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液积聚在一侧或两侧的膈肌下、横结肠及其系膜的间隙内。
膈下脓肿一旦形成,可出现明显的全身及局部症状。
①全身症状:发热,初为弛张热。脓肿形成以后持续高热.也可为中等程度的持续发热。脉率增快,舌苔厚腻。逐渐出现乏力、衰弱、盗汗、厌食、消瘦、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
②局部症状:脓肿部位可有持续钝痛.深呼吸时加重。疼痛常位于近中线的肋缘下或剑突下。脓肿位于肝下靠后方可有肾区痛.有时可牵涉到肩、颈部。脓肿刺激膈肌可引起呃逆。膈下感染可通过淋巴引起胸膜、肺反应,出现胸水,咳嗽、胸痛。脓肿穿破到胸腔发生脓胸。近年由于大量应用抗生素,局部症状多不典型。严重时出现局部皮肤凹陷性水肿.皮肤温度升高。患侧胸部下方呼吸音减弱或消失。右膈下脓肿可使肝浊音界扩大。约有10%-25%的脓腔内含有气体。
【治疗】
1.诊断未确定前,严密观察,给予有效抗菌药物,加强营养支持,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必要时输新鲜血。
2.诊断明确后,可先试行B超定位或在其引导下行穿刺置管引流术,效果更确切。如经上述治疗无效时,应行切开引流术,脓液作涂片检查、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肝上及后方脓肿,可经侧后方切除一段第12肋骨进入脓腔;肝下前方脓肿,作肋缘下切口。术中应防止腹腔或胸腔被污染。
【术后处理】
1.行经皮穿刺置管脓腔引流术者,除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外,可用生理盐水或加适当抗生素的溶液作反复冲洗,以促进脓液引流和脓腔早期愈合。
2.继续加强营养支持,维护水、电解质平衡。
3.视病原菌药敏测定结果,调整有效抗菌药物,继续行抗感染治疗。
【护理】
1.按外科一般护理常规。
2.保持引流通畅,注意引流液的性状并记录引流量,防止引流物脱出。
3.伤口敷料被脓液浸透后,应及时更换。
【治愈标准及随访】
脓腔和症状消失,切口愈合即可出院。出院后3、6、12个月,来院或在就近医院检查有无脓肿复发、窦道、或瘘管形成。
无特殊预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