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
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低骨量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质脆性增加和易于骨折的全身性骨代谢性疾病。本病常见于老年人,但各年龄时期均可发病。骨质疏松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系指不伴引起本病的其他疾患;继发性骨质疏松则是由于各种全身性或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引起的骨组织量减少。此外,按发生部位亦可分为局限性或泛发性骨质疏松。
1.原发性骨质疏松又可分为幼年型骨质疏松、成年型骨质疏松、绝经期骨质疏松及老年性骨质疏松等数种。
2.继发性骨质疏松
(1)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皮质醇增多症、甲亢、甲旁亢、肢端肥大症、性腺功能减退症、糖尿病、痛风等。
(2)营养不良性疾病:热卡-蛋白质营养不良症、维生素(A,B,C,D等)缺乏症、慢性酒精中毒、长期吸烟、妊娠与哺乳、吸收不良综合征、胃肠切除术后等。
(3)遗传性疾病:成骨不全、高半胱氨酸尿症等。
(4)药物性:糖皮质类固醇激素,抗癫痫药物、抗肿瘤药物、肝素等。
(5)结缔组织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和多发性肌炎等。
(6)肿瘤:多发性骨髓瘤、肥大细胞病、白血病、骨肿瘤等。
(7)全身性疾病:尿毒症、慢性肾炎、肝硬化、慢性心衰等。
(8)废用性:长期卧床、截瘫、骨折、外伤性肌萎缩、肌营养不良综合征、太空飞行等。WHO规定的骨质疏松症定义,包括4条:骨质量减少(量),骨维结构损害(质),骨脆性增加和易于骨折(其共同结果)。

病因 症状 预防 治疗

原发性骨质疏松的病因未明,可能与下列1种或数种因素有关。
1.内分泌功能失常
(1)性激素缺乏:雌激素和(或)雄激素缺乏与比例失调,导致:①蛋白质合成减少,骨基质生成不足;②成骨细胞功能下降;③PTH对骨作用的敏感性增加;④糖皮质激素对骨作用强度相对增高;⑤肠钙吸收和肾小管钙重吸收降低,绝经期、老年性和卵巢早衰等引起的骨质疏松都可能与此有关,雌激素缺乏可能是绝经期骨质疏松的主要原因。
(2)PTH分泌增多:一些原发性骨质疏松(骨高转换率性骨质疏松)者的血PTH轻度增高,这在老年性肾功能减退和糖耐量异常的病人中较明显;加上性激素缺乏、PTH与性激素比例失常等原因,可导致骨质疏松。
(3)降钙素(CT)缺乏:绝经期后CT水平降低,可能因抑制骨吸收因素减弱而促成骨质疏松的发生。
(4)其他激素的作用:一些资料表明,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存在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生长激素、生活因子(尤其是生长介素C)、胃泌素的分泌异常,但其病因意义并未阐明。
成骨细胞(OB)与破骨细胞(OC)组成骨重建单位。在健康成人破骨与成骨过程保持平衡,这有赖于OB与OC彼此之间有良好的互相调节。
破骨细胞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谱系的细胞,在维持骨重建平衡及体内钙平衡中起关键作用。OC的活化和受抑制又受OB及其他因素所调节。骨的基质细胞,成骨细胞和活性T淋巴细胞对OC的活化起支持作用,被称为“支持细咆”(SC/OB)。
①“支持细胞”分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刺激多能单核细胞/巨噬细胞谱系发育为OC前体。②“支持细胞”分泌的RANKL[细胞核因子-κB(NF-κ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又称护骨素配基(OPGL),OC分化因子]与OC膜上的RANK[(NF-κB)受体活化因子]结合,将信号传入破骨细胞前体,使OC分化成熟。③“支持细胞”又分泌OPG(护骨素,osteoprotection),与OPGL争夺RANK的结合,从而抑制OC的分化成熟。
