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可能由于慢性肝病导致代谢紊乱(氨中毒学说),80%~90%的患者血氨升高,故认为氨中毒是本病重要发病因素。伪递质学说则认为伪递质蓄积,妨碍了正常神经递质作用,神经突触传递发生障碍引起症状。此外,还有氨基酸代谢紊乱学说、受体学说等。
1.常见诱因包括高蛋白饮食、感染、腹泻、胃肠道出血、大量放腹水、电解质紊乱、手术、过量使用利尿剂、麻醉剂及镇静剂等。约2/3的患者有慢性严重肝病史,黄疸史或原因不明的肝脾肿大,神经症状多出现于肝病后1年或数年,甚至10余年后,约15%的患者神经症状可先于肝病症状出现。
2.本病为慢性进行性病程,也可呈亚急性发展,病程一般在1年以上或持续2~3年。脑病症状表现精神症状和意识障碍。早期可见发作性意识障碍,表现倦睡或昼眠夜醒(睡眠倒错),记忆力低下、定向力障碍、神志恍惚、无欲状态、反应迟钝、构音不清及判断理解力减退,逐渐发展至昏迷。未昏迷前意识障碍可反复发生,时而清醒,时而模糊错乱。精神症状及行为异常表现无目的徘徊、重复动作和兴奋不安,思维及言语支离破碎,常有幻觉和妄想,夜间较白天重。精神症状可分为三型:①中毒谵妄型:表现急性发生兴奋骚动、表情恐怖、奔跑挣扎、幻觉及定向障碍等;②躁狂抑郁型:兴奋欣快、夸大妄想、动作及言语增多,经一段时间转变为抑郁寡欢、情绪低沉、言语动作减少和厌食等;③类精神分裂症型:出现幻觉、妄想、思维及行为紊乱、语言不连贯、哭笑无常等。
3.根据意识障碍程度分为前驱期、昏迷前期、浅昏迷及深昏迷等四期。昏迷前期及昏迷期常见扑翼样震颤,上肢平举、手指稍向外侧偏斜时,掌指关节及掌腕关节出现不自主不规则每秒6~9次似鸟翼扑击样急速微小的屈伸运动,多为双侧性,也可不对称,严重时可影响肘、肩关节及下肢。可出现肌阵挛、意向性震颤、抽搐、共济失调和手足徐动等,肌张力呈铅管样增高,可引出病理征。疾病持续数月以上可出现痴呆,最终发展为去皮质强直和昏迷等。
1.采取积极治疗措施,使病人度过肝功能衰竭期,预防消除诱因,如控制感染、防止胃肠道出血、避免大量放腹水、慎用利尿剂和镇静药等,补充热量和营养,保护肝脏,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等。口服维生素B、C,静脉滴注极化液、门冬氨酸钾镁等,保肝及支持治疗。积极防治并发症如脑水肿、肝肾综合征、肺水肿等。
2.降低血氨浓度①限制蛋白质摄入,给予低蛋白或无蛋白饮食,注意补充热量,每天不低于1500cal(1cal=4.1868J);②应用有效抗生素抑制肠道细菌繁殖,减少氨产生,新霉素1g口服,4次/d,亦可用卡那霉素等;③减少肠道氨吸收用50%硫酸镁40~60ml导泻或盐水清洁灌肠,或口服乳果糖20g,3次/d,清除肠道毒素、蛋白质及消化道出血后积血;④加强氨转换用谷氨酸钾与谷氨酸钠1∶3合剂23~46g,或精氨酸10~20g,或醋谷胺(乙酰谷氨酰胺)600~900mg,静脉滴注,1次/d;用肝用氨基酸输液(支链氨基酸)降低血氨浓度,多种氨基酸(肝安)250~500ml,静脉滴注,1次/d。
3.控制精神症状如躁狂可用氟哌啶醇,幻觉及妄想可用舒必利(sulpiride),禁用巴比妥类、吗啡类及吩噻嗪类药物。
预后:本病病程长短不一,部分患者出现精神症状数月后死亡,部分患者精神或神经症状反复发生,数年不愈。死亡原因多为肝功能衰竭。
预防:主要是针对原发性肝脏疾病的早期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