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
获得性维生素K 依赖性凝血因子异常

获得性维生素K 依赖性凝血因子异常,是由于维生素K 缺乏引起的,维生素K(VK)依赖性凝血因子和调节蛋白,包括凝血酶原,因子Ⅶ、因子Ⅸ和因子Ⅹ、蛋白C(PC)和蛋白S(PS)。这4 种凝血因子和调节蛋白的合成均需维生素K 参与,可能在肝细胞微粒体内合成。依赖 VK 的凝血因子和调节蛋白缺乏可发生在下列情况:吸收不良;肝脏疾病;口服VK 拮抗剂,如双香豆素类抗凝剂;出生后2~7 天的新生儿,尤其早产儿。
维生素K 分子的基本结构是甲萘醌,可分为自然和人工合成两大类。自然的维生素K 是一种脂溶性物质,分为VK1(叶绿醌)和VK2(甲基萘醌)。人工合成的维生素K 则为水溶性物质,有VK3(亚硫酸氢钠甲萘醌)和VK4(乙酰甲萘醌)。正常人体内的维生素K 主要来源于食物,另有一小部分是由肠道内细菌群所合成。正常人对维生素K 的需要量很少,每天约1μg/kg,婴儿每天仅需1μg。
维生素K 参与凝血因子合成的机制可能是维生素K 在肝细胞微粒体环氧化酶(Epoxidase)的作用下,使维生素K 转变为环氧叶绿醌(维生素K-2,3-环氧化物),而在微粒体还原酶的作用下又使其还原为维生素K。这种氧化还原过程,有助于凝血酶原的前体氨基酸即γ-羧基谷氨酸的合成。当维生素K 缺乏时,这种氧化还原反应过程受阻,因而影响维生素K 依赖性凝血因子的合成。

病因 症状 预防 治疗

维生素K 在食物中相当丰富,而且来源广泛,人体的需要量又很少,一般不易引起维生素K 的缺乏。下列情况下可引起维生素K 缺乏:
1.吸收不良 影响维生素K 吸收的常见原因有胆盐缺乏、肠道吸收功能减低、长期口服油类润滑剂、长期口服抗生素使肠道细菌受抑制、饮食失调等。
2.口服抗凝剂 大多数口服抗凝血剂,如双香豆素,可使环氧叶绿醌积聚,不能还原为维生素K,因而在体内抑制了维生素K 凝血因子的合成。口服抗凝剂对凝血因子的抑制程度,主要是与这些凝血因子在体内的生物半衰期有关。因子Ⅶ的半衰期约4~6h,故首先受到影响,因子Ⅸ的半衰期为16~30h,因子Ⅹ为30~34h。而凝血酶原的半衰期较长,约36~72h,一般在口服抗凝剂后5~10天才可使其降低到最低的浓度。

临床上可以有出血倾向,表现为皮肤淤点或淤斑,鼻出血、牙龈出血,但出血的程度一般较轻。在外伤和手术伤口部位可有渗血。此外,可有血尿、月经过多、胃肠道出血等。未见有深部组织血肿或关节出血。
以治疗原发病为主。对于凝血功能明显障碍而有出血症状,或在外科手术作准备时。可输注新鲜血浆或凝血酶原复合因子浓缩制剂,以补充凝血因子的不足,以暂时止血。若因双香豆素类抗凝剂过量引起出血倾向时,除停用抗凝血剂外,可用维生素K1 治疗。出血症状较轻者,可口服维生素K3 或K4,每天最大剂量不超过0.5mg/kg,以免引起溶血反应,或影响血小板的聚集。
预后:预后较好。
预防:加强营养,避免或减少服用抗凝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