各种上游激素[如PTH,17β-E2,糖皮质激素,l,25(OH)2D3,PGE2等]或细胞因子(如TGF-β,IL-1,IL-11,IL-17及TNF等)作用于SC/OB的受体,刺激或抑制SC/OB表达RANKL或0PG,从而调节OC的活性。如OC持续地过于活跃则发生骨质疏松。
2.营养障碍由于各种原因,老年人、青春发育期及妊娠哺乳期可发生营养障碍。蛋白质供给不足可能引起骨生成障碍,但摄入过多的蛋白质亦使尿钙排出增加,导致钙负平衡。钙的摄入不足与骨质疏松的关系密切,低钙饮食可能通过继发性PTH分泌增多导致骨吸收加速。饮酒使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尿钙增加,肠钙吸收减少;长期饮酒者性腺功能减退,如并发肝硬化还将影响25-(OH)D3的生成;故酒精中毒性骨质疏松的病因是多方面的综合作用的后果。老年人的活动减少、日照缺乏、胃肠吸收功能和肾小管重吸收能力逐年减退等因素,均可能与骨质疏松的形成有一定关系。
3.遗传因素身材、肥瘦、肌肉发达程度和胃肠功能均与遗传有关。白种人(亚洲人亦近似白种人)易发生骨质疏松,而南非班图人、黑人不易发生骨质疏松,瘦长身材者骨质疏松发生率比矮胖者高得多。
4.免疫因素破骨细胞来源于大单核细胞,有潜在免疫功能。免疫功能紊乱时通过各种途径加速骨吸收,延缓骨生长,导致骨质疏松。
5.骨骼重量与骨密度(BMC)峰值的水平男女均匀在30岁达到BMC峰值,峰值BMC是成年以后MBC逐年下降的超始值。资料表明,峰值BMC高者在进入绝经期或老年期后不易发生骨质疏松,而峰值MBC较低者可迅速到达“临界危险值”,这在女性更为突出。

无并发症的骨质疏松症本身,并无疼痛等症状,也无畸形等体征。早期发现本病依靠骨密度检查。椎体X线平片异常迟于骨密度提示,但是早于症状体征的提示。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椎体压缩骨折,也可因咳嗽、打喷嚏、轻微外伤等诱发椎体骨折。新鲜椎体骨折的数周内,出现局部疼痛,体征出现叩击痛。多个椎体压缩者,出现驼背(罗锅),身高变矮。非椎体骨折时,疼痛和畸形表现更加严重。
1.应尽早着手治疗理由是完全和部分消失的骨单位(皮质骨的直径0.2mm的柱形骨单位和骨小梁)不能再生,但是变细的骨单位,经过治疗可以恢复原状。因此,逆转已经消失的骨单位(形成骨质疏松症)是不可能的,而早期干预能够预防大多数人的骨质疏松症。女性的围绝经期(45岁)就应该开始治疗。男性往往可以迟10年。
2.不应该忽略存在特定病因的治疗,尤其不应该忽略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重叠存在。
3.缓解疼痛的治疗措施应合理选择椎体压缩骨折的急性期,缓解疼痛的方法有:止痛药、肌肉松弛剂、热疗、按摩和休息。骨质疏松性骨折或畸形所致痛苦,可以经特殊设计的体育治疗而得到缓解,某些病人可以穿戴保护性胸衣或背部支架。锻炼腹肌和背肌的运动对于多数病人有益。
止痛药有引起老年人胃出血的可能。因此,尽可能选择吲哚美辛(消炎痛)栓剂(肛门塞入)和双氯芬酸乳胶剂(外搽)。
4.应重视基础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可行性和经济性,如运动、饮牛奶、晒太阳,小心预防跌倒。
5.钙剂、维生素D和骨吸收抑制药等3大类药,已经被FDA批准后全世界广泛应用。对于比较严重的病例,不应该忽略这3种药联合应用的必要性和安全性。钙剂提供骨形成的原料,维生素D促进肠道钙的吸收和抑制骨钙的流失,骨吸收抑制药能够抑制绝经后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过快的骨吸收速度。三者联合应用时作用相互协调,比喻为“海陆空联合作战”。
6.不宜联合应用2种或更多种骨吸收抑制药骨吸收抑制药包括雌激素、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双磷酸盐、降钙素等4类,常常单独或轮流应用;但是联合2种或多种,而且足量应用时(例如:充足剂量的女性激素替代的同时,应用阿仑膦酸钠(福善美)每天10mg的剂量),尽管骨密度的增加更加有效,但是尚不了解对于“骨微结构”、“骨脆性”、“骨折发病率”的影响。
