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
肝硬化性肾损害

肝炎后肝硬化、乙醇性肝硬化、胆汁性肝硬化及血吸虫病性肝硬化等均可引起肾损害。引起肾损害的肝硬化有多种原因,而门脉性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肝硬化类型,约占所有肝硬化的半数。引起门脉性肝硬化的原因很多,主要是病毒性肝炎、慢性酒精中毒、营养缺乏、肠道感染、药物或工业物中毒及慢性心功能不全等。临床上分为代偿性肝硬化和失代偿性肝硬化。代偿性肝硬化(无腹水和水肿的门脉性肝硬化)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大多正常。用氙洗脱技术研究4 名代偿性肝硬化患者中有2 名肾皮质血管收缩,1 名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给代偿性肝硬化患者饮水发现利尿反应轻度下降。给两组以同样多的钠含量食物时,肝硬化患者钠排泄率低于正常人,钠排泄的昼夜节律有改变,晚上排的钠比白天多。最大尿渗克分子浓度和自由水清除率正常,示有正常浓缩功能。大多数尿酸化功能正常。
失代偿性肝硬化(伴有腹水或水肿的门脉性肝硬化)肾功能变化和肝功能失代偿有关,许多研究指出失代偿性肝硬化中有肾脏解剖和功能的异常。肾脏的主要病变为:
1.肾小球硬化症病 医学家许多年来强调“胆汁”或“胆血症”性肾病,因肾小管细胞增大并有胆汁管型,但不一定有明显的功能联系,如存在氮质血症而无胆汁性肾病;反之,有胆汁性肾病时可无肾功能损害。其他肾小管变化有微小变性到坏死。肝硬化时有肾小球弥漫性硬化病变,称为“肝硬化性肾小球硬化”。在系膜基质中见到嗜锇性颗粒、蛋白质样物质和不规则的黑色颗粒沉着。肾小球基膜和系膜基质增厚,伴有足突融合和破坏。近端肾小管细胞中有玻璃样小滴。由于这种变化不仅见于肝硬化,其他肝病中也可见到,故改称为“肝性肾小球硬化”,现在不仅发现肾小球硬化,更多见的是肾小球肾炎,故又称为肝硬化性肾小球肾炎。
2.肾小管性酸中毒 各种病因的肝硬化均可引起肾小管性酸中毒。慢性肝病引起的肾小管酸中毒并非少见,由于肝病症状明显,忽视了肾小管酸中毒的表现,因而多数病例被漏诊。
肝病伴发肾小管性酸中毒(RTA)除肝豆状核变性和漫性活动性肝炎外,近年来发现肝硬化中亦有肾酸化尿缺陷。由于肾脏分泌H+的能力减低,血钾等阳离子大量由尿中排出,可引起明显的低血钾,如未及时补钾,可发展为肾小管坏死。肝硬化时由于近端肾小管对钠的过度吸收,转运到远端的钠减少,氢钠交换减少,故减少了氢离子的排出。在这种情况下如输以硫酸钠(或磷酸钠)或排钠利尿剂呋塞米以增加排钠,则可由于增加Na+-H+ 的交换而使尿pH 迅速降到适当的酸性范围。

病因 症状 预防 治疗

引起肝硬化的原因很多,主要是病毒性肝炎、慢性酒精中毒、营养缺乏、肠道感染、药物或工业毒物中毒及慢性心功能不全等。肝硬化时引起肾小球弥漫性硬化病变使肾脏解剖和功能发生异常。

