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
感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感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由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引起,其中病毒感染是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常见原因。

病因 症状 预防 治疗

能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病原体。
分类 病原体 病毒 新生儿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带状疱疹病毒、
EB病毒、麻疹病毒、肠道病毒、腮腺炎病毒、水痘病毒、
腺病毒、天花病毒、肝炎病毒、流感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病毒疫苗 风疹疫苗、麻疹疫苗
细菌 革兰阳性菌感染、败血症、脑膜炎球菌、伤寒杆菌、结核杆菌、
布氏杆菌、链球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猩红热等
立克次体 斑疹伤寒
螺旋体 先天性梅毒 真菌 组织胞浆菌
原虫疟原虫、锥虫
寄生虫 钩虫

感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出血症状一般较轻,有时没有出血症状,但是,也有病毒感染,如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导致血小板明显下降,出现严重的出血症状。
一般在感染控制后约1 个月,血小板数目可以恢复正常,但是,若为骨髓再生低下或障碍,则可伴全血细胞减少,血小板可持续减少。治疗措施主要是针对病因、积极控制感染,在血小板严重下降的情况下,可输注血小板悬液。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以改善出血症状,但是,必须注意禁忌证,如感染未得到控制或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预后:感染控制后,血小板可恢复正常。
预防:避免或减少细菌及病毒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