肿大。血象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临床表现与急性日本血吸虫病相似,但较轻。
2.慢性期早期症状为无痛性终末血尿,可持续数月或数年,而无其他症状,但以后逐渐出现尿频、尿痛等慢性膀胱炎症状,继而导致排尿困难、泌尿道阻塞、肾盂积水、逆行性细菌感染,最后引起肾衰竭。
膀胱镜检查可见膀胱壁上由大量虫卵肉芽肿形成的沙斑(sandypatches),黏膜增生性炎症与乳突状生长,以及由尿酸、草酸与磷酸盐组成的结石。在埃及,83.1%膀胱癌患者有埃及血吸虫病变,故埃及血吸虫病可能诱发癌变。该类患者年龄较轻,在40岁左右,大多为完全分化的鳞状细胞癌;转移较少见,而且出现较迟。
(1)肝肠症状:远较日本血吸虫病少而轻,出现较迟。主要是结肠与肝门脉周围由虫卵肉芽肿引起,从腹泻与痢疾患者粪便中排出虫卵。肝脾肿与肝纤维化等症状一般较轻。
(2)肺部症状:较为少见。患者诉乏力、头昏、头痛、心悸、心前区隐痛。约1/3患者劳累后发生晕厥。胸部X线检查可见肺动脉显著扩张。心电图可见P波高耸与右心室肥大。在晚期可并发右心衰竭,因本病为阻塞性肺心病,无心肌损伤,故发生较迟。根据埃及报告,临床上仅0.8%~1%患者引起肺心病。血吸虫性肺心病仅占心脏病患者总数的4%。
(3)生殖系统症状:男性患者前列腺可因虫卵沉积发生炎症,质变硬。有时从精液中可发现大量虫卵。虫卵经肠系膜静脉吻合支抵达精索静脉,可引起精索与附睾病变。由于鞘膜纤维化使阴囊淋巴管阻塞,回流不畅,可引起阴茎龟头像皮肿。女性患者生殖系统症状较不明显,可有宫颈、阴道与阴唇病变。输卵管与子宫炎较少见。
目前以采用吡喹酮治疗为主。剂量为40mg/kg体重,1天疗法,单次或分2次口服是治疗埃及血吸虫病的最适剂量。美曲膦酯(敌百虫,metrifonate)是一种有机磷制剂,具抑制胆碱酯酶作用,可使埃及血吸虫麻痹。该药价廉,易被患者接受,故在非洲仍在应用。剂量为5~15mg/kg体重,1次/2周,共给2次,口服。因疗程长,不适合于普治。
预后:早期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预防:应根据流行区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采取下列防治措施。
1.灭螺在非洲采取兴修水利建设与使用灭螺药物相结合的措施。螺蛳中间宿主密度在每年旱季在河流中死亡,大幅度降低,但仍有螺蛳潜伏在泥土空隙或荫蔽处存活,在旱季过后,重新滋生繁殖,成为传播媒介,故灭螺工作必须反复进行。
2.大规模治疗在埃及,曾采取以大量人口为对象的化学治疗(吡喹酮),对消灭本病没有取得成功,主要因为不能防止重新感染。采用吡喹酮普治40mg/kg体重一剂疗法,口服,具有疗效好,毒副作用少的优点,对社会性控制本病是有效的。
3.改善环境卫生如粪便管理,安全用水阻止人-螺间感染,不易做到,且耗费昂贵。本病的防治对策需要对流行区居民进行长期宣传教育。本病无保虫宿主。人是惟一的传染源,因此应对维持埃及血吸虫生活循环自己负责。只有在社会经济提高的基础上,群策群力,才能控制与消灭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