7.钙剂临床应用的如下方法
(1)计算方法:国民每天元素钙摄入量为1000mg/d。大多数专家推荐绝经后妇女每天钙的总摄入量为1000~1500mg/d,包括饮食中钙、牛奶中钙和药物补充剂。青春期和青年成人每天摄入钙的最大允许量是1200mg/d。大多数绝经后妇女的饮食摄钙≤350~500mg/d,大约每天400mg每天饮牛奶500ml,能够获得500mg元素钙。因此,重症病人按照每天1500mg补充,药物钙的补充量=1500推荐量-400饮食-500牛奶=600mg元素钙的药物补充量。如果维生素D补充合理,多数病人按照每天100mg元素钙补充是可以的,则药物钙补充量=1000-400-500=100mg药物钙。
(2)药物钙服药时间:枸橼酸钙的服药时间可以是胃排空时,但大多数钙剂是碳酸钙,应该餐中服药,在餐中胃酸分泌的条件下,碳酸钙易于解离被吸收。难于证明各种不同的药物钙补充剂之间在临床疗效方面的区别。
(3)提倡应用牛奶供钙:牛奶1毫升含1mg钙,提倡1天饮250~500ml。服鲜奶后腹痛、腹泻者,可用递增法刺激肝脏乳糖酶的分泌,以后逐步加量,可以消除腹痛、腹泻。
(4)钙剂量大时应该分次服药:这样从大便丢失的钙量较少。
8.维生素D应用的方法
(1)不应该忽略维生素D的2次羟化的临床应用价值:第1步,在肝进行25-羟化酶的羟化,产生25-OH-D。严重肝功能衰竭的患者中仅仅个别人存在25-羟化酶活性不足。所以许多专家认为,不必要在体外把维生素D进行25-羟化酶的羟化。应用1,25-(OH)2D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存在较大争论。每天0.5μg的1,25-(OH)2D治疗是否优于生理剂量的未羟化的维生素D,尚无结论。第2步,25-OH-D在近曲肾小管进行1-[alpha]羟化酶的羟化,产生1,25-(OH)2D。人们仅仅能够根据肾小球功能障碍(Cre和BUN的升高)推论近曲肾小管羟化酶活性降低。临床上,凡是“肾功能不全”者才不应该应用未羟化的维生素D,而选择每天0.25~0.50μg的1α-D3。1α-D3的制剂有“法能”等,花费明显低于1,25-(0H)2D。
(2)无论美欧和中国普遍存在维生素D缺乏所致骨钙丢失:在美国,它也是常见病,但常常未能作出诊断。老年人特别容易存在维生素D缺乏,原因是:维生素D摄入减少和肠钙吸收百分比下降,晒太阳减少和皮肤维生素D合成量减少,肾1α-羟化酶缺乏和相应的1,25(OH)2D缺乏,活性维生素D受体的敏感性降低。维生素D促进肠钙吸收,缺乏时钙吸收减少,降低的血钙依靠继发性甲旁亢和骨钙外流进入血而维持血钙正常低限。因此维生素D缺乏或其效应降低能够引起继发性甲旁亢和相应的骨丢失加快。
(3)应遵从推荐的成人每天维生素D摄入量:尽管当前推荐维生素D每天摄入量是:19~50岁200U,51~70岁400U,>70岁600U,但许多专家推荐,19岁以上成人每天维生素D摄入量应该是800U,但是不要长期超过每天1000U。老年男性和女性服用小剂量维生素D(800U/d)和钙能够减少髋部骨折和其他非脊柱骨折。这种剂量从来没有引起维生素D中毒和相应的骨吸收增加。
(4)应当注意:维生素D和1,25-(OH)2D增加肠钙吸收所需剂量和它们刺激骨吸收引起骨质疏松所需剂量相比,前者比后者剂量小,但并不小很多。因此,长期较大剂量VitD应用可以引起骨质丢失,加重骨质疏松。长期每天摄入维生素D大于4000U,或者1,25(OH)2D或lα-D3长期每天摄入超过1.5~3.0μg,则能够像过量PTH一样,引起骨钙外流人血,经尿排出,即:过量维生素D类似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能够促进骨吸收。
(5)应注意:“钙+VitD'’这种最常用、最基础、相当有效的治疗,需要定期监测血钙、尿钙,将血、尿钙控制在正常范围。24h尿钙应控制小于300mg,又大于100mg。
9.双磷酸盐抑制破骨细胞的骨吸收作用,它是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治疗手段。不应该忽略以下二磷酸盐的应用方法。
