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
海葵刺伤

海葵约有1千种,已知能蜇人的约10余种,这种生物生活在海洋的珊瑚岛上,形似葵花或菊花,大小不一,色泽各异。目前我国沿海发现的一种橘红色纵条矶海葵,体长约2~3cm,能引起刺胞皮炎。这种海葵固着生长在水中的物体上,有时密集成群,从水面至水下10多米都能见到,它的毒性作用类似大型水母。

病因 症状 预防 治疗

海葵是一种水生动物,属于珊瑚纲。

各种海葵引起的蜇伤其严重程度、症状轻重不一,即使同一种海葵引起的刺胞皮炎症状轻重也因人而异。工人在养护海产、下海捕捞若遇上海葵,在皮肤接触部位常突然感到刺痛和烧灼感,很快出现米粒大红色风团或融合成片,风团约1h消退,留有丘疹,4~8h后出现痒感,丘疹增大成为丘疱疹或水疱,抓破后有渗液,约经2~3周脱痂留有色素沉着或形成苔藓样变。
有人从海葵的触须中分离出海葵素和海葵毒。前者可引起过敏反应,出现瘙痒及丘疹、风团。海葵毒根据海葵种类的不同,其成分和毒力亦不相同。有人从海葵浸液中发现龙虾肌碱及胡芦巴碱,还发现麻痹毒素(催眼毒素),部分类似眼睛蛇毒素,可致人呼吸麻痹死亡。1988年我国李明、秦士德报告的纵条矶海葵皮炎,尚未见有全身症状和严重反应者。
发现刺胞皮炎后要尽早治疗,以破坏海葵,控制病情的发展。胡绍清1993年报告在北戴河遇到的118例海蜇皮炎,用饱和的明矾水湿敷患处,20分钟后局部涂搽哈西奈德液,可很快破坏海葵毒素,消退临床症状。对皮损面积大、全身反应严重者(一般在蜇伤后2~4h内反应达高峰),要及时给予抗组胺药和皮质类固醇,并给予输液以加快毒素的排泄,以及对症处理。疼痛明显者用盐酸依米替丁或利多卡因局部封闭,或在伤面近心端皮下注射1%盐酸吐根碱4mL。
1、对在海上作业或养殖场工人要进行宣传教育,加强个人防护,绝不能用手直接抓取或捞取捕捞的海产物。在海上遇到海蜇浮游水面切勿用手推移。赶海时海滩上不明种类的海生物不能随便捡拾或用手触摸。夏季海水浴者要选择洁净的海水区,并在浴场架设严密的网具以防水母进入,并备有一定的急救设施。
2、一旦被海葵蜇伤后要尽快去除粘在皮肤上的触手,以防止未放射的海葵毒素进一步释放而加重病情。切勿用淡水冲洗,淡水可促使毒素放射。在现场可用毛巾、衣服、泥沙擦去粘附在皮肤上的触手或毒液,不可用手直接擦拭,可用海水冲洗。如有条件可用酒精或或碱性溶液冲洗或喷洒患处,或用10%碳酸氢钠溶液冷敷患处,这样可清除残留在皮肤上尚未放射出毒液的海葵,使触手变性失活,能明显地减轻蜇伤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