肝硬化的临床表现可分两期,即肝功能代偿期及肝功能失代偿期,有的可长期停留在代偿期,不一定进入失代偿期。
1.肝功能代偿期 是肝硬化的早期,症状较轻。常见食欲不振、乏力、恶心呕吐、腹胀、上腹部不适或隐痛,大便正常或稀便等症状。面色萎黄,在面、颈、上胸、背部、两肩及上肢可见蜘蛛痣或毛细血管扩张。有肝掌、肝脏轻度肿大、表面光滑、质地偏硬、可有轻度压痛,脾脏轻度至中度肿大,肝功能检查在正常范围或轻度异常。
2.肝功能失代偿期 出现肝功能减退的临床表现,如消瘦、乏力、不规则低热,面色黝黑灰暗、色素沉着及贫血。有各种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稀便、腹胀等症状及鼻、齿龈、胃肠道等出血及紫癜。轻度至中度黄疸,男性病人有性欲减退、睾丸萎缩、毛发脱落、乳房发育;女性患者有闭经、不孕。同时有门脉高压的表现,脾大,伴有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减少,食管下段和胃底静脉曲张,常因破裂出现呕血、黑便及休克,腹壁和脐周静脉曲张,痔核形成破裂时引起便血。腹水是肝硬化最突出的表现。
肝脏大小不一,一般是先大后小,质地较硬,呈结节状,有时有压痛。约半数以上病人血清胆红素含量轻度增高,总胆固醇特别是胆固醇常低于正常,清蛋白降低,球蛋白增高,清蛋白/球蛋白比例降低或倒置,蛋白质电泳中γ-球蛋白显著升高,硫酸锌浊度试验多呈阳性,BSP 滞留常超过10%,SGPT 显著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血免疫球蛋白IgG、IgA、IgM 均增加,以IgG 为最显著。HBsAg可呈阳性反应,部分患者血清自身抗体反应阳性。
3.肝硬化继发肾损害时患者可发生肝硬化性肾小球肾炎和肾小管酸中毒,早期患者往往无明显临床症状,仅有少量蛋白尿。肝硬化继发IgA 肾病患者肾功能恶化转为缓慢,呈良性过程。部分病人有系膜细胞、内皮细胞和(或)上皮细胞增殖,伴有系膜区及内皮下免疫复合物沉积,这些病人常有蛋白尿及血尿,也可出现水肿、高血压及肾功能减退。
肝硬化继发肾小管酸中毒的临床表现与非肝病者相似。绝大多数为不完全性远端肾小管酸中毒,少数病人有多尿、多饮、夜尿、尿浓缩不良及低血钾、肌无力等表现。病人多有严重肝病症状和体征,同时也有持续性碱性尿、高钙尿、低枸橼酸尿,可合并尿路结石及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肝病性肾小管酸中毒时除肾脏排泌H+ 的能力减低外,还常伴有明显的低钾血症。此外,由于肾脏排泄氨的能力降低,故可诱发或加重肝性脑病。
1.肝硬化患者的治疗 注意休息,晚期应以卧床休息为主,给予营养丰富的饮食。各种保肝药物及针对腹水进行治疗,对门脉高压症作脾肾静脉吻合术等,脾肿大有脾功能亢进者可作脾切除术。
2.肝硬化伴有肾小球损害治疗 本病无特殊治疗。由于本病由病毒性肝炎、肝硬化、HBsAg 携带者转化而来,主要是针对肝病本身的治疗。应注意保护肝脏,避免有害刺激,防止肝功能进一步损害。肾炎的治疗可参照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但肝功能损害时忌用激素和细胞毒药物。
肝病性不完全性肾小管酸中毒时,如无低血钾及代谢性酸中毒时可不治疗。但这些病人使用利尿剂或静脉滴注葡萄糖过程中易诱发低钾血症,治疗中应引起注意。皮质激素治疗可使部分病人好转。主要针对以下几方面进行合理治疗:
(1)针对病因,保肝治疗:给适量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保证能量供应,给予多种维生素,特别是B 族维生素,应注意微量元素的补充。
(2)肾上腺皮质激素:以泼尼松龙为首选。可合并使用小剂量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或环磷酰胺。
(3)纠酸补钾:纠酸用枸橼酸钠合剂(枸橼酸140g、枸橼酸钠98g,加水至1000ml),每次口服20~30ml,3 次/d。若低钾明显者可加入枸橼酸钾98g 于上述枸橼酸钠合剂中,或口服10%枸橼酸钾溶液10~20ml,3 次/d。
(4)治疗骨病:可补充钙剂,常用碳酸钙1g,3 次/d 口服,亦可应用乳酸钙或葡萄糖酸钙,但忌用氯化钙以免增加酸中毒。同时可用维生素D 20 万~60 万U/d 口服或肌注。严重者可应用骨化三醇(罗钙全)0.25~0.5μg/d 口服。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测血钙,以调整剂量或减少维持量。并应用丙酸睾酮25mg,每天或隔天肌注,或苯丙酸诺龙25mg,每周1~2 次肌注,但要视肝功能情况而定。
预后:凡肝脏损害较轻,治疗后能迅速改善者;腹水和氮质血症持续时间较短,且没有作腹腔穿刺放液者;能维持正常血压者;能找出引起肾衰竭的诱因并及时纠正者均预后较好。凡出现少尿,每天尿量少于300ml,明显氮质血症,深昏迷及低血压等终末期变化者;血清钠高于125mmol/L;尿钠排出量低于5mmol/L 者;以及出现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感染及高血钾等并发症者均预后极差。若肝肾综合征一旦发生,预后不良,病死率极高。氮质血症发生后平均寿命少于6 周,死亡原因主要为肝脏并发症而非肾脏病变,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肝性脑病和胃肠道出血。
预防:肝硬化伴有肾小球损害无特殊治疗,但大都可以找到较明确的诱发因素,因此,去除诱因,对预防肾小球损害的发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本病是由肝硬化转化而来,应主要针对肝病本身进行治疗。应注意保护肝脏,避免有害刺激,防止肝功能进一步损害以预防对肾脏的进行性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