(1)羟乙膦酸盐(etidronate)连续大剂量疗法引起骨软化的教训应引起注意,间断小剂量疗法的疗效好。应用400mg/d,每3个月的头2周应用,其余时间停药。应用2~3年的绝经后妇女的脊柱骨密度稍增加,椎体骨折发病率减少。该药也能减少绝经早期的骨丢失。
(2)从2003年女性激素替代疗法受到质疑以后,阿仑膦酸钠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应用更加广泛。它是第3代双磷酸盐,已被FDA认可应用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和预防,2000年FDA又认可它治疗男性骨质疏松症。原来就有椎体骨折的妇女,阿仑膦酸钠增加脊柱和髋部的骨密度,减少脊柱和非脊柱骨折的危险性。对原来尚未发生椎体骨折的妇女,该药也降低脊柱骨折的危险性。
(3)应注意国人应用阿仑膦酸钠的剂量和疗程:已诊断骨质疏松症的妇女,阿仑膦酸钠的推荐剂量欧美是10mg/d,预防剂量是5mg/d。中国人和日本人常常选择5mg/d作为治疗剂量。由于该药应该晨起空腹服药,饮水充分,服药后保持坐或立位,空腹至少30min内不准服其他药等,病人顺应性差。近年证明1周剂量35~70mg,1周1次顿服,疗效和每天服药相同,顺应性得到改善。国人的身高和体重低于西方人,许多医师选择每周40~50mg1次顿服,可以相当西方人每周70mg1次顿服。
严重的副作用是可能发生食管炎,可检测大便潜血发现。
欧美连续应用该药,有达5~7年以上者。国人可以第1年连续用药8~1O个月,次年继续8~10个月,已经见到连续5年用药者。1年中不用药的几个月内,阿仑膦酸钠仍然能够继续发挥疗效。
(4)临床上应用糖皮质激素长期治疗时,应给予二磷酸盐以预防骨质疏松。已经证实双磷酸盐治疗(羟乙磷酸钠,阿仑膦酸钠和risedronate)能够阻止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病人脊椎骨和髋骨的骨质丢失,可以减少脊椎骨骨折。阿仑膦酸钠5ng/d的剂量已经被认可用于治疗糖皮质激素诱发的骨质疏松症。生理性维生素D的替代量(400U/d)对于全体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病人都是安全的。只要尿钙排出量不大于正常,应该加用1000mg/d的钙制剂。对于尿钙增高的病人,加用噻嗪类利尿剂。
(5)以下病情可以应用阿仑膦酸钠:①严重骨质疏松者(是指伴有骨质疏松性骨折者);②绝经5~10年以上的妇女,骨密度T-Score达到-2.5SD或更加严重,原发性骨质疏松的老年退化性病因难于去除者;③骨密度T-Score达到-2.0SD,同时重叠存在另一个骨折危险因子(比如,由于内科疾病必须应用糖皮质激素)。10.女性激素替代(HRT)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有关问题2002年美国“妇女健康倡议(WHI)”的5.2年研究,应用结合雌激素每天0.625mg,甲羟孕酮每天2.5mg,防止有子宫者发生内膜增生和癌变。研究提前结束的原因是弊大于利:①心血管病发生率明显增加:静脉血栓增加1倍;脑卒中增加41%;心脏事件增加29%;乳腺癌增加26%;②髋关节骨折减少1/3,结、直肠癌减少37%。我国妇科界有人认为:小剂量雌激素有益于心血管健康和减少老年性痴呆,美国研究结果中的心血管病的增加是由于孕酮抵消了小剂量雌激素的有益作用,主张单独应用小剂量雌激素治疗骨质疏松症。总体看,应用雌激素长期治疗骨质疏松症,取消孕酮保护子宫的治疗,至少是对于有子宫的妇女是有争议的。因此,许多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妇女已经转向二磷酸盐治疗。
11.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的治疗。
