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虫半透明灰白或米黄色,长约1cm,雌雄异体,寄生人体小肠上段,以其口囊咬吸在肠粘膜上,提取血液及组织液。成熟十二指肠钩虫雌虫每日产卵1万―3万个,美洲钩虫雌虫每日产卵5千―1万个。虫卵随粪便排出,在温暖、超市、疏松土壤中孵育成杆状蚴,在1―2周中,经过二次蜕皮后发育为丝状蚴,即感染期蚴。丝状蚴通过毛囊、汗腺口或皮肤破损处钻入人体进入血管和淋巴管,随血流经右心至肺,穿过肺微血管进入肺泡、向上移行至咽部,被吞咽如胃,达小肠发育为成虫。成虫在人体内一般可存活3年左右,最长可达15年。
钩虫病患者为主要传染源。皮肤接触污染的土壤是主要感染途径,进食污染的食物也是感染途径之一,婴幼儿可因尿布、衣服晾晒或落在沾有沟蚴的土地上而感染,或因坐地、爬玩而感染。
钩虫感染遍及全球,全世界约有十亿人感染钩虫,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特别流行。在我国除青海、新疆、内蒙古、西藏、黑龙江等省外,其他地区均有不同程度流行,尤以四川、浙江、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较重,在华东和华北地区以十二指肠钩虫为主,其感染率农村高于城市,成人高于儿童。小儿年龄越大,感染率越高。1988―1992年全国寄生虫病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钩虫感染人数为19405万人,平均感染率为17.17%,海南省的感染率(60.90%)为最高,其次是四川省(40.88%)和广西壮族自治区(37.85%),东北、华北和西北10个省(区)的感染率则低于1%。5―9岁感染率最高,10―14岁次之。
(一)钩蚴引起的症状
1、钩蚴皮炎钩蚴入侵的皮肤处多见于足趾或手指间皮肤较波处及其他部位暴露的皮肤,可出现红色点状丘疹或小水泡,烧灼、针刺感、奇痒、数日内消失。搔抓破后常继发感染,形成脓胞,并可引起发热和淋巴结炎。
2、呼吸道症状急性钩蚴感染,幼虫移动至肺、穿破微血管,引起炎症细胞浸润及出血,临床可见咳嗽、血痰、发热、气急和哮喘,痰中带血丝,甚至大咯血,胸部X线检查见肺有短暂的浸润性病变,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秉承数日或数周。
(二)成虫引起的症状
1、贫血史学性贫血是主要症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贫血、皮肤粘膜苍白、乏力、眩晕,影响小儿体格和智力发育。严重者可发生贫血性心脏病。
2、消化道症状初期表现为贪食、多食易饥、但体重下降。后期食欲下降,胃肠功能紊乱,腹胀不适,异食癖,营养不良等,严重者可出现便血。
(三)婴儿钩虫病
临床表现为急性便血性腹泻,大便黑色或柏油样,胃肠功能紊乱,面色苍白,发热、心尖部明显收缩期杂音,肝脾肿大,生长发育迟缓,严重贫血,血红蛋白低于50g/L,大多数患儿白细胞总数增高,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高,有时呈类白血病样反应。发病多在5―12个月,亦有新生儿发病的报道。
(一)驱虫治疗
1、苯咪唑类药物是一类广谱驱肠线虫药,具有杀死成虫和虫卵的作用。因为能选择性及不可逆地抑制寄生虫对葡萄糖的利用。影响虫体能量代谢而达驱虫。但驱虫作用缓慢,治疗3―4天才排钩虫。不良反应轻而短暂,少数病人有头痛、恶心、腹痛等。常用剂型有:①甲苯达唑(mebendazole):不分年龄、每次100mg,日服2次,连服3日。治愈率90%以上,严重肝、肾疾病者慎用。②阿苯达唑(albendazole):儿童200mg,单剂有效。
2、噻嘧啶(pyrantelpamoate)也是广谱驱肠线虫药,为神经肌肉阻滞剂,使虫体麻痹而被排出。驱虫作用快,服药1―2天排虫。常用剂量为100mg/kg(基质),每日1次,睡前口服,连服2―3日。副作用轻,可见恶心、腹痛、腹泻等。急性肝炎、肾炎暂缓给药。
(二)对症治疗
纠正贫血、给予铁剂和充足营养,严重贫血可少量多次输血。
加强卫生宣教,注意饮食卫生,不随地大便,加强粪便无害化管理。在菱形区定期普查普治,加强个人防护,防止感染。