所有当前存在的雌激素受体阻断剂均有某种雌激素样活性,因此被称为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他莫昔芬(tamoxifen)是临床广泛应用的最早的一种SERMs,能够阻止绝经后妇女脊柱骨丢失,降低血清胆固醇,拮抗雌激素对乳腺的作用,但它诱发子宫内膜增生。raloxifen是另一种SERMs,能够阻止绝经早期妇女的绝经后骨丢失,降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不存在任何雌激素对子宫内膜和乳腺的作用。它降低脊柱骨折的风险度,似乎也降低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raloxifen类似于雌激素替代治疗,也增加静脉血栓栓塞的事件。FDA已经认可raloxifen用于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正在研究能否用它治疗已经形成的骨质疏松症,能否预防乳腺癌。
雌激素和raloxifen二者结合在雌激素受体的相同位点上。雌激素和它的受体结合形成的复合物所呈现的立体构型允许它结合特异的协同性激活蛋白。
raloxifen结合雌激素受体以后,受体呈现多次折叠,以致能够阻止与特异的协同性激活蛋白结合,转而结合附加的核心加压蛋白。不同组织内表达出不同的特异性协同激活蛋白和附加的核心加压蛋白,则可能涉及雌激素和raloxifen的组织特异性效应或疗效。
12.降钙素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降钙素是甲状腺C细胞分泌的32个氨基酸的肽。破骨细胞存在降钙素受体,降钙素能够抑制骨吸收。降钙素对于绝经后妇女似乎能预防脊柱的骨丢失,但附件骨的骨丢失照旧。尚未充分研究降钙素对于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的影响。FDA已经认可降钙素用于治疗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推荐剂量是降钙素每天100U皮下注射,200U鼻吸入,同时给予适量的钙和维生素D。副作用有恶心和潮热充血,肌内注射给药比较多见,皮下给药则少见。降钙素对少数病例存在止痛效应,因此降钙素可能用于骨折或骨畸形所致的慢性疼痛,但是3个月后止痛疗效差。降钙素是肽类物质,不应该忽略存在病人发生过敏的可能性。应该询问药物过敏史,药物剂量从小量开始,逐渐增量。不能忽略联合应用钙剂和维生素D,否则药物引起低血钙和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而致骨吸收增加。
13.继发性骨质疏松的治疗主要是积极治疗原发病,可同时酌情应用降钙素、维生素D、二磷酸盐、雌激素等药物。
预后:根据研究表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尚无安全有效的方法,使已经严重骨质疏松的骨骼完全恢复正常。所以原发性的骨质疏松症预防应该从青春期就开始。老年前期的妇女可给予激素替代疗法,降低骨转换,改善骨强度,预防骨丢失,但不能修复已丢失的骨。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应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早期预防,早期治疗,适当户外运动,加强肢体功能锻炼,给予抗骨质疏松的药物等以缓解症状。如能采取正确且及时地治疗,病情仍能缓解。
预防:骨质疏松的预防含有两种意义:首先是高危人群的预防,主要是绝经后妇女;其次是普通人群。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包括:白人和东方人种,消瘦,长期的钙及其他营养素摄入不足,运动少,嗜烟酒及咖啡,卵巢切除术后等.对有这些危险因素的绝经后妇女,如无其他禁忌证,应提倡早期使用雌激素预防。由于骨峰量的不足是成年后骨密度降低和骨质疏松的重要发病因素,故应在青少年甚至婴幼儿期就开始注意饮食的均衡,特别是钙的摄入,必要时口服钙剂(关于钙剂的选择见下述)。青少年期鼓励多运动,面对老年人特别是已有骨量减步或骨质疏松的患者。应注意运动项目的选择和运动量。由于老年人的应急和反应能力降低。故要尽量注意老年人的日常保护,如饭后起立、夜间起床等,以减少跌倒的危险,降低与骨质疏松相关